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这么一个片段——夏雨带着宁静等人溜进电影院,混一个阴暗的角落中看一部“内参片”,这部片子里有女人沐浴的镜头。当那些成年人发现有小孩偷看时,一位傍着老首长的熟女以高傲冷峻之态度训斥工作人员的不谨慎,因为这是一部

“毒性很大的片子”

后来,有人考据过,这部“内参片”是那个压抑而恐怖的时代,由一位颇有争议的政治巨头特意安排给属下观摩学习的——”因为影片中充满了政治阴谋”

这部神奇的电影,叫做《罗马之战》讲的是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归天之后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方化老先生在剧中仅仅是几个镜头,但是却成了最成功的角色。致敬伟大的老一辈艺术家。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罗马之战》的开篇就是一副风格很具有黑暗时代特色的意大利地图。


哥特战争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转折。这场战争之后,千年帝都罗马城几乎沦为废墟,元老阶层和普通公民也大多罹难,古罗马文明失去了最后中兴的希望。

历史上,从狄奥多里克王开始,直到德亚王战死疆场,东哥特人在意大利的政权先后维持了六十年,历经两朝八主。但是,如果有人穿越回到那个时代,随便到意大利去找一个人问一问,他对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王国的崛起有什么样的看法,那么最大概率的可能是对方会困惑,继而反问道:

罗马帝国不是好好的么?伟大的元首依然在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君临万邦。至于东哥特王国又是那个化外番邦,蕞尔蛮夷?”

确实如此,在近代以前,唯一一个统一着全意大利并被后人称之为东哥特王国的那个政权,从来没有过一个正式的国号。

而且作为一个“夷狄之君”,狄奥多里克的所作所为是尽量淡化哥特人的民族属性,包括他本人——无论是紫色的托卡袍、绣着金色巨龙的白色亚麻长衫、镶嵌着珍珠宝石的金步摇冠以及红艳耀眼的高筒皮靴······在每一个细节上,他都尽可能的和远在君士坦丁堡的那几位“上司”和对手相同。而这位曾被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公民们欢呼为“元首”哥特君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其最高头衔也只是一个“总领国事”——也就是执政官。

狄奥多里克在君士坦丁堡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作为一个人质,这位哥特王子曾在皇宫中生活了十年。所以他对罗马社会最精英的那个阶层并不陌生。更因为需要来自东罗马的支持或默许,所以他和他的宫廷必须要彰显作为“罗马公民”的一面,不仅在衣冠制度上哥特贵族们全面效仿罗马贵族,在建筑上、生活方式上也是一样。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罗马之战》中的王家盛宴,但实际上却应该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大家都倚在香妃榻上围着圆桌大吃大喝。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狄奥多里克王在位期间发行的金币。


比如狄奥多里克在拉文纳的宫殿就是全面模仿君士坦丁堡的宫阙——帝都拉文纳的最东边是两处依山傍海,坐东朝西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宫门上装饰着古爱琴宗教中的神祗和基督教的使徒;宫门外皆有一个被称之为

Platea Maior的大广场,而且和君士坦丁堡的奥古斯都广场Augustaion有着君士坦丁大帝的铜像一样,这个广场上也立有狄奥多里克跃马扬鞭的青铜造像;皇宫的西边则是一个由花岗岩修建的竞技场;北边则有专供阿尔玛家族,也就是东哥特宗室使用的教堂。

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犹如孪生并非偶然,此乃罗马帝国步入末世晚景的必然。从三世纪危机开始,因为东方在财富和资源上的吸引力以及北境日耳曼防务的加强,千年古都罗马,似乎已经对“世界中心”的角色开始有些“德不配位”。出于和明成祖迁都幽燕相同的动机,戴克里先大帝便将北方重镇拉文纳定为元首驻地,这意味着罗马虽然依旧是首都,但是却没有了元首及追随其左右近臣佞幸。不久,君士坦丁一世夺取了天下,又在东部古城拜占庭的遗址上建起了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并使之成为帝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很快,凭着东方的财富和君士坦丁一世的强权,君士坦丁堡虽然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超越罗马,但是却很快成为拉文纳亦步亦趋的模仿对象。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马赛克画——拉文纳皇宫正殿。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拉文纳皇宫遗址。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仍在使用的阿尔玛家族御用洗礼堂。


不过,狄奥多里克即使再看起来像一个罗马公民,那他也仅仅是看起来像而已。是否算能够真的以罗马公民的身份名垂青史,则完全要看是否能得到罗马元老院那些世家名门的认同。很不幸,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后,罗马那些幸存的权贵们几乎一直在内心中鄙视、反感这个处处模仿奥古斯都的野蛮人。尤其是他在临终前毫无道理的杀害了两位德高望重的罗马元老叙马库斯和他那位著名的女婿爱波休斯。甚至,一份史料还声称,要不是魔鬼把这个垂垂老矣的僭主抓紧进了地狱,恐怕他就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正统基督徒们进行一场疯狂的迫害——这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在526AD,八月三十日,在狄奥多里克辞世之前,他已经下令以“谋逆”的罪名处决了的罗马主教若望一世。

狄奥多里克在生前苦心维持着罗马公民与哥特人和睦共处,试图营造出一种民安物阜,遵礼蹈德的局面,给历史留下“四海升平人安乐,万民敦化乐雍熙”的回忆,但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在他被上帝或是魔鬼召唤走了之后,罗马公民们就开始尝试着解放自己的祖国,而长期被压制的东哥特贵族则以恢复旧制为借口开始争权夺利。而此时的君士坦丁堡内也出现了一位不同于以往的新主人——在历史上充满了赞誉和控诉的查士丁尼大帝。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拉文纳有着大量古罗马晚期遗迹。其中的马赛克艺术尤其惊艳。融合了古爱琴文明的美与基督教文明的虔诚。


狄奥多里克的时代落幕后,他的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王位,由这个男孩的母亲,也就是狄奥多里克唯一的女儿阿马拉斯温塔摄政。在《罗马之战》中阿马拉斯温塔的身份没有变,依旧是即大公主,但是阿马拉斯温塔的女儿马达斯温塔,则被改编成了与她争权的妹妹,那个二公主。

不久东哥特人的上层社会开始危机四伏,阿马拉斯温塔与成年之后的阿塔拉里克经常为了权力而发生冲突,结果导致后者在位只有短暂的八年便因酗酒过度而英年早逝;所以,阿尔玛一族最后的男丁,狄奥多里克的外甥狄奥达阿德便成为了东哥特人的君王。这位新王是个学究,对军事一窍不通,每日生活内容就是在自己的庄园中研究柏拉图哲学,顺便大肆侵吞邻人的土地,此人是如此的贪婪,以致人们怀疑他“不喜欢有邻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人对权术、阴谋也是同样的外行,或是不那么饥渴。在登基之后不久狄奥达阿德便发动以政变,将自己的堂姐,东哥特的老皇姑兼老国太阿马拉斯温塔逐出拉文纳的宫廷,流放到罗马附近的一个湖上要塞圈禁起来,旋即便被勒死在浴室中。

顺便说一下,无论是阿马拉斯温塔还是狄奥达阿德都对自己的同胞态度冷淡,这两人皆有向君士坦丁堡大量转移财产的记录,而且同样奴颜婢膝的向查士丁尼一世献媚。而在剧中狄奥达阿德却以敦厚长者的形象出现,还表示出自己对权力的超然:

“我太老了,不能继承王位”。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东哥特人的皇姑兼国太阿马拉斯温塔公主。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东哥特贵族最常见的“组织活动”——饭局。


远在君士坦丁堡的查士丁尼一世总算是找到了全面干预东哥特内政并借机收复整个意大利的机会,他当即下令,让刚刚灭亡了汪达尔-迦太基王国的贝利萨留率军攻打意大利的东哥特人,并以匈王阿提拉之孙蒙都斯为前锋。

没想到这次君士坦丁堡的御座上坐了一个狠角色,吓得魂飞魄散的狄奥达阿德便立刻求派了几位罗马元老到君士坦丁堡向查士丁尼一世示好,公开表示:

自己不是篡位,只是因为我乃家族中唯一的男丁;

杀死阿马拉斯温塔是被逼的;

虽然是野蛮人的酋长,但是自己的主要身份是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和元首最忠诚的属下,所以十分乐于向查士丁尼一世表现出最高的敬意;

甚至,只要保证年收入一千二百磅黄金,个人是完全希望在君士坦丁堡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下去······

查士丁尼一世当然是很乐意“不战而屈人之兵”,至于狄奥达阿德,如果就此真的认赌服输,也就可以在荣华富贵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但是,阴谋家的本质让这位东哥特王会永远的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他不会相信查士丁尼一世会如此轻易的放过自己。于是他一方面不断地派出使者向君士坦丁堡输诚纳款,一方面又积极迎战。尤其是在达尔马提亚的一场遭遇战中,东哥特大军全歼了一对东罗马人的斥候,并且碰巧杀死了蒙都斯及其子马里提乌斯之后,狄奥达阿德便开始自信的认为,只剩下半壁江山的罗马帝国不过是纸老虎。于是他便公开嘲笑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使者,还很不成体统的辱骂来使为“奸夫”。

狄奥达阿德的所作所为让查士丁尼一世彻底的失去了耐心,从此贝利萨留便开始毫无慈悲的向东哥特人进攻。几阵下来东哥特军被打的损兵折将,这让狄奥达阿德又改变了决心——向东罗马朝廷投降······

但一切为时已晚,担任东哥特军的主帅维提切斯发现,如果狄奥达阿德真的向贝利萨留投降,那自己就很有可能就会被当做“鹰派”罪魁交出去顶雷。于是维提切斯便在军中公布了当今东哥特王“出卖民族利益”的种种罪状,并且自立为王。拉文纳宫中的贵族们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把狄奥达阿德从他的藏书室内拖了出来,割断了脖子,将尸体扔到大街上。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君士坦丁堡朝廷的主人——查士丁尼一世和狄奥多拉女帝。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东罗马军统帅贝利萨留。


在《罗马之战》中,这个维提切斯不仅被第一个推选为东哥特王,而且还对结发妻子忠贞不渝。但历史事实是:维提切斯紫袍加身后立刻和庶民出身的妻子离了婚,并且“利用暴力多余爱情的方式”和狄奥多里克的外孙女、阿马拉斯温塔的女儿马达斯温塔公主结婚,以阿尔玛家族驸马的身份入主拉文纳的宫廷。可是好景不长,在经过了一系列惨烈而迅猛的战斗之后,这位君王很快就成了贝利萨留的俘虏——拉文纳被东罗马主力军团团围困,维提切斯与妻子马达斯温塔只好开城投降。贝利萨留将拉文纳的财富搜刮一空后便将这些俘虏和战利品带到君士坦丁堡。幸运的是,阿尔玛王族的末裔得到了宽恕,维提切斯得到了行政长官的头衔,并于两年后死在君士坦丁堡;而马达斯温塔则改嫁查士丁尼一世的外甥,意大利统帅、总领国事日耳曼尼库斯。

维提切斯被俘后,西哥特国王的侄子伊尔迪巴德被选为东哥特国王,于次年死于政变。艾拉里克夺位后也在当年死于政变。这次政变主谋是伊尔迪巴德的外甥巴德维拉,但他更喜欢自称“托提拉”,也就是“爸爸”的意思。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罗马之战》中,托提拉是一位英俊而勇武的少年。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而罗马贵族却继续鄙视他们的守护者。


托提拉在位十一年,曾经多次大破东罗马的军队,而且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扭转了整个战局,掌握着战场上先发制人的主动权。虽然没有攻下贝利萨留的大本营拉文纳,但却一度占据了古都罗马。

不过,托提拉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贝利萨留长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查士丁尼一世秉性猜忌多疑,很不信任这个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太多的属下。就像出身基层的领导会莫名其妙地仇视技术人员一样,查士丁尼一世也未能免俗的认为贝利萨留是个潜在的叛徒——尤其是贝利萨留在攻陷拉文纳时曾经以“接受东哥特王位”为条件和敌军展开过谈判,这一点领他的元首十分震怒。全靠着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奥多拉女帝的说情,这位功高震主的将军才没有真的被挖去双目,沿街乞讨。

所以,查士丁尼一世经常将贝利萨留招之即来,呼之即去,并且始终不愿意给够他军饷,也很少派发援兵。

当托提拉在得知贝利萨留的困窘处境之后,便不断的进攻东罗马的军队。

548 AD,狄奥多拉女帝因患癌症归天,失去靠山的贝利萨留被查士丁尼一世召回君士坦丁堡。

取代贝利萨留指挥东罗马大军的是年逾七旬的宦官纳尔西斯——在民间传手中他以一个侏儒的形象出现,所以电影便采纳了这一点。因为有着查士丁尼一世的信任,纳尔西斯带上了充足的兵力和后勤补给,这是贝利萨留从没有过的待遇,也是托提拉从没有对付过的敌人——换句话说,东罗马的真正实力,才刚刚出现。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女帝狄奥多拉,出身下贱,生活糜烂,手段残忍——但却是一个坚强的女人。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这个黑衣侏儒就是宦官纳尔西斯。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在狄奥多拉的灵堂内,查士丁尼一世的说道:“我爱真理,但是更爱这个女人。”


552AD六月底,双方军队在塔吉奈展开决战。面对纳尔西斯以八千铁骑组成的偃月阵,东哥特人的投枪兵毫无优势。是役也,托提拉战败身死,东哥特的军队遭到灭顶之灾。而托提拉的继任者德亚也在随后的战斗中阵亡。

东哥特人从此被永远的逐出意大利,哥特战争历时二十载,终以东罗马朝廷的胜利告终。

不过取得皮洛士式胜利的东罗马朝廷却因财力、人力的耗尽而从此没有足够的实力守护住罗马人的故国;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公民们也不再有足够的实力和美德再次中兴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在查士丁尼一世归天后不久,也就是哥特战争结束后不到二十年,最后的蛮族伦巴第人攻陷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建立了独立的王国。

电影《罗马之战》改编自德意志第二帝国初期文学家达恩的小说《为罗马而战》。该书出版于1876AD,销量高达五十万册。鉴于那个时代德意志帝国的整体民族感情,这部畅销书肯定不会是一部靠谱的通俗历史读物。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看出,达恩对东哥特一方的人物做了大量的改动。

在达恩的笔下,除了女王之外,作为德意志民族的先祖之一,东哥特所有的君王都是纯朴憨厚的勇士,他们一次次勇敢而正直地战斗, 却都以悲壮的失败收场;而俄罗斯帝国的祖先东罗马帝国则是一派奢靡诡异的气氛:淫荡而美艳的女帝、阴险肥胖的元首、有勇无谋的统帅、狡猾而雄心勃勃的侏儒······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在电影中,男主角的赛德古斯更是一个完全杜撰的存在。身为尤里乌斯恺撒家族的族长(这是不可能的,恺撒的子孙早已灭亡),他有着古罗马贵族所有的美德与丑行。

作为维纳斯-伊西斯娘娘在凡间最后的子孙,历代罗马大帝的合法继承人,赛迪古斯的形象堪称完美:英俊倜傥、智勇双全,更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克己复礼——夺回本属于罗马的荣耀。但是贵族的骄傲和宏大的视野让他永远不会低下头看一看那些与他相比卑贱如蝼蚁般的苍生百姓。这些人其实只希望不再为什么宏伟的“理想”而去忍饥挨饿、喋血疆场,他们只需要卑微的活着······

.而从这个“理想主义者”个人方面来讲, 他的一生也可谓一败涂地:不择手段的驱逐了野蛮的哥特人,却引来了仇视罗马传统的查士丁尼一世;无视女儿的幸福,只因为这位罗马第一公民之女竟然和野蛮的哥特王子托提拉相爱······最终,挚爱的女儿和罗马都双双毁灭在他的眼前。

影片结尾,曾经无比骄傲的哥特人抬着末代君王的遗体,在斜阳之下扶老携幼的排成长队,沿着荒凉的海岸离开了那个曾经被他们“错认他乡为故乡”的意大利。很快,这些人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就被海浪无情的冲刷一空,没有人知道,曾有一个伟大而苦难的民族在这里永远的消失在历史之中。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剧中赛迪古斯的这身打扮,无异于古罗马版的“汉服运动”。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东哥特民族从此日益衰亡,不到百年后便消失殆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