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按照2018年的數據,河北省衡水市屬於人口不多、經濟不彰的城市,人口數量僅比秦皇島、承德、張家口這三個河北省最北端的城市多一些,GDP按總量計算居河北省第9位,如果按人均GDP來算則位於第8位。

這樣的一個城市如果沒有特殊的物產、美景、美食以及其他容易讓人記住的事情,很容易在大家的眼中“泯然眾人矣”,一點存在感都沒有。但是衡水市確實還是有兩個比較容易讓人記住的特點的,第一當然是它的高考經濟了,最近幾年發展的如火如荼,把周邊市、省的考生都吸引過來不少,遠的甚至還有西部省區的考生都過來就讀。它的第二個容易被外地人記住的特點則是擁有一個在華北平原面積與蓄水規模僅次於白洋淀的第二大淡水湖,不過如果按單體水面積算則是華北第一。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這個湖就是衡水湖,在越來越缺水、乾旱的華北千里大平原上,有這樣一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的大湖,怎麼不引人注目呢。這個湖位於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桃城區、冀州、棗強之間,湖面75平方公里。但是如果告訴你衡水湖今天能夠呈現出這樣的景象,僅僅才有40年的歷史,你會不會感覺很驚訝呢:這麼大的一個湖泊,難道不是天然形成的?

當然,衡水湖的基礎是天然的,在河北省地理研究所1975年出版的《河北平原黑龍港地區古河道圖》中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宮、新河、鉅鹿、任縣、隆堯、寧晉、辛集一帶有一個很大的古湖泊遺蹟,古湖長約67公里,後來湖泊漸淤,分成現在的寧晉泊(在寧晉縣附近)、大陸澤(在任縣附近)和衡水湖。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1983年時的地圖,不規則紅線圍住部分大約為古湖泊範圍,三個小圈為文中所說三個湖澤

大概意思就是在很早的時候,在河北省中南部有個極大的極大湖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湖泊逐漸淤塞(原因大概主要是黃河改道北流、漳河攜帶泥沙多等),大湖後來分成了寧晉泊、大陸澤、衡水湖三大部分。不過筆者對於介紹中的古湖長約67公里表示懷疑,今天的衡水湖周長已經有40公里,應該為670公里之誤。

古湖消失後,寧晉泊和大陸澤存在了很多年,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和19世紀的後期,才徹底消失。但是衡水湖雖然在歷史上較長一段時期是湖水綿亙百里,浩瀚無邊,可運重物,可行兵船,甚至傳說在三國時期的曹操、袁紹曾在此操練水軍。但是,到了清潮康熙年間,作為衡水湖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漳河,被人為改道從今天的河北邯鄲館陶縣入衛運河,以補衛運河運輸水量的不足。從那以後衡水湖的補水來源主要是靠滹沱河和滏陽河的泛濫來水,由常年性湖泊演變為季節性湖泊,在缺水年份就露出大片的荒地。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清代時的地圖上標註衡水湖為鹽池

在那個時候,一些有為的官員就有了將這些荒地變為良田的打算。先是在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敏恪曾將湖泊裡剩下的水“導使入滏,立閘以為閉縱”,“建石閘三孔,宣洩得利”,即導入滏陽河,並且建築石閘,使水洩出後不再回流,逐漸使這片荒地變成沃田。但到了嘉慶以後,又“閘廢河淤”,良田荒廢。同治七年(1868年),滹沱河北徙,不再經冀州、衡水與滏陽河交匯,衡水湖的水量更少,成為了低窪的鹽鹼地。面對這個情況,冀州知州吳汝綸在光緒十年開渠通滏,開挖成一條長六里餘、寬七丈、深丈餘的洩水河。把積水排到滏陽河裡,由於把多餘的水匯掉,把低窪的鹽鹼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洩積水於滏,變沮洳(音,意為低窪的溼地)斥鹵之田為膏腴者且十萬畝”。

時間行進到了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聯合國成立了善後救濟總署,統籌重建二戰中受害嚴重且無力復興的同盟國參戰國家。中國成為了受害最嚴重的最主要需要被幫助的國家。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向華北解放區運來了一批汽車和小型拖拉機,為充分利用好這些物資,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從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等幾個行署抽調了一批有文化的工作人員及在校學生,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拖拉機技術人員培訓隊”,選擇在冀縣和衡水之間今天的衡水湖這片土地上進行學習操作農業機械和發展農業生產,半年內就開墾了荒田六千畝。但在當年也就是1947年9月,由於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培訓隊全體人員和機械設備奉調中原解放區,開墾出來的土地由沿岸村莊的農會、民兵代種。雖然有了這樣的安排,但由於這裡比較偏僻,離村子遠,人力畜力有限,耕作不便,導致許多土地被撂荒。為此,冀南行署在1948年決定成立國營冀南區冀衡農場,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在此後的十年間,冀衡農場共開墾荒地4萬多畝。自制的三聯播種機還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一週年的時候在天安門廣場展示。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但是這些輝煌到了1958年時卻戛然而止,那時候全國各地興起了大修農田水利、興修水庫、發展農業生產之風。在衡水和冀縣也不例外,哪裡適合搞水庫?無疑在古代就是大湖大澤的冀衡農場所在地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水庫主體建設。這項被稱為衡水縣衡水湖引蓄水樞紐工程,又稱衡水湖蓄灌工程,使得衡水湖之名首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由於衡水湖的建設,成立僅10年的冀衡農場也只好搬遷,不過後來由於衡水湖長期高水位蓄水,湖周圍的提灌、截滲、排鹼等工程不配套,造成沿湖土地鹼化,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到了1962年又退蓄還耕,重新由冀衡農場耕種。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上個世紀70年代衡水湖衛星圖片,可見還是一片田地

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為解決農田灌溉問題,衡水湖的蓄水又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修築圍堤、興建引水樞紐。從1973年開始,衡水湖就一直在斷斷續續地從滏陽河上游引水,水量時多時少。1985年,建設完成了從衛運河到千頃窪(衡水湖的別稱)的引水工程“衛千”工程,從這時起衡水湖實現了穩定蓄水。1993年山東、河北兩省又達成引黃入冀協議,每年引黃河水到衡水湖,保障衡水湖蓄水及衡豐電廠用水。

至於冀衡農場,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轉型,最終變成了化工企業,後來由於治理環湖汙染,冀衡農場化工廠於2005年停產,設備搬遷,2012年春冀衡農場的2.1萬平方米老舊住宅區被拆除成了衡水湖的景區入口生態主題公園。今天人們仍能在湖區的西部看到湖底水面之下的田壠、溝渠,彷彿在訴說著衡水湖由湖泊、沼澤變成良田,又由良田變成湖泊的歷程。


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為何卻成了河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

衡水湖水面下的田地、溝渠痕跡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