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药”,为啥还有效?


医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药”,为啥还有效?

我在门诊遇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个严重腰疼的老大爷,当地医院发现他的腰椎有严重的骨质破坏,怀疑是血液病,于是老爷子艰难的趴上床,我给他做了骨髓穿刺的检查(在屁股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给老爷子做完检查后以后,老爷子呻吟停止了,连声问我给他用了什么神药,他感觉自己好多了。

其实,我真的啥药也没有用,连穿刺点局部麻醉的地方都离他的腰椎远着呢,老爷子却怎么也不相信,问了我好几遍···还有一回,病人的麻药都还没打完呢,人家就跟我说打了什么药,怎么感觉舒服好多?这就是明显的心理作用,学名叫做安慰剂效应。别走开,有趣的事情还在下面呢?

这个"安慰剂效应"最初是在二战期间被发现的,美军在战斗中伤亡惨重,镇痛剂(吗啡)很快就用完了,撤下战场的伤兵们一直在痛苦的惨叫。当时,随军的是H. K. Beecher(比彻)医生。面对这种惨状,他毅然决然做了一个决定:让护士给伤兵说给他们用强力镇痛剂,但其实,针筒里面装的是生理盐水。可是,让比彻医生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注射了"假镇痛剂"以后,不少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也减轻了。比彻医生随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点想法呢?为什么很多“养生机构”总是经常费力不讨好的给老人们上课,又是租场地又是请讲师呢?

医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药”,为啥还有效?

1955年,这位比彻医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强力的安慰剂),从此,安慰剂效应和安慰剂疗法逐渐被人所了解。他第一次指出病人用药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只有强于安慰剂的药物才能认定为有效的药物。

2006年,哈佛医学院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270位慢性上臂痛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给他们口服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的普通玉米粉,却并且告知他们这种药有很好的疗效。另外一组接受针灸,但用的是假针,表面看起来一模一样,但一旦触到皮肤,针尖就会自动缩回去,根本不会扎进皮肤,更没有按照穴位扎针。同样告诉病人有很好的疗效。

神奇的是,试验开始两周后,几乎所有病人都报告上臂痛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医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药”,为啥还有效?

所以,我们经常能遇到很多老人被卖保健品的骗到,因为老人们感觉这个是"有效"的呀,吃完就是感觉好呀。其实是这些保健品吹得越是神,老人越是相信,效果就越明显,就越是深陷其中。这也是为啥卖保健品的那些人非得经常声嘶力竭、劳心劳力的给老人们上洗脑课的原因,因为不洗脑效果不好呀。往往明白人给老人说,这些东西都是骗人的。老人就理直气壮的反驳,哪里骗人了,我吃了以后吃饭睡觉都好了,效果很明显。

这就是神奇的安慰剂效应:病人相信治疗有效,病情就好转。反之,病人不信治疗有用,病情就会恶化。后者叫做反安慰剂效应。所以医学界来科学评价某种药物或方法有用的标准,不仅仅是要看病人感觉"是不是有效",还要排除掉"心理因素",来做个科学的随机双盲测试,这才能客观的判断是不是真的有用。

这种安慰剂效应广泛存在于接受治疗的病人身上,只是强和弱的区别而已,所以我们总会发现一个东西对一个人神效,对另一个人却很可能无效,因为有的人对这种效应明显,而有的人不明显。可惜很多老百姓都对此不甚了解,才会经常上当受骗。

说句心里话:其实安慰剂治疗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病人痛苦的方法,毕竟医学界的经典名言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但前提是:第一,安慰剂必须是无害的。第二,不能随便坑老百姓的血汗钱。第三,不能老是把老百姓当傻子,没有人喜欢被愚弄。

别的不说,自从我妈知道了安慰剂效应以后,她对铺天盖地循环播放的"神药儿"广告失去了兴趣,省下了不少钱,而我对那些夸大其词的“美容养颜”化妆品广告直接免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