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石桥镇高寺村西南部的小山坡上。1924年7月,著名瑞典地质专家安特生派助手白万玉到天水、礼县等地作地质调查时,在礼县发现了高寺头遗址。1947年8月,裴文中、米泰恒先生在甘肃作史前考古调查时,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1958年经复查核实后,被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遗址文化类型多样,以仰韶文化为主,还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另有少量周代、汉代遗物。出土的重要器物有仰韶文化红陶少女头像器盖、太阳鱼网纹彩陶瓶和马家窑文化鱼网旋纹彩陶壶等。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遗址远景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少女头像

高寺头出土

太阳渔网纹瓶

高寺头出土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1985年,张学正、郎树德先生在该遗址复查过程中,于第三台地断崖上发现了一座暴露于外的大型房基遗迹断痕和大量的红烧土块堆积。1986年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赵建龙、郎树德、张俊民和礼县文化馆文物组的王刚等四人组成发掘小组,对该遗址这座暴露于外的房基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遗址1985年发掘A点

高寺头遗址灰层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这次发掘共清理出残破的房基遗迹 4座,灰坑及室内窖穴11个,其中属室内窖穴者3个,灰坑8个,它们分别属于仰韶文化早、中、晚三大阶段的文化遗存。4座房基遗迹中的一号房基遗迹(F1)位于高寺头遗址的西部第三台地上,属于一座大型房基遗迹。该房基坐西向东,背山面河,前方山脚下正是谷峪河与西汉水的交汇处。可惜的是,该房基在农田建设过程中破坏严重,仅残存后墙壁和部分南壁及居住面。后壁部分属半地穴式建筑,北部已残,南壁属“木骨泥墙壁”较宽。南壁外见有附属建筑,即西南角处原有1.7米宽的缺口,后面又用木骨泥墙壁封堵,缺口南向西深入,建有一长方形半地穴式储藏室,储藏室周壁也用木骨泥墙壁包裹。除此之外,储藏室的北壁还向西伸出,即主室后壁外 3米的小墙。东壁也向南伸出,即主室南壁外2.9米的小墙。该房基似属棚廊式建筑的遗迹。从其后壁的长度以及残存建筑结构来看,可推知该房屋的构成和宏伟程度,均不亚于秦安大地湾F400、F405号大型房基、略次于F901号大型房基的建筑——它们同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房屋遗存。

弧线三角圈点纹钵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出土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变体鱼纹彩陶盆

高寺头出土

弧线三角圈点纹壶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出土

鱼纹彩陶标本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出土

礼县高寺头遗址的发掘,是陇南区域远古遗址的首次发掘。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陇南区域内古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对仰韶文化的发展及其分布去向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轮廓。从遗址所在位置及其出土大型房屋的特点看,该遗址与秦安大地湾遗址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一号房基(F1)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房屋建筑遗迹,可判断该遗址当属于这一带远古居民的一处中心聚落地。2004年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等五家考古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五方联合考古队,又在高寺头遗址上采集到大量陶片,通过对采集标本的辨别研究,对高寺头遗址遗存文化的内涵、性质和多样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成果总结在早期秦文化五方联合考古队编写的《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报告》一书中。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遗址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