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傳承|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濰坊高密地區流行著一句順口溜

“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

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意大利。”

相傳早在四百年前,夏莊十里堡的邵家就從事打製菜刀行業,老輩傳人邵福隆有“刀子邵”的美稱,至今連周圍縣市的一些老年人還記著這位打菜刀的一代名匠。邵家在清代乾隆初年從夏莊街邵家巷子遷到十里堡,在夏莊街時就從事打製菜刀、鐮刀等鐵藝。

當時在夏莊的河西、儀家村也都有了打刀的刀匠,建起了刀鋪,幾乎人人都能打,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不斷壯大。到了清末民初,章丘縣的張姓兄弟流落到了夏莊,弟兄倆在家幹過紅爐,本事也了得,到了這菜刀之鄉,如魚得水,並巧妙地與當地菜刀技藝糅合,融會貫通,取長補短,生意很好,買賣越做越大,還招了不少徒弟。就這樣,張家兄弟的打鐵技藝很快在高密東北鄉傳開了。夏莊的李家官莊、姜莊的後高家莊、姚哥莊的張魯集等村的刀鋪也很紅火,刀具銷往整個膠東半島。當然,最出名的還是

河西十里堡儀家村。他們做的刀具、鐵具刀口鋒利,淬火功夫十分了得,背厚、身薄、刃鋒、體輕,刀面光亮,美觀大方,不生鏽,不沾水,經久耐用。這種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以及特殊的技藝,經過互相借鑑、傳承、發展,不斷改進,發揚光大,在不少村都普及開來,技藝不斷精進。

傳承|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傳承|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傳承|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傳承|夏莊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

高密菜刀製作場景

高密菜刀的製作需要4人操作一盤爐,即分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利用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經打製毛坯、開槽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邊、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幾道工序。其中,夾鋼、淬火是高密菜刀製作技藝的精髓。夾鋼是先將熟鐵打出刀坯,再開槽夾上鋼(鋼的大小根據需要而定)燒到一定的溫度使鋼和熟鐵合二為一製成菜刀。淬火是將鍛打好的刀燒紅後瞬間放在水裡,使刀變硬,這樣做出的刀鋒利耐用。

高密生產的黑色夾鋼刀刀身輕快、刀口鋒利、不卷不崩、經久耐用,曾創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良好口碑,在山東市場上一直佔著主導地位,暢銷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