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理解?

笑口常開9046874


這是諸葛亮當軍師為蜀國制定的國策,北面抵抗卸曹操,東面與東吳和親共同和做抵抗北面的曹操。


我本逍遙客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諸葛亮受命入川,臨行告誡關羽駐守荊州策略。孔明說:“吾有八字,將軍牢記,可保荊州。”雲長問:“軍師請言!”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當銘肺腑。”

這個情節是羅貫中杜撰的,但是這個策略肯定是諸葛亮與劉備所認定的,關羽堅決執行的!那就是“死磕北面曹操,和睦東面孫權”,正是這個“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的教條戰略,害死了關羽,誤傷了張飛,最後要了劉備的老命!




一、善變高手劉備,為何教條“聯吳抗曹”

三國英雄中,跳槽最多的英雄,是劉備!先後投奔盧植、朱雋、劉恢、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自二十四歲出道,到佔領益州,十易其主,加上數次自主創業,平均兩三年就跳槽一次!正是靠著靈活多變的戰略調整,終於將一個多次破產的三流小公司,混成了全國第三的商業集團!

那麼,為什麼善變高手劉備,會在對外政策僵化,死抱“聯吳抗魏”呢?原因有二:一是玩大企業缺乏經驗;二是屢嘗“聯吳”甜頭上癮;三是迷信諸葛亮《隆中對》!


二、劉備自作多情篤信“聯吳抗曹”害死了關羽

劉備在“聯吳抗魏”戰略上收穫頗豐,就以為自己的小舅子孫權是阿斗!儘管被孫權偷襲荊南三郡,劉備率大軍順江而下,孫權被迫劃湘江而治,吐出兩郡,劉備讓出半個江夏!劉備真認為江東離不開他,兩者聯盟是互利的!

所以,一再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荊州戰略不變。當關中戰役激烈時,劉備要求關羽出兵襲擊襄樊,迫使曹操讓出漢中,回防襄樊!

短短四個月裡,關羽由江陵打到南陽,水淹七軍,直逼許昌,最後敗走麥城!曹操由漢中撤到洛陽,先派于禁三萬,再派徐晃三萬,最後再增五萬,將關羽逼回漢江以南。同時與孫權聯手,偷襲江陵,斬了關羽。

劉備用武極少分兵,一旦分兵,必授關羽。可見關羽的智勇雙全。能水淹七軍,孤軍北伐的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呢?尤其是徐晃投書告訴他,呂蒙偷襲江陵,他為何堅決不退呢?

原因在於那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遇到曹操只管打,聽說孫權盡放心!作為前線將士關羽,作戰必須依據國策!誰知,這個國策是紙糊的!關羽做夢也未想到,大哥與軍師篤信的“聯吳抗魏”是假的,孫權“聯魏抗蜀”才是真的!豈不是天大笑話!



三、吳蜀聯盟自始至終就是個笑話!

曹操絕對是個高手,赤壁大敗後,一般人(比如劉備、孫權)肯定是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就是今天,這句話依然被許多庸人掛在嘴上,好像很有英雄氣概!你不想想,那個坎你根本跨不過去,聰明的人繞過去就得了,何必玩命較勁呢!

從幾乎擁有整個荊州,到僅剩一郡半,曹操慘敗後,沒有睚眥必報,去收復荊州失地,並且餘生也不打算收回,卻跑到千里之外收拾關中與涼州。

為什麼?這裡有著深刻的全局戰略考量!收回荊州失地,吳蜀再無糾葛,必將成為天然聯盟,全力攻打魏國!曹操本來兵力佔優,一旦雙線開戰,兵力優勢盡失。而將荊州作為誘餌,放在吳蜀的鼻子底下搖晃,稍微分賬不勻,必然反目。更何況這裡面還有扯不清“借地”舊賬!兩家子打起來,遠比兩家打自己,來的合算!

果然,關羽全力攻打襄樊,江寧空虛。孫權才不管什麼“吳蜀聯盟”,收回荊州關係到孫氏家族面子問題,便主動稱臣,說幫曹操打關羽。曹操一“高興”就答應:打下的地盤歸你!孫權高興得連叫幾聲“乾爹”!然後就把關羽操了!

很多後人總是責備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支援關羽?四個月期間,曹操能從漢中吃敗仗,然後回到洛陽,調集十萬軍隊投入襄樊戰場,劉備為什麼不派張飛、趙雲率兵助攻關羽,哪怕守住江陵公安也行,至少不會讓兄弟關羽慘死吧?

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除掉關羽,那是小人之心!其實,劉備諸葛亮被“吳蜀聯盟”坑了,高估了“吳蜀聯盟”的含金量,或者對孫權一貫示弱產生了輕敵思想!他們認為,關羽北伐不過是呼應漢中戰役的佯攻,勝可喜,敗不惜,退回江陵得了,蜀國沒啥損失!做夢也沒有想到,盟友東吳會背後捅刀子,要了荊州,還殺了關羽!

三國領袖中,劉備善偽,曹操擅奸,孫權特陰!張昭經常當眾臣面呵斥孫權,孫權都是笑咪咪的點頭哈腰,但是張昭從來不敢違背孫權的意志!劉備賺足孫權的便宜,孫權一副委屈的樣子,連善於偽裝的劉備,都信以為真!

殊不知,孫權就像一個賭場高手,一點點喂足對手,讓他輕敵,然後瞅準機會,連本帶利讓他吐出來。對劉備下手就更狠了,不僅收回荊州,還要了關羽、張飛、劉備三條老命,即便如此,還要讓劉備的兒子不敢報仇,還要跟他繼續合作!真是陰毒啊!


結束語

關羽死後三年,曹操也死了。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劉備估計孫權未必會向比自己小五歲的曹丕稱臣,況且曹丕稱帝,孫權沒怎麼喊“乾爹”,估計吳魏關係不那麼熱絡!劉備覺得“君子報仇”時間到了,稱帝三個月後,他冒險開始伐吳!一開始極其順利,已經打到夷陵!這時曹魏開始大兵壓境,劉備不得不方松進攻步伐!

這次孫權的轉變,依然出乎劉備意料!他不僅稱曹丕為“乾爹”,還答應送兒子孫登去魏都做人質,這可是面對曹操都沒答應的條件。曹丕很高興,便同意與孫權“二次合作”玩玩劉備!

吳軍傳出“孫權被殺”消息,陸遜棄陣回武昌奪權,吳軍潰散。劉備派出十幾支斥候,未發現吳軍人影,便夜行二百里,直奔武昌!誰知吳軍突然從魏境殺出,火燒八百里連營。若不是陳到率領白毦精兵拼死斷後,劉備也將死於亂軍!

這一役,蜀軍損失士兵八萬,戰死將領八十六名,如張南、馮習、沙摩柯、傅彤等;投降將領三十九名,如杜路、劉寧等!幸虧劉備留有後手,江州有趙雲,漢中有魏延,成都、梓潼還有吳懿、王平、馬岱、廖化等!即便戰敗,吳軍也不敢貿然入侵蜀地!

何況東吳幾乎稱得上是慘勝,將士遭受前所未有挫折,從此再無能力主動出擊!最高興的是曹丕,就是他爹曹操在世,也不可能一次性削弱吳蜀十幾萬軍隊,上百將領,魏軍一兵一卒未損!

從戰爭的結果看,劉備的“聯吳抗魏”從來就是個笑話,而曹魏不聲不響的“聯吳抗蜀”,才是行之有效妙策,將吳蜀都玩個半殘!


雲子落


“北抗曹操,東和孫權”這是諸葛亮離開荊州前給關羽所交待的守荊州的策略,也就是繼續聯合東吳,拒抗曹操。早在隆重諸葛亮為劉備制訂三分天下的計劃之時,就為提出了聯合孫權,共同抵抗曹操的策略。

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三國志》

劉備與孫權是唇亡齒寒,面對北方強大的曹操集團,只有雙方聯盟才能對抗曹操。諸葛亮在建安十九年離開荊州前往益州的時候,交代關羽這句話,就是要關羽繼續維持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以抵禦曹操。

政治上的聯盟只在乎利益

孫劉聯盟是迫不得已的,儘管這個聯盟很脆弱,但雙方都很清楚,沒有這個聯盟,等待雙方的就是滅亡;曹操的強大讓東吳和蜀漢誰都沒有單獨面對的勇氣。

孫劉兩方有共同的訴求點,那就是不想被曹操消滅,就只有報團取暖;但蜀漢和東吳有個利益糾纏點,就是荊州。

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這個“借”也是雙方“互惠互利”達成的協議,本來劉備憑自己自己攻打了荊州的四個郡,東吳肯定不爽啊,赤壁之戰的主力是東吳不是劉備;所以雙方都選擇妥協,劉備承認荊州是東吳的,在政治上做出了的讓步,孫權又將南郡借給了劉備,認可了劉備在荊州的“暫時統治權”。劉備急缺一塊地盤立身,孫權缺一個對抗曹操的盟友,況且自己的內部是一片爛攤子,雙方一拍即合,約定劉備取益州後歸還荊州。

劉備取了益州後,孫權索要荊州,劉備賴著不給,推脫說等到去了漢中後再說,孫權不幹了,這不符合東吳的利益;立馬派呂蒙出兵出兵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也不含糊,從益州帶兵進到公安;後來曹操攻打漢中,滅掉了張魯,劉備沒辦法,又和孫權議和,兩方瓜分了荊州。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關羽率軍北上,水淹七軍,圍攻樊城,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擊了關羽的後路,又殺了關羽,自此孫劉聯盟算是徹底撕破了臉。這個維持了十二年的聯盟關係告破。

所以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雙方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利益,那其他的事都就是小事了。

孫劉聯盟,雖然看著很脆弱,卻維持了很長時間,這是因為這個聯盟對雙方都有好處

01對於劉備一方來說,聯盟帶來了諸多的好處:

(1)正是孫劉聯盟,讓劉備有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地盤,這是劉備最缺的;赤壁之戰前劉備還是一個流浪漢,赤壁之戰後,拿到了荊州這塊地盤,翻身成了高富帥了,不僅軍隊擴充了好幾倍,還收了一大批人才。

(2)因為有了荊州這塊地盤,劉備才有了圖謀益州的實力和底氣,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態勢。當時天下最大的兩個月州就是益州和荊州,而且荊州再劉表統治的時候,沒有經歷過戰爭,是非常的富饒的。

(3)失去了這個聯盟,劉備還是打不過曹操。可以說再赤壁之戰以前,曹操是追著劉備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所以劉備深知曹操的厲害,自己單獨肯定打不過,他也需要東吳這個盟友。

02.對於孫權來說和劉備結盟也有諸多的好處,要不然東吳憑啥把荊州白白讓給劉備。

(1)劉備佔領荊州,就是給東吳擋刀子的。荊州是肥美,也是個燙手的山芋,曹操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荊州,孫權自己讓劉備擋在自己前面,而且名義上是孫權借給劉備的。

(2)東吳急需一個有能力的盟友來對抗曹操。劉備剛好合適,聯盟劉備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護自己。

(3)赤壁之戰雖然打贏了,但東吳沒有獨自吞下荊州的能力,也沒有守住荊州的能力。從周瑜攻打南郡久攻不下就能看出來,東吳軍隊的路戰能力堪憂,別說守了,就是從戰敗的曹操手裡奪回荊州七郡都困難,更別說守了。

(4)劉備是堅決的抗曹分子。劉備被呂布打的沒辦法,投靠了曹操;後來又騙走了曹操的幾萬人馬,還騙奪了曹操的徐州;劉備和曹操是註定了不能相融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曹操的火力。

孫劉聯盟看似脆弱,實際上都滿足了雙方的利益,所以這個很不被大家所看好的聯盟一直維持到了建安二十五年。

有一句話說得好:在政治上沒有朋友沒有敵人,只有利益。

所以不管吳蜀之間的關係如何,這個聯盟是雙方保命的手段;沒有了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命運也是被曹操滅亡。

所以在劉備取的益州後,孫權向劉備討要了三個郡,劉備本來不想給,自己親自從益州帶兵到公安,曹操的大軍一到,兩方立馬又勾搭在一起了。

從三國的大勢來看,也正是孫劉這個不太靠譜的聯盟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如果沒有這個聯盟,中國的歷史上將會多一個魏朝。


小任淺談史


《演義》裡諸葛亮問關羽,倘曹操領兵到來,當之如何,關羽答:以力拒之。諸葛亮又問,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關羽答:分兵拒之。諸葛亮聽了說,這樣荊州危矣。

然後諸葛亮就送給了關羽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以保荊州不失。

那如何理解這八個字了,當時形勢是“劉備”攻佔巴蜀,為了確保集中力量拿下巴蜀作為根據地,而確保荊州萬無一失,就的防備曹操和孫權覬覦荊州的突然發難。

如果曹操領兵來攻,就像關羽所說,以武力拒之,為武保。

至於東吳孫權,即不能為敵,使得和曹操聯合,還不能讓孫權覬覦荊州,這在交和方面就的下工夫,也是屬於打政治仗,為文保。

但關羽北伐,卻把後背晾給了東吳,遭致荊州失而自身死,忽略了“東和孫權”這句話背後的兇險,畢竟東吳幾次要還荊州未果。


夏有涼風61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蜀國滅亡時,轄地約24萬戶,人口約94萬。

吳國滅亡時,轄地約53萬戶,人口約230萬。

魏國平定蜀國時,轄地約66萬戶,人口約443萬。

就蜀漢政權而言,不管是地盤、人口、資源,還是綜合國力,都是最弱的。這個政權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依靠的是地理位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及政治上的結盟。諸葛亮作為治國能人,是很清楚這些因素的。所以,不管是孫劉聯姻,還是讓關羽與東吳結親,都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雖然手上有荊州這個地盤,但北方的曹魏,是隨時可以南下的。因此,在戰略上,就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北拒,既是戰略需要,也是政治需要。因為蜀漢自認為是正統,代表漢室。東和,是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不能以一己之力,抗衡北方。

《三國演義》奉劉備為正統,所以更多的描寫都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很少提到三個割據政權真正的綜合國力。因此,給讀者造成一種誤解,以為當時的蜀國很強大。比如:五虎上將。比如,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打仗,從來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事情,還包括很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因此,諸葛亮的北伐,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很清楚蜀國自己的這點家底。北伐,其實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要。

可惜的是,諸葛亮提出的這個戰略方針,最後都沒有實現。包括關羽的敗走麥城、劉備的火燒連營。也包括諸葛亮本人的六出祁山。


歷史秀才劉伯虎


這是劉備在創業中,劉表失荊州後採取的策略,這個策略大致延續到漢中拿下為止,後期開始了“北伐策略”。“北拒”和“北伐”是完全不同的,反應的是劉備集團的實力,北拒代表著龍潛,韜光養晦。至於“東和”,類似於友好同盟,可以理解為我國目前和俄羅斯的關係,老二老三聯合擋老大。但是這個“東和”也不是真的和,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里,差點胡了[捂臉]。所以這裡的“東和”也只是相較於曹魏而言,荊州是劉備和孫權之間永遠的痛。“北拒”和“東和”往深了看,都是暫時的戰略而已……





競知


引言: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入西川支援劉備前,給關羽留下的保護荊州的錦囊妙計。雖然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但是在正史中這八個字也是保護荊州不失的上上策。


北拒曹操

北拒曹操指的是要求關羽率領荊州軍民抵禦曹操的入侵,為什麼是北距曹操,而不是東拒孫權呢?原因有二:

其一,劉備是大漢皇叔漢室宗親,一直以匡復漢室還於舊都為一生的理想。曹操挾漢獻帝在手,所以劉備將曹操視為是竊取漢室基業的曹賊。攻打曹操可謂是名正言順,而攻打東吳則是名不正言不順或者說時機未到。

其二,曹操的實力可以和東吳、蜀漢兩家合起來的實力相提並論。如果幫助強大的曹魏先將東吳消滅,那麼蜀漢無異於自取滅亡。

按照當時的勢力分佈情況來說,只有先將曹魏滅亡後,才能發生蜀吳之間的戰鬥。如果蜀吳先開戰或者是聯合曹魏攻打東吳那麼最後的贏家必然是曹魏。


東和孫權

東和孫權主要的意思就是蜀漢即將進入西蜀。一旦進入西蜀後蜀漢成立,必然需要先站穩腳跟。立足不穩之時,蜀漢難以自己抵擋曹魏的進攻,如果沒有一位強有力的盟友,那麼蜀漢將會很快走向覆滅。根據當時荊州的情況,諸葛亮留下的東和孫權是保全荊州不失的最好辦法。

在當時的情況,諸葛亮率兵入川支援劉備帶走了部分的士兵,將領僅剩關羽、關平等幾人鎮守荊州。在當時兵力並不是十分的充足,如果抵禦曹操或者抵禦孫權任何一方入侵都是可以的,但是按照當時所留下的將領人數和兵力不足以同時和兩家一同開戰。一旦荊州有失,曹操或孫權率大軍襲擊劉備的後路,那麼劉備將面臨兩面夾擊的狀態,再想要佔領益州就是天方夜譚了。所以東和孫權就是為荊州找到一位強大的盟友,確保荊州不失。


總結:“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八個是確保荊州不失的上上策,更是劉備是否能成功攻打下益州的重要保障。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句話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條重要的戰略方針。諸葛亮從荊州去蜀國時,關羽問諸葛亮,如何保衛荊州,諸葛亮說,送關將軍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荊州無憂也."那麼為什麼是聯合孫權而不是聯合曹操打擊孫權呢?

首先從當時的大勢來說,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孫劉弱而曹強,所以劉備只能和東吳孫權聯手對抗曹操,不然很可能會被曹操逐個擊敗,這也是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的前提。

曹操當時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典韋,許褚,郭嘉,荀彧,夏侯兄弟,曹仁,曹洪等宗親數之不盡。佔領的土地也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地區,實力最為雄厚。孫權僅憑藉著長江的天險,但東吳人口並不多,更沒有強大的步兵,實力排第二。如果當時劉備聯合曹操的話可能連錦上添花都不是,因為以曹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劉備幫忙。所以諸葛亮的意思是聯合第二的一起打擊第一的。

其次,當時曹操雖然佔據了天時地利,但是他俠天子以令諸侯,想當皇帝的心天下皆知。而劉備自稱大漢皇叔,他也就不可能和莫朝篡位的人合作。而且當他和曹操作對的時候,那些和曹操不對的人就自然選擇歸到劉備手下。收買人心,招納賢才也就更容易了。如果聯合曹操對抗孫權的話只會被人說是曹操的幫兇,結果只會眾叛親離。

總結: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是在結合了實力,民心,在曹操的絕對強勢實力下最正確的長期戰略方針。即使出現後來的荊州之爭,也不會給曹操有機可乘。正是這方針才讓吳蜀兩國存在數十年,其他任何策略都無法實現。


豪戲說歷史


在歷史上,相互聯合,共拒曹操,無論對蜀漢,還是孫吳來說,都是主動選擇的戰略方針。劉表死後二子不睦,如果劉備能和劉表二子齊心協力,那麼就應該和劉備結盟,如果雙方不和,就要領想辦法。於是魯肅主動請命,千往荊州以弔唁劉表的名義,打探虛實,並且聯繫曹操共抗曹操。無論荊州局勢如何,在魯肅的方針中,聯合劉備是必須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是否正確?應該如何評價?

這是為什麼?在小編看來應該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劉備有漢室宗親的大義名分;是劉備長期和曹操為敵,雙方不共戴天,在對曹問題上,劉備是最可靠的盟友,不用擔心在關鍵時候倒向曹操;三是劉備在荊州一段時間,得到了荊州中不少士族和中下級官員的支持,擁有不少的力量,從赤壁之戰前,劉備手中還有差不多兩萬的兵力就可以看出。而赤壁時孫權支援的兵力也是差不多。

那麼孫吳為什麼不乘虛先取荊州來對抗曹操呢?小編認為這是因為荊州方面與孫吳長期對抗,雙方對彼此都非常防備,即使劉表以死,孫吳也不可能快速佔據荊州。即使能夠在曹操之前佔據荊州,但是孫吳本身力量有限,需要長時間完全控制荊州,這時候曹操拿下,荊州方的兵力會在曹操的絕對優勢前快速被消滅。更何況,荊州的豪門望族實際上在心裡更傾向於曹操而敵對孫吳,在曹操南下後隨時都有倒戈相向的可能。所以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無論何種情況,孫吳都需要劉備這個盟友,同時需要他作為代理人,控制荊州的反對勢力。

因此,當魯肅在路上聽聞劉琮投降後,第一件事就是馬上改道江夏,主動聯合劉備。沒錯,在歷史上,孫劉聯合是孫吳方最先促成的。在獲得荊州之戰後,劉備趁機快速佔據南郡,併為了使自己的地盤完整,提出用手中的半個江夏換取孫權手中的半個南郡,這就是演義中的劉備借荊州(孫權方非常吃虧)。但是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由此可見,雙方在相互聯合抗曹上面是非常積極的,並沒有一廂情願的說法。即使在中期,因為關羽轄區和魯肅轄區犬牙加錯,雙方經常發生衝突,但孫吳方面都保持克制。

但為什麼之後,孫吳又要背盟偷襲荊州呢?小編的觀點是當時劉備在得到益州後,再佔據荊州,其威脅已經開始大於曹魏了。在曹魏沒有佔據上游荊州的情況下,孫吳有長江天塹自保有餘,期間還有能力發起過數次主動進攻。但是隨著劉備同時佔有益州和荊州之後,地理位置處於孫吳上流,一旦順流而下,孫吳完全無法防守。因此在劉備佔據益州後,孫吳數次以之前“借荊州”的理由向劉備討要整個荊州。並在劉備拒絕後偷襲南郡,引得劉備和關羽各自領兵與孫權魯肅在南郡對峙,但實際還是相對剋制,歷史上單刀赴會就發生在期間。

但此時曹操佔據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於是迅速和孫權達成和解,以湘水為界將長沙和桂陽割讓給孫權。此後,劉備和孫權保持短暫的和平,可是不久之後,劉備在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中竟然獲得了勝利,這是曹魏和孫吳都想不到的。這時曹魏神話被打破,蜀漢一下只如日中天,而在荊州的關羽也借勢發動北伐,一時威震華夏,曹操都差點要遷都。

在這裡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原本是三家在鬥地主,結果打了半天牌之後,突然發現另一家農民翻身做地主了。這是曹魏、蜀漢、孫吳三方都想不到的,屬於戰略計劃外的情況。蜀漢勢力在當時突然變成了當年曹魏一樣的威脅,所以孫權感到了恐懼。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孫權定下了偷襲荊州的計劃,也就是說這其實和關羽的傲氣沒有太大的關係,即使是換了別人來,孫權還是會偷襲荊州。這點小編剛剛也有提到,但在種情況是在很多歷史偶然和以外下形成的,正常情況下,曹魏的實力還是要大於蜀漢和孫吳之和,不能因為可能的情況而否決整體的形式。

所以在小編看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是大局勢下的不得已,一強兩弱的情況下,弱者是沒有選擇的機會的。蜀漢有和曹魏聯合的可能嗎?肯定是沒有的。從來鬥地主沒有農民和地主聯合打另一個農民的玩法。如果劉備在取得漢中後,轉而攻打孫吳,只會加快把孫吳推向曹操一邊,孫吳只需要向曹操稱臣,那麼形式馬上就會變成曹操和孫吳同時夾擊蜀漢,並且之後也會永遠失去拉攏孫吳的機會。

蜀漢和孫吳的荊州之爭,終歸還是內部矛盾,所以諸葛亮等人都是極其阻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而在夷陵之戰的同時,孫吳依然在北方大量陳兵防備曹魏趁機南下。而在失去荊州這個利益衝突之後,諸葛亮迅速修復和孫吳之間的矛盾,在今後的幾十年間,蜀漢和孫吳一直保持穩定的同盟關係。並且在鍾會伐蜀期間,孫吳一邊北伐吸引曹魏注意,一邊派荊州兵力入蜀救援,為救援蜀漢盡了最大的努力,只是劉禪未等援兵到來便投降了。這種唇亡齒寒的關係,除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就更不可能有其他選擇。





書生系


自董卓禍亂朝廷之時,長達一百多年的亂世便拉開帷幕,袁紹集結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死後,各路諸侯便開始相互爭鬥趁機分食天下,其中曹操發展最為迅猛,官渡之戰後,曹操吞併了實力最強的袁紹,一舉成為了天下最強大的軍閥,並且完全統一了北方,剩下的便只剩下弱小的劉備集團以及繼承父兄基業的孫權!



隆中對時,諸葛亮曾對劉備說,當前若想生存下去,兩個弱者便只能同心同德共同抵抗強大的曹氏集團,這樣才能在這亂世中求得一線生機!之後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操後,曹操便發現統一天下短時間是不太可能了,因為攻劉,孫權必去相助,攻孫,劉備也會援助,若是孫劉聯盟出現裂痕,被曹操消滅了任何一方,那麼另一方必然無法與強大的曹操相抗衡!



關羽留守荊州之時,諸葛亮就曾問他:“若是曹操引軍來犯如何?若是曹操孫權同時引軍來犯又當如何?”關羽孤傲的說道那我便分兵迎敵,諸葛亮嘆道如此荊州必失!臨走前諸葛讓關羽牢記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意思便是一定要和孫權搞好關係,共同拒之曹操,可惜關羽最後還是遭到曹孫同時來襲,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