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好像有种民族情绪在负气闹脾气似的,当鲁迅终于从神坛被拽下来后,有关他精日或媚日的传闻,这些年来也日益甚嚣尘上,黄埃冲天。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以至于如今在头条等各大平台,连评说“鲁迅为什么从来不骂日本人”,都成了此止彼赴、随抛随掷的“月经帖”话题,不停地鸣锣放铳,另生枝节。

鲁迅生前身后,向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星辰一般的人物,指责他“精日”,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玩笑,实是对他一生立场、操守、品德投以最不怀好意的疑虑,甚或是加以晕头晕脑、恹气躁怒的鞭尸。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濮存昕扮演的鲁迅

流言可畏,众口铄金。鲁迅留日时,搞的是医学,解剖过的尸体不知凡几,恐怕万不想到自己此身永藏山阿之后,也要在背负叛国嫌疑的骂杀中遭此苦辛吧。

这对鲁迅,当然是很不公的。


毋庸置疑, 鲁迅生前,对日本、日本人及日本文化有着较深厚的情愫,和日本友人的联络也较为热火。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与蔡元培、萧伯纳

1902年3月24日,也就是鲁迅19岁那年,他以官派公费留学生身份赴日留学,在日本居住、学习长达8年。19岁到27岁,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其实也是成年鲁迅半生飘零中最安闲、自在的时光。

日本这个“绝国异域”,给他留下不少清嘉温馨的记忆,而明治时代的日本普通民众,普遍还留存着尊重乃至礼遇“天朝上国”子民的传统,他对日本人的观感是比较好的。所以他会说,“日本和中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弟”。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日本仙台鲁迅旧居

因为这段经历,他生活中的很多习惯甚至都有点“日本化”了,比如在日期间剪辫子、穿和服、留胡须,以至于好几次都被误以为是日本人。这些事实,他自己的文章,包括后来周作人、许寿裳的回忆,都有点滴反映,并不需要回避。

其实,往大一点的历史观追索,就会知道,这种态度和情感几乎这是1894甲午战争以后、至1936年中日全面对抗之前,中国革命同志共有的记忆。当时的日本,几乎就是中国革命志士们的“百慕大”。

因为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当时很多中国觉悟之士纷纷对这个岛国邻居产生浓厚兴趣,非但总体未曾仇视排斥,反倒开启了“知耻后勇”式的留学日本、向对手学习的浩荡历程。郭沫若说这批人总数有30万人左右。鲁迅不过是人潮队伍中一个。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年轻时在日本

那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尚未全面弥漫,很多日本人抱着感念中国汉唐之恩的心态,真诚以对,这些革命党人前期在日如鱼得水。基本上,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对异质文明理性的有区分的接受心态,所以说起来鲁迅对日有好感,其心态极其普遍。

甚至可以说,当时留日革命党人,主观上对日没好感的,反倒真的很难找出来。这一点,想看过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等书的朋友,都是能有所观照的吧。


但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对日本是有好感,但和他弟弟周作人始终视之为“第二故乡”不同的是,他对日从来都抱有疑虑和警惕之心。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落水文人”周作人

长达8年漫长的留日生活,他留下专文记录的作品仅有《藤野先生》一篇,口吻还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样的不屑。从他文章看,他虽对藤野先生等部分日本友人也有过赞美,但从不曾在文中称颂日本,而且对日本式的现代化道路,向来怀疑,后来对苏式路径更有认同,想来也是这种心理逻辑的自然推演。

而且,人都说他喜欢骂中国人,其实他只是有意采取一种“言过其实”式的“怒其不争”策略而言。其实他一直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抱有莫大希望。

当初他仙台不久,就给同乡兼好友蒋抑卮写信说,他观察日本青年良久,认为“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上”,并充满感情地对国家前途表示乐观,“黄帝之灵或当不馁欤” !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与日本友人在上海

这些记述,虽然疏略,但基本上就是作为日本留学生鲁迅心路历程及对日情绪的重点表曝。所以,若有人搬弄是非,说鲁迅对日本及日本人态度暧昧,甚至精日媚日,我的感想很简单:

请拿出确凿的文献证据来!


责骂鲁迅精日媚日,还有一个重要“杀手锏”,就是鲁迅生平往来,多为日本人。这一说法,貌似振振有词,但文史素养稍具足用者,都会明白这是无根无据的。

作为日本留学生、一个家国情怀与国际主义精神兼具的作家,鲁迅是有很多日本友人。从《鲁迅全集》可知,他一生中直接交往的日本友人多达160位,比如我们熟悉的藤野先生,完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他笔下常出现的日本友人增田涉等等。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但是,我们现有的所有材料都可以验证,他所交往的对象,并没有一个是日方政治人物,更没有日本侵华分子的踪影;鲁迅与他们的往来,也未曾涉及丝毫有损人格与国格之事。

鲁迅死在1936年中日全面对抗之前。他对日本人的光感,和他们的交往,是纯人情化的朋友私谊,而不是说仅仅因为你是日本人,就迅速落为简单的“不共戴天”的两极化,即便文章言语也没有沦为“爱国套话”言说。他是将日本帝国与普通日本人民区别对待,所以他会常去内山书店坐坐,与日本友人山本初枝、增田涉等频繁书信往来,讨论。

这些日本友人在他落难时、需要帮助时,也都无私出手——比如1932年1.28事变时,子弹都打到他寓所窗户,幸亏内山书店提供避难之所全家才得以安全活命。倘不刻意去寻查双方身份,他们其实就是正常而温暖的朋友往来。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他不带民族偏见,与对华友好的日本人士维持着良好关系,但他的民族立场从来没有疑问。比如,1936年,他得知中日关系紧张,察觉到租界也不稳,那时已重病在身,对日本还是非常警醒,叮嘱他儿子海婴“赶紧搬离虹口”,免为对方所获。

他临终前,仿佛有预见似的,念兹在兹的事情之一,就是托三弟给早已失和没有联系的周作人传话,叮嘱他任何时刻都不能软弱,不能做“汉奸”之事。他去世后,中日全面开展,他的遗孀许广平秉其遗志,矢志抗日,还曾被日本宪兵抓走监禁76天关进集中营,被脱外衣施以电刑鞭刑等酷刑,多方营救才得以虎口逃生。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许广平母子

说鲁迅不抗日,是完全不合事实,也不符他一贯的理念和言行的“欲加之罪”。唯一需要说明的,我个人阅读观感,他可能还是相信日本的“人民”多是爱好和平的,所以写给日本友人的书法作品中,有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殷殷期望。

也许,在他眼中,这场浩劫并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日本的吧。


鲁迅精日媚日的“罪行”,还有一项口实,是最腾于人口的,就是说他从来不骂日本人。但是这种看法一叶障目,也是非常武断而无端的。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的确,鲁迅在文章中多见对本国的辛辣批评,对中日关系涉及比较少,但这最大程度上显然是因为他一贯的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自身批判中谋求重建的理念有关,根本无法抹煞他从来都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的事实。更何况,一位作家,不是什么都写。

他对日本的侵华是非常厌恶,也始终保持距离的,只是很少去大声嚷嚷,轻松赚取“爱国者”的名号。比如,山本实彦的那本回忆录《鲁迅某种内心的历史》就说的很明白,“他坚决回避与我国国体发生关系”,“和日本公务人员的交往他也讨厌”。

和鲁迅接触过近三年的儿岛亨《未被了解的鲁迅》也讲述过,当有日本记者采访他,不怀好意地说“贵国”政治、民生都很混乱不堪,“交给日本来管”岂不是更好时,鲁迅勃然怒斥,直言“我们的事,要由我们自己来做!”。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在日本时与友人踏青

他对日本,更不是没有在私下亦或公开场合谴责过。比如奥田杏花《我们最后的谈话》、圆谷弘《与鲁迅谈话》、许寿裳《回忆鲁迅》等追忆,对日都是愤形于色;

以及他自己所写的《友邦惊诧论》、《好东西歌》、《观斗》、《漫与》、《上海文艺界发告世界书》、《伸寃》、《一二八战后作》、《迎头经》、《写于深夜里》、《逃的辩护》、《从幽默到正经》等等文章,都很明确地谈到对日态度问题,和谴责之意。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去世前不久

如今《鲁迅全集》俱在,有心者检索即得,我想不明白的地,那些喷子怎么可以视而不见信口雌黄呢!


只是,需要解释的是,因为彼时中日尚未全面开展,多数人心存良好期待,鲁迅对日言论也并没有那么繁多,似乎表面上也没那么决裂而已。

如果这也是一个罪状,那么我可以打保票说,这是彼时所有中国文化人的“原罪”。因为,从历史事实上看,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几乎所有中国文化人共同的心境及表现。不信,您去查阅下文献,在1936年中日决战、鲁迅病逝之前,可以找到多少整天批判日本的文人及其言论?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北大教授钱理群:“读不完的鲁迅”

而且,实际上,鲁迅堪称国内最早提出对日警惕的人士之一。1904年,时值所谓日俄战争,鲁迅还在日本留学,当时日方报纸不断鼓吹侵略中国有理的谬论,部分中国留日学生,甚至包括蔡元培都有同情日本的倾向,在上海《俄事警闻》中也谈了同情和支持日本的言论。

鲁迅看后,予以痛责,认为“这些人太无远见”,并对友人说,“日本军阀野心勃勃,包藏祸心,如果沙俄失败,日本独霸东亚,中国必将更受其害”,且向《俄事警闻》提出三点意见:

1,持论不能偏袒日本;2,不可用“同文同种”的谬论欺骗国人;3,要倡导对国际时事的认真研究。他托沈瓞民转告此意见书后,《俄事警闻》的持论才有所改变。鲁迅民族主义的立场是自少至老都没有变色的。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照样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是在日中关系已经很紧张的1931年,鲁迅和颟顸的“爱国者”不同的是,他仍然大力提倡国人进行“日本研究”。他直白而殷切地说,即便是日本这样的“仇敌”,它所有而中国所无的真正优点,“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很显然,他所谓的“学习日本”,不是卖国平,而是继续他一生的理念,即意在探寻中国“复兴”之路。

如果说这样的人,这样的言论,都要被构陷为精日,被污蔑为媚日,那只能说,我们中国人确实已经“彻底失掉自信力”了!


其实,我一口气唠唠叨叨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个非常简洁的历史事实:

鲁迅纵使有再多不是,他的为人也好,文章也好,即便有巨多让你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丝毫无愧于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身份!任何枉顾事实的诬陷,所有小智小巧的沾沾自喜,真的是无情无味的不该。

鲁迅生前从不骂日本人?他临终前捎给弟弟的嘱托,澄清一切污水

我想,值今太平时代,一切岁月不惊、江山无恙,“读懂鲁迅”也许是高要求,但读进去其实不难,多点求实平气的心思就足矣。

只是,山温水腻,风雨常存,局冷棋枯,英雄安在?写道这里,对那位奋斗终生、孤独半生、也被误解遍生之人,也真的恋恋多有顾惜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