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

Sup海


张太后正统七年变去世了,历史评价极高,太后里面是仅次于孝庄和大脚马后的存在。朱祁镇杀张太后?哪来的这种说法?野史也没有啊,搁朱祁镇10000个胆也不敢啊,朱瞻基去世后,三杨,内阁整个朝中大臣都是听张太皇太后的,手握军权政权,谁敢杀?包括朱祁镇能当上皇帝也是当时张太皇太后亲自指定的,而且张太皇太后去世时朱祁镇只有16岁,也没这个能力啊,所以何来的这种说法?


2020年还在用苹果4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失败被俘之后,好不容易回来,并且成功再次夺取皇位。他为了遮丑,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这是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里面的片段,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张太皇太后在那个时代早已经去世。

张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同时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当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奶奶。在真正的历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后,张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就有一些大臣觉得朱祁镇年纪实在太小,只有八岁,恐怕无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请立张太皇太后另外一个儿子为新的皇帝。但是最后张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镇当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镇年幼未能亲政的时候,是由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镇还未亲政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再加上内阁中德高望重的三杨先后退休去世,朱祁镇才得以掌握大权。而在电视剧中大出风头的孙太后,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因为之前是张太皇太后掌握大权,而之后明英宗亲政,并没有给孙太后掌权的机会。而当时朱祁镇还非常的年轻,再加上宠信大太监王振,所以最后闹出了御驾亲征土木堡这一个荒唐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只要张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杨还在世的话,都不可能容许朱祁镇这样胡闹。至于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根本决定不了大局。

其次,张太皇太后还在的话,朱祁镇根本就不敢杀他。

在中国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个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装得非常的孝顺。所以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朱祁镇恐怕得自始自终装一个孝顺的孙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权力,朱祁镇也不敢对她有所不敬,更何况是张太皇太后事实上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土木堡之变的悲剧,除了朱祁镇之外,很大责任在大太监王振身上。但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无论是朱祁镇还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专权行为,否则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会有灭顶之灾。

而朱祁镇因为在土木堡事变之中的重大失误,已经威信尽失,所以虽然后来夺回皇位的时候进行了报复,但也只是杀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谦,因为于谦拥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杀于谦一人,对于谦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后来明宪宗登基之后,对于谦家族进行了平反,于谦的儿子就被招回来,封了大官。试问朱祁镇对于谦都只能做到这样,那怎么可能去杀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责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实的历史上,同意朱祁钰登基的是孙太后,但是那个决定是众大臣商议决定的,孙太后也只是迫于形势。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也没有对孙太后怎么样。

所以,朱祁镇杀张太皇太后是电视剧胡来,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本来吐槽机以为那部很火的《大明风华》又篡改历史了,正好趁宅在家里跳着看了一圈,然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朱祁镇连张太后都一块杀掉的片段。本来还抱着娱乐的事儿就娱乐着看,现在倒是看得吐槽机有点懵逼......

颠覆性的电视剧

电视剧里张太后最后一次出场是夺门之变时,一群小兵杀到了她住的地方,然后老太太腿脚都不利索的晃荡了出来,在紫禁城里开始遛弯儿。事实证明那个浪得飞起的编剧也只敢让她多活好几年,没整出孙子杀奶奶的事儿。

吐槽机也不晓得编剧大人是不是跟正史有仇,明朝后宫里那几个人的形象跟历史形象完全颠倒了过来,正史里全程无辜打酱油的胡善祥被整的黑化了,朱祁钰也根本不是她的儿子,她要是能生出个儿子,大抵不会被废。

主角孙氏的身世那蛮搞笑,本来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她变成了爱恨纠缠,吐槽机个人觉得把这个人设安在胡善祥身上也没那么颠覆。毕竟胡善祥的老爹是在去职回乡的路上被永乐皇帝拦住的,戏剧性更强些。

被颠覆最狠的张氏

而历史形象颠覆最大的就是仁宗诚孝昭皇后张氏,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张妍,前期还好,正史也没记载她性格如何,但看宣宗登基初期“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来看,确实应该是个偏强势的女子。

但所谓强势并不等于“作”,张氏终其一生也没有拿任何国事当儿戏,她没有给娘家人谋任何超出制度的福利,压根不像电视剧里那么为了弟弟张克俭瞎折腾。事实上张氏的家人过的都不算太好。

她老爹张麒都死了才追封了个彭城伯,她的长兄张昶是跟朱棣起兵靖难的元勋,从大宁到郑村坝都立过功,最后依然是承袭的彭城伯,一点长进都没有。英宗刚登基就被张氏抓进宫里训话,不准他干预任何朝政。

最惨的是她二弟张升,靖难时以弱冠之年参加北平守卫战,又跟随成祖深入过漠北,论战功早就够封爵,就因为姐姐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一直被压着。杨士奇都看不下去了,举荐提拔张升,还是被姐姐否决掉。最后长兄张昶都死了,还是太后孙氏念在外戚就剩张升一个人,好说歹说算封了个惠安伯。

也就是说正统年间的天下第一外戚连个侯爵都没混上,电视剧里演的推荐张克俭掌管互市,张克俭又四处劫掠关外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土木堡之变最初的原因是瓦剌虚报朝贡人数,王振要求实数封贡(就是给钱),就事论事来说明朝没有错,就算有错也和人家张氏没关系。

正史中张氏之死

正史里张氏是病死的,正统七年(1442年)的时候,已经63岁的张氏重兵在床,临终前她把杨士奇和杨溥找来,问国家还有什么事儿需要她来办。杨士奇说有三件事儿,第一是请求释放建文遗孤,第二件是请求释放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后裔,第三件事还没等说,张氏就离开了。

她最后的遗诏是勉励大臣辅佐皇帝施行仁宗,让天下长治久安。这是一个有吕后、武则天之权,而没有那两人之恶的好人,至始至终她都为家国的安定贡献力量,没做出任何越礼之事,也没有任何私心。

吐槽机有时甚至想如果张氏能多活十年,估计土木堡之变压根就不可能发生,起码她不会允许朱祁镇贸然亲征。甚至王振在做得太过分时,有可能提前死在她手里,不用怀疑,她绝对有那个能力。


总结起来吧!无论电视剧还是正史里都没显示朱祁镇杀了张太后,说到家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干出这种事儿,这个在死后都余威犹烈的老太太可绝不白给。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历史上的张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英宗朱祁镇的祖母。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封张太后为“太皇太后”。而张太后在1442年,是因为病重而死。

正是因为张太后死了,才给了宦官王振的机会,让明英宗朱祁镇在后期发动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朱祁镇被俘,随从的明朝大臣全部战死,明朝内部混乱。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明,朱祁镇杀害张太后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


一、明朝历史上历经六朝的奇女子——张太后

在明朝了不起的女性有很多,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以及明仁宗妻子徐皇后在历史上的评价都非常高。而皇后自古以来是母仪天下的象征,其权势自然没有皇上的大。

而张太后则不同,她一生经历了明朝六位皇帝,最后是在当太皇太后的位置上去世的,其当时权势可想而知。但是她却时刻遵守参政而不乱政的规制,虽有皇太后之权,但绝不弄权,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女中尧舜”。

最初的张太后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儿媳、世子朱高炽的妻子。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世子朱高炽成为太子,张氏被封为皇太子妃。又因为张太后的孝谨温顺,在侍奉明成祖夫妇上尽职尽责、考虑周到,所以很得明成祖与徐皇后的欢心,这也为后来的明成祖没有废朱高炽太子之位打下了基础。

等到后来朱高炽即位的时候,张太后的长子朱瞻基封为皇太子,而张太后则是立为皇后之后。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是位贤明的君主,但是还是敌不过生命的终结。在他即位不到一年时间,明仁宗朱高炽就暴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

随后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封母亲张太后为皇太后,张太后在当时的明朝是第一位皇太后。而那时候国家的一些大事也需要听从张太后的裁决,再加上明宣宗朱瞻基也对母亲又是孝顺有加,所以在当时的明朝也算是安宁祥泰。

张太后常常教诲,明宣宗朱瞻基要想做一个百姓拥戴的皇帝,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张太后请求“三杨”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而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负所望,在位期间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让当时的明朝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可以谈的上是与明仁宗时期并称为“任宣之治”。

可好景不长,在明宣宗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后,就意外去世了,享年36岁。这个时候,应该需要另立新主,至于新主是谁?当时的朝廷也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是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张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召集所有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当时只有9岁的朱祁镇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


二、众大臣提议张太后垂帘听政,为什么张太后会拒绝?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后,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其张太后被封为“太皇太后”。其实在明宣宗朱瞻基临终之前曾交代过,以后朝廷政务必须禀报给张氏。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众大臣曾提议让张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这一切都被张太后拒绝了,其原因是:她认为垂帘听政是违背祖宗法规的事情,比起垂帘听政,她更愿意督促皇帝学习,监督大臣辅政。由此可见,张太后是明朝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位女人。

从这件事之后,朝廷上下官员无一不称赞张太后的人品,以及她母仪天下的风范。张太后虽然不听政,但是内阁的“三杨”也会变相的将一些国事上的裁决权交予张氏,以求朝廷的稳定。


三、当“三杨”失去了张氏支持,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这里的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是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明朝内阁的成员,史称“三杨内阁”。在“三杨”的影响下,明宣宗时期勤政爱民、信用贤良,让内阁成员相互配合默契,其阵容也是强大而高效。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政治初期,正是因为张太后给予了“三杨”等内阁大臣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三杨”才能展开拳脚,维持朝政的清明与社会的稳定。从某方面来说,当时的朱祁镇因摄于张太后的权威,所以不管怎么宠信宦官王振,也不敢过于张扬。

而张太后对于宦官王振是不待见的,因为张太后发现王振待在明英宗身边很不守规矩,甚至多次想给王振赐死。后来在明英宗朱祁镇和其他大臣求情的情况下,才勉强放过王振。因此,在张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无法真正擅政。

等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第八年,当张太后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三杨”失去了“张太后”的支持,同时,朝廷也失去了对王振的严加管控的人。失去控制的王振仗着明英宗朱祁镇非常的相信自己,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放肆。

况且,失去张太后支持“三杨”又不能像王振那样善于用心计,在与王振的争斗中节节败退,以至于王振轻而易举的就能尽揽明朝的政权,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明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综上所述,张太后作为一个嫁入皇族的平凡女子,一生经历了明朝的六个朝代,在位期间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注重群臣的品行与才能,见证了明朝的辉煌成就。而张太后死后,明英宗朱祁镇还为太皇太后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因此,朱祁镇杀害张氏是不符合史实的,希望我们以后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以史为鉴,这样也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断。


秋原历史


阴谋论者无所不在!朱祁镇杀张太后?这从何谈起。明朝历史上共出现了两位张太后。其一,朱高炽的老婆,朱瞻基的母亲,诚孝张皇后。其二,朱佑樘的老婆,朱厚照的母亲,孝康敬皇后。她们两人都是明朝历史上比较重要的的人物,对明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孝康敬皇后和朱祁镇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所以我们就不多提了。而诚孝张皇后则是朱祁镇的祖母。事实上诚孝张皇后对于朱祁镇可以算的上恩重如山,朱祁镇继位时期由于年幼,所以诚孝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她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朱祁镇对于祖母诚孝张皇后感激甚深,他又如何会杀张太后呢?

诚孝皇后张氏是洪武年间正三品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世子。而早已嫁给朱高炽的张氏,地位自然水涨船高成为了燕王世子妃。朱棣造反成功后,朱高炽顺理成章的被册封为太子。而张氏也成为了尊贵的太子妃。当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虽然稳如泰山,但朱高煦一直虎视眈眈盯着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是一个聪敏的女人。她知道真正可以决定朱高炽前程的人是谁,所以张氏在孝道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因此朱棣和徐皇后十分的喜欢张氏。张氏也因此帮助朱高炽获得了朱棣的不少好感。

历史上朱棣多次有过废立的念头。但一方面因为徐皇后和大臣们竭力阻止。另一方面,因为张氏给朱高炽生了一个十分聪明好学的儿子朱瞻基。朱棣又十分喜欢朱瞻基。所以朱棣又看在张氏和她所生的儿子朱瞻基的面子上,才彻底熄灭了废立太子的心思。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张氏顺势也成为了皇后。朱高炽对于张氏十分的感激,所以后宫之中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氏处理。而张氏也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朱高炽是个短命鬼。在位不足一年就驾崩了。随即太子朱瞻基继位称帝。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的军国大事也都由张氏一手操办。张氏也十分的有本事,天下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朱瞻基对于自己这个强悍的母亲也十分的孝顺。一时间两宫慈孝天下皆知。张氏不仅在治国方面能力出众,而且在教导朱瞻基治国勤政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朱瞻基能成才,张氏居功至伟。更关键的是,张氏深知外戚的危害,在她大权在握时期,她一直十分抗拒自己的家人参与朝政,并且一直对他们的权力欲保持克制

朱瞻基死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在张氏的帮助下接替了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镇继位后尊张氏为太皇太后,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张氏而后行,大臣们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张氏以祖宗立法不得破坏为由拒绝了。后来张氏不仅亲自教导朱祁镇。还给朱祁镇亲自挑选了贤良仁义的大臣作为辅政大臣。历史上三杨阁老,实际上都是张氏提拔起来的。后来臭名昭著的大太监王振,在张氏还活着的时候一直不敢表现出丝毫的野心。直到张氏死后王振才敢出来兴风作浪。正统七年张氏驾崩,自然死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不是,这问题从何说起啊?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说过朱祁镇杀了张太后。就连颠覆人物形象的《大明风华》,也没敢魔改到这种程度。

历朝历代都有后宫、外戚乱政的事例,唯有明朝没有。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立下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为了保障规矩得以实施,后来的朱家子弟娶的都是出身平常的小家碧玉,家族没有势力,不能形成外戚集团,干政的后宫女子也就很少。

(《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

一众安于宫中生活的后妃中,张太后是个例外,她是明朝极其少见的杰出女性政治家。具有极佳的政治头脑,在夫死子亡后辅佐年幼的孙子朱祁镇登基为帝,重用贤臣,成为大明王朝实际上的掌控者。

张太后的政治才能不下于吕后和武则天,尤为难得的是,虽有吕、武之能,却没有她们贪恋权力的欲望。她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帮助孙子守好祖上传下的江山,如此就能对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无愧于心。拥有极权执掌天下的过程中,她没有迷失自己。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最让我无法接受的就是对于张太后的胡编乱造。真实的张太后,对家人约束极严,甚至严苛到不公平的程度,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家族谋私利。

(《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

她的父亲张麒,死后才被追封为彭城伯;

她的大哥张昶,是跟着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立过卓越功勋,朱高炽数次想要为他加官进爵,都被她劝阻了,只袭了父亲张麒的彭城伯之爵;

她的二弟张升,参加过北平保卫战,又跟着朱棣数次深入大漠,论功早该得爵位,却被她压了下来,大臣们看不下去,一再举荐张升,她全都否决,直到后来张昶死了,张升才被封为惠安伯。

《大明风华》里那个贪婪跋扈的张克俭,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张家没有这样的子弟,张太后更没有这种兄弟。

剧中张克俭掌管互市,四处劫掠关外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逼反了瓦剌。我认为这一情节是《大明风华》最大的问题,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依剧中的逻辑,瓦剌发动战争似乎情有可原,瞬间把国仇家恨拉低到了某个具体的纨绔身上,格调立刻下降。

而一直维护张克俭的张太后,仿佛成了土木堡之变的元凶,背了个大黑锅。实际上瓦剌侵扰明朝,最本质的原因是想从明朝获利,和个人行为没有关系。

为了突出女主孙若微的优秀,这部剧不顾史实,肆意乱改,张太后、胡善祥被硬生生黑化。我们能说什么呢?只能说还好自己略懂一点历史,否则就被编剧当成智障了。

前面说过,张太后掌权而不贪权,随着孙子的逐渐长大,她也逐渐退回内宫,所以朱祁镇没有任何理由杀她。如果张太后把孙子当傀儡,朱祁镇的亲信太监王振早没命了。

张太后看出王振不是个好人,数次训斥他,有次还差点令女官杀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朱祁镇一再求情,张太后就放过了王振。

这位王振,后来撺掇着朱祁镇御驾亲征,又指挥失当,导致几十万明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向来被视为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人。

虽然很可惜张太后没有诛杀王振,但也能从这件事情看出张太后对皇帝朱祁镇的尊重,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想法而违背孙子的意愿。

那为什么张太后没有阻止朱祁镇亲征呢?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过世几年了。朱祁镇之母孙氏还活着,可她显然没有《大明风华》里那么厉害,压根阻止不了。

总之,朱祁镇没有任何理由杀祖母张太后。如果他那样做了,必将面临天下臣民的口诛笔伐。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今天大年初二,炒米祝各位条友新年快乐,万事顺遂。安心呆在家里,多刷头条,关注时事!

在《大明风华》里,张太后却是一个和正史中张太后完全相反的角色。她擅权嚣张,任用自己的弟弟以及阉宦,胡作非为。


而且在对朱祁镇的教育上,婆媳双方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张太后过分溺爱朱祁镇,导致了朱祁镇后来的朱祁镇贸然亲征,土木堡之变,当了俘虏皇帝,使得祖宗基业动荡,成为了一代罪人。

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张太后还是希望和瓦剌人议和,用重金赎回自己的亲孙子。

然而这个过程当中,和儿媳妇孙若微之间发生了剧烈摩擦。当然孙若微因为是大女主,所以她必然都是决策正确且英明的,发生争执。最后孙若微英明决策,重用于谦,扶持朱祁钰成为皇帝,拯救了大明。


而朱祁镇后来被瓦剌放归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所以最后为了遮丑,他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所以张妍最终就成了个笑话。

但在正史上,正统7年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过世了。“土木堡之变”八竿子和张妍打不着关系。

反而是在《明史》中,张太后不但没有纵容自己的弟弟张克俭胡作非为,反而是“驭弟甚严”;更不可能会宠幸阉宦,反而是有关于张太后当着内阁辅臣的面,作势要杀掉王振的记录。所以导致了王振在张太后活着的时候,唯唯诺诺,绝对不敢干预政事。


后人唯惋惜的是,当时如果张太后杀了王振,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了。

土木堡之变实际上发生在正统14年,那一年张太皇太后,已经死了7年了。而孙若微却在,并且的确没有张太皇太后掣肘她了。真正溺爱朱祁镇的究竟是谁,不言而喻!


炒米视角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逝世于公元1442年11月20日,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登基为帝是公元1435,时年八岁。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年幼,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国家大事皆决于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死时,明英宗朱祁镇才15岁,他还没有还得及亲政。因此朱祁镇不可能杀张太皇太后,事实上张太皇太后谥号是朱祁镇决定的,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对于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是极力打压,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王振一直无法擅权。摄政当天,张太皇太后派人把太监王振叫来,王振跪在地上,张氏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规矩,应当赐死!身旁的女官们应声而起,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颤抖。

这时,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张氏才饶了他。接着警告他说: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因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 此后,张氏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 张太皇太后去世后,明英宗亲政,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了王振专权,以及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明史演义》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

大秦铁鹰剑士


作为张太皇太后的孙子辈,朱祁镇是没有可能,也没有理由杀张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镇南宫复辟时还活着的话,那朱祁镇最多就是把她软禁起来,不可能说杀就杀了。

《大明风华》中,由于张太皇太后(张妍)过度宠爱朱祁镇,处处和“虎妈”孙若薇对着干,包括起用太监王振、重用亲弟弟肆意妄为,祸乱朝纲,直接导致了之后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惨败等事,朱祁镇当了俘虏皇帝,祖宗基业动荡。



朱祁镇在受苦了一年后才回到紫禁城,可早已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紫禁城的主人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而朱祁镇这个所谓的太上皇,却只能背着个“昏庸无能”的名头,在南宫“住了七年之久,期间自己的性命,包括妻儿的性命都无法保障,到最后妻子还是给朱祁钰给杀了,这也逼得朱祁镇正式黑化,发动夺门之变,用血强夺回皇位。

张太皇太后在听到孙子被俘获的消息后,想着和瓦剌议和救回朱祁镇,可媳妇孙若薇不许,两人大吵了一架,张妍更是被活活气死了。朱祁镇复辟后,又因为杀于谦一事和母亲孙太后发生了矛盾,孙太后甚至放出了生生世世永不相见的狠话。



朱祁镇当年的一意孤行,却导致了疼爱自己的祖母去世、母亲如仇人、妻儿被杀、本来相亲相爱的弟弟被害,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这时候朱祁镇最想杀的人,恐怕还是那个祸国殃民的王振,而不是自己的祖母孙妍,或者是母亲孙若薇。

所以不论是正史还是《大明风华》,朱祁镇都没有杀祖母太皇太后的可能,总不能说祖母对孙子疼爱是错的吧,同样她也不可能杀母亲,毕竟自己能安全回来和夺门复辟,母亲孙若薇都出力不少,是自己的功臣。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乱说!张太后是病逝,不是朱祁镇杀的。题主所说的张太后,实际上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祖母,虽说朱祁镇是一国之君,但在重视孝道的古代,他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自己的奶奶。

这里暂且称“张太后”为张氏吧。

张氏乃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时,尊她为皇太后;朱高炽的孙子朱祁镇继位后,就尊张氏为太皇太后。而《大明风华》中,那位从太子妃一步步变成太皇太后的张妍,实际上就是张氏,也就是题主说的张太后。但张妍这个名字是后人编撰的,史书并没有记载张氏的具体名字。


而张氏的崩逝和朱祁镇没有任何关系,张氏是在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病逝的。

病逝前,张氏下诏让少师杨士奇、少保杨溥入宫,询问他们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办。这时杨士奇就提出了三件事,第一,建文帝朱允炆虽死,但应该为他编修实录;第二,太宗曾下令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现在应该把这条禁令废除。而第三件事情还没有上奏,张氏就已经崩逝。这一年,朱祁镇才十五六岁,干嘛要杀死自己的祖母?


要知道,朱祁镇能顺利继位,这其中也有张氏的功劳。话说,朱瞻基死后,宫中有传言称要立襄王为帝,当时张氏就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才得以顺利登基。

虽说朱祁镇继位后,国事依旧掌握在已是太皇太后的张氏手里,但张氏却从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隔三差五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所以,在张氏掌权时,王振时常受打压,也不能干预政事。

这种情况下,朱祁镇没有理由杀张氏。

至于土木堡之变,这是正统十四年的事,此时张氏已去世七年之久,之后的事情也和张氏无关。总之,张氏之死和朱祁镇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