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展覽│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

網上展覽│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

前言

400-700年是中印兩國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印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 320-6世紀初)是印度歷史上少見的統一大王朝時期,從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 I)開始,從恆河東中部地區開始擴張,到沙摩陀笈多(Samudragupta)和旃陀羅笈多二世時期達到鼎盛,幾乎征服了整個除印度南端一些小王國和西北喀什米爾外的印度大地區,橫貫東西海岸。與此同時,其文學、舞蹈、藝術、科技了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直到公元6世紀初,在嚈噠人的不斷入侵下王朝統治才告終。後笈多王朝又退回摩竭陀地區勉強維持,直到7世紀中期基本消失。笈多諸王信仰印度教,但並不排斥佛教和耆那教。它繼承印度文化傳統,大力推行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創造了印度美術模式和印度的美學理想,其藝術創作成為古典美術的高峰,並形成多個藝術中心。從當時重要的政治、經濟、宗教和藝術中心摩菟羅(Mathura)開始,笈多藝術向東傳到摩竭陀地區,出現了薩爾納特、菩提迦耶(Bodhgaya)、帕特納(Patna)等藝術中心,向南影響到東摩爾瓦地區(Malwa)。這裡有桑奇(Sanchi)、烏德雅吉里(Udayagiri)、伊藍(Eran)、德伽(Deogarh)等密集的藝術中心,向西有薩瑪拉季(Samalaji)等藝術中心。另外,笈多王朝西南部,從訥爾默達河(Narmada River)到德干高原地區強大的伐迦陀迦王朝(VakatakaDynasty,250左右-500年左右)也受到了來自笈多藝術的長期影響,留下了以阿旃陀(Ajanta)和艾羅拉(Ellora)為主的藝術中心。笈多王朝消失以後,其藝術風格仍然在不同地區繼續向前發展達一個世紀之久。可以說,其藝術風格超越了笈多王朝的政治版圖,透過古代西北印度進入中亞和中國地區,向南進入德干高原和南印度,通過海路進入東南亞,來到中國,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繪畫與雕塑藝術的發展。這是中印兩大文明間又一次深遠的宗教、文化與藝術的互動。

在中國,這一時間段屬於南北朝至唐初時期,北方五胡十六國時代開始,到北魏(386-557年)統一北方,南北朝格局形成,不同民族登上歷史舞臺,形成大割據、大融合和文化多樣性的紛亂時代,走向隋唐統一的重要時期。中國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迅猛了發展,與國家政權和世俗信仰的結合日趨深化,與此同時,中國佛教藝術在吸收印度、中亞、東南亞等地的藝術影響的基礎上,明確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為中國藝術的成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盛唐藝術的先聲。從絲綢之路的影響到漢化佛像的出現,從海上交通的發展到南北政權的互動,佛教藝術中心在各地紛紛出現,如山西雲岡、河北定縣、曲陽、鄴城、山東青州、諸城、河南洛陽、鞏縣、陝西長安、耀縣、江蘇南京、四川成都、甘肅等,遍及全國。由於政權更迭,政治中心的轉移,藝術中心往往隨著貴族集團的遷徙而由北向南,由西向東變化。每一次變遷都伴隨著藝術風格或審美趣向的轉變。政治中心以外的地區,藝術的區域性逐漸發展起來,構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全景圖。

中印文化交流方面,這一時期也是最為活躍和重要的。中國最著名的三位求法高僧遊學印度,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跡,至今仍為兩國人民所津津樂道,他們就是東晉法顯(334-422年,399-413年訪問印度)、唐玄奘(602-664年,625-645訪問印度),唐義淨(635-713年,671-695訪問印度)。這次雕塑所出土的諸多地點都留下過他們的遺蹟。他們在笈多藝術鼎盛時期以及後笈多藝術初期到達印度,他們的遊記被西方學者稱為“照亮印度歷史黑暗”的重要著作,在印度有巨大的影響。

笈多藝術影響中國的路徑有海陸兩路。中國南方政權通過海路和陸路交通來實現與印度的交通,如法顯去印度(399-413)走陸路,返回取海路,說明當時南印度、越南與中國之間的海上交通已經比較成熟。山東青州、河北鄴城出土的北齊時期的佛造像突然具有的強烈笈多樣式,可能就是來自於海上絲路的影響。陸路中印交通北路走岷江上游,經青海與絲路南線連接。成都萬佛寺、商業街、西安路以及汶川、茂縣出土的佛造像應是這種影響的結果。

5世紀以後,笈多藝術通過絲綢之路漸進傳入今天的新疆地區、偶爾進入河西走廊,山西和河北地區,但是影響不連續,沒有對於中國的藝術產生重大的影響。北齊時期從海上和南朝來的影響,導致笈多藝術元素突然豐富起來,也充分說明中印文化海上交流的重要性。

本次展覽選擇400-700年作為展覽的時代斷面,主要考慮到以中國三大求法高僧中法顯前往印度的時代和義淨回到中國的時間為準,從中印兩國的歷史發展狀況來看,這也是中印兩國宗教、文化及藝術交流最為活躍和重要的時間,展品以中印兩國石刻造像為主,少部分陶質造像和銅造像,以此見證兩國人民的長期友好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一、印度雕塑藝術,共分為三個部分:

A. 笈多藝術的出現(4世紀至5世紀初)

B. 笈多時期雕塑的藝術繁榮(5-6世紀)

C. 笈多藝術的餘音(7世紀)

A:笈多藝術的出現—— (4世紀至5世紀初)

4世紀,北部印度地區基本籠罩在犍陀羅一貴霜藝術的氛圍下,笈多王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藝術風格的成熟還要假以時日。這時期的造像通常表現為身體孔武有力,氣勢威嚴,身姿直挺,袈裟肥大,衣褶重疊,感覺袈裟厚重。不過,新的笈多樣式已經初露端倪,印度教雕塑在瑪爾瓦東部地區最早復興,然後是馬圖拉,這個傳統的藝術中心逐漸成為整個笈多藝術創作的核心,並沿恆河向東影響到摩揭陀地區,薩爾納特藝術即是其中的代表。佛教造像最明顯的變化是:佛陀的犍陀羅式的波浪髮髻或者貴霜海螺式髮髻變成了螺發。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B:笈多時期雕塑藝術的繁榮(5—6世紀)

Boom of Gupta Sculpture Art(5th—6th Century)

5世紀以來,笈多王朝形成多個藝術中心,其中最有名、歷史最悠久的是北方邦的馬圖拉,影響廣泛,此外還有北方邦的薩爾納特、瓦拉納西、勒克瑙和中央邦的桑奇、伊藍、烏德雅吉里、代奧克爾;西部的薩瑪拉季等多個藝術中心。笈多王朝時期創立了印度古典主義的美學標準並運用於藝術創作中,其作品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氣質成為笈多藝術的標誌。這一時期

印度教造像得到極大的發展,尊神眾多,身體勻稱、氣質高雅;佛教和耆那教造像雖然數量不及,但更能體現出笈多藝術的精神追求,氣質沉靜,彷彿處於深度冥想、自我精神觀照之中,完全是超然智慧的形象。衣紋不再具有寫實的效果,袈裟緊貼身體上下,或者以均勻的條稜線條表現衣物的褶皺,多用紅色砂岩,如馬圖拉的作品;或者袈裟緊貼身體,如若無衣,多以米黃色砂岩為材料,如薩爾納特的作品。在袈裟緊襄下的胴體年青而柔軟、肌肉勻稱,符合印度古典主義的人體美學標準。這一時期陶質造像和銅造像也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以馬圖拉和薩爾納特為代表的風格成為笈多藝術的象徵,它不僅影響印度本土,更通過陸路或者海路影響直達中國。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頭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怪獸像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立像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笈多藝術的餘音(7世紀):6世紀以後,隨著笈多王朝的崩潰,各個地方勢力和外來入侵勢力紛紛建立獨立政權,後笈多王朝又退回摩竭陀地區勉強維持,直到7世紀中期基本消失。後笈多藝術完全進入了本土特色發展時期,地方特色明顯,逐漸出現了繁縟之風日盛,笈多藝術的古典主義精神逐漸減弱的趁勢。正是在這一階段,由於海陸交通的暢通,笈多藝術的風氣得以更廣泛向外傳播。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巴拉瑪像

二、中國雕塑藝術,共分為三個部分:

A.南北朝藝術之先聲(400-493世紀)

B. 北魏洛陽時期至隋代(5世紀晚-618年)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

C. 唐初的風格(618-700年)

A.南北朝藝術之先聲(400-493年):五胡十六國時期(304-439年),甘肅、河北、陝西等地的多個地方政權均盛行佛教信仰,其佛教以及佛教藝術的傳統成為北魏早期藝術創作的源泉。自北魏遷都平城(398年)至統一北方以來(439年)以來,周邊的佛教以及佛教藝術不斷對這個新興的政權產生影響。北魏早期造像主要受到來自於河北、西域、涼州、平城的影響,直到遷都洛陽之前(493年),北魏開始實行漢化政策,佛教藝術受其影響,也開始了漢化的進程,形體清雋、褒衣博帶的形象廣為流行;南朝佛教藝術受到海陸兩條絲路的影響,從四川向北走河南道與西域聯繫是陸路的重要線路。海路的主要路線是通過越南、斯里蘭卡影響到廣東、山東等地區。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B.北魏洛陽時期至隋代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5世紀晚-618年)(94件):北魏遷都洛陽,皇家藝術中心由平城轉移到洛陽,像洛陽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的造像、永寧寺泥塑像均是皇家藝術水平的代表性作品,而在山西南、陝西關中、河北、山東、甘肅隴東等地區呈現出較為複雜的地方藝術風格。到東西魏分裂、北齊、北周的建立,北方藝術出現了明顯地方化特點。這時期北朝的藝術發展有兩條主線,一、中國藝術本土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二、北齊時期開始在山東青州、諸城兩地的造像中出現了笈多藝術特點。南朝造像保存數量不多,以四川成都近年來發現的石造像最具代表性。589年隋朝統一中國,但是藝術風格處在向唐代成熟期過渡的階段,仍以北朝風格為主。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面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立像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頭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坐像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佛立像

走向盛唐(618-700年)(18件):隨著中國的統一與政治穩定,佛教雕塑藝術進入繁盛時期,初唐已經顯示不同凡響的氣質:風格沉熟穩重,人物飽滿生動,裝飾日趨華麗精美,標誌中國藝術成熟期的到來。中外海上貿易的發達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為印度、中亞及東南亞藝術影響的到來敞開了大門。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展廳照片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网上展览│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