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再多活20年,大秦能否国运传承3-4百年?

张向辉52


不大可能。

先不急,听我分析一波,首先,秦朝的本质决定着它的命运很难长久。

首先是商鞅变法后的制度,普通秦人想要上位,需要依靠军功,这一点使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但也是这一点局限到了统一后的秦朝。

始皇帝的雄才伟略不可否认,但你也要承认一个词语,它叫做——历史局限性。

很多问题从今天的我们看来没有什么,但当时可就不一样了。

始皇帝在怎么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也比不上21世纪一个稍微学了一点历史的人有眼光。

历史告诉明明白白的我们,这些事情利弊,通过无数先人的总结,才有了今天,可始皇帝没有。

再加上始皇帝即位之后,一系列改革以及南北征战,意图开疆拓土来说,军功授爵的弊病就还存留。

整个大秦帝国像是一个战争机器,根本不敢停下来运作。

它像是一个军政府,军队的权力高于一切。

所以管理军队的右丞相冯去疾地位高于管理政务的左丞相李斯。

在者,当时的大秦帝国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其中六国贵族,以及野心家们太多,始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又太过于柔和。

汉朝之所以没有秦朝的动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野心家们,基本在楚汉战争中被杀了个干净。

至于剩下的野心家,有太祖高皇帝刘邦做的那些个事儿,也能震慑住他们。

总得来说,始皇帝在脸皮上比不了高皇帝,所以就算始皇帝多活二十年,只要内部政治制度不适应当下,就算再多活三十年也没有用。





梁慈明


秦国统一后,十三年就亡国,其实就是秦始皇死后不够三年 的事。难道两年发展,那些反秦的力量就足以推翻秦国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的质变,都需要一个量变的过程。秦国的灭亡也是一样,自从秦国统一天下后,却是做了很多有利于中原文明统一的事情,例如度量衡的统一,车同轨字同文等等。但是同样也有各种繁重的徭役,加重了农民阶层的负担,修建长城,修骊山墓,修建灵渠远征岭南。对六国贵族实行的政策失策也导致旧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弹的机会,虽然当时六国的王亲被统一迁徙到咸阳居住,但是各国领兵大将却能留在故土,项燕便是藉此机会长期从事反秦的活动,这可不是在秦始皇死后才做的。

所以即使是秦始皇再多活20年,也不过是在国家分裂的的状况下与一些农民起义的政权,和旧贵族政权相互争持,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权威,让赵高李斯等人不敢造反,让政权内部相对稳定而已。想要秦国国运传承更长时间,除非万民休养生息,用文景之治的方法让国家在扫平六国之后的动荡中恢复生机,但这对于用法家立国的秦朝来说,简直痴人说梦。


铁乌龙


首先我想先把结论说出来,那就是秦始皇不管多活20年还是更长,秦国的国祚也不会延续几百年,顶多秦国多撑个几十年,依旧改变不了二世而亡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下来详细分析。

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后,崇尚法家,施行暴政

秦朝的施政和后来的西汉政权不同,西汉初年的几朝皇帝莫不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是极其正确的治国方式,因为西汉初年,刚刚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后,国内民生凋敝,百姓人口急剧下降,经济长时间得不到恢复,那时的经济窘境糟糕到,汉高祖刘邦出宫巡查,竟然找不齐一色的马匹,无奈只有拉牛车出宫,可想那时的国力多么弱小了,也正因为如此,刘邦采纳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汉朝的国力得以恢复,刘家天下的局面得以巩固。

反观秦朝,从建立封建大一统政权开始,秦始皇就重用法家学者,著名的人物有李斯,韩非子,李斯后来得到皇帝的重用,官至臣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施政方面,秦始皇自从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六国后裔造反,采用了法学家韩非的中央集权理论,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好处就是地方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将地方的行政、司法、军事统一收回到中央,朝廷实行三公九卿制,至此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其次,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严刑厉法上,委派臣相李斯编撰《秦律》,这套《秦律》将法家的酷刑论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里面提到的“连坐”,也就是一人犯罪,亲戚邻里都要坐牢,坐牢还不算,还要遭受皮肉酷刑。

那时的六国刚被统一,人们都希望安稳的过日子,然而秦始皇的残酷暴政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秦始皇在位时还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秦二世继承了始皇的暴政治国,赵高的乱政,加剧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死后,臣相李斯联合宦官赵高篡改皇帝遗诏,改立其次子胡亥为帝,这个胡亥本就是个浪荡公子,扶不上墙的乱泥,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朝政一直由李斯和赵高把持,李斯未倒台前,基本沿用秦始皇在位的一套治国理念,继续以严峻刑罚,下猛药治国。李斯倒台后,赵高把持了朝政,一方面指鹿为马,祸乱朝纲,另一方面滥用刑法,搜刮百姓,滥用民力修建长城、秦皇陵寝,这些倒行逆失终于激起了民变,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者,最终短短十几年的国祚命运。

结尾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后,曾幻想打造万世基业,始皇曾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 世,传之无穷”,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朝经历短短二世即亡,所以就算秦始皇多活个20年也无济于事,只要秦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不改变,国祚短的结局根本无法改变。


一切都付笑谈中


有可能,

如果他能多活20年,经历惨痛,有着深仇大恨的六国余孽恐怕差不多都去见阎王了,老百姓过着比较安稳的日子,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况且,有秦始皇在,天下无人敢造反。

在这20年里可能会对秦制进行略微的进行改革,轻徭役、赋税,如果秦始皇死后是扶苏即位秦国还是可能传承几百年的。


山下的梨树开了


大家好这里是 我来给大家说道说道。无须质疑的是:秦始皇累六世之工,历十年攻伐,终于统一六国,堪称千古一帝。后,自封始皇帝,以期后世子孙皇权万世,可叹仅至三世而亡,享国15年。有人会说,始皇帝统一后才在位11年,要是再多活20年,秦朝能传承3~4百年。这并不尽然。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人心尽失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秦人先祖最早也仅仅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小官,因养马有功,受封于西北边陲。秦地,不像中原那么富饶,周边又有义渠等部落侵扰。直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秦才富强于诸侯各国。嬴政又做了26年秦王,做足准备后,从伐韩开始又用十年才统一六国。然而,政治上使用严刑酷法,尚武抑文,在征战天下时很管用,但是到了统一的和平年代却依然律法严酷,用强制手短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达到短时间内的统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帝,操之过急了,突然完全否定、更改六国百姓上百年的文化习俗,致使百姓怨恨复国之心骤增。晚年,始皇帝又醉心于长生不老,劳民于巡游天下,无心百姓疾苦。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始皇在尚能威震八方,然而二世继位后,不思进取,信任小人,残害忠良,横征暴敛,更加丧失民心。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士族纷纷举兵复国。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接班人的培养、选择,是历代帝王最为头疼的事,像短暂的隋朝,隋文帝杨坚文韬武略,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南北朝战乱,大一统后又能施以仁政,然而却选错了接班人,隋炀帝杨广迅速败光江山。可悲可叹啊~

所以说,即使始皇帝再多活20年,秦王朝也很难国运3—4百年。

欢迎各位评论 斧正,感激不尽🙏~~

喜欢记得 关注 哦


杂谈会客室


秦始皇再活二十年会怎样?

首先在于秦始皇个人的能力与政治威望。自商鞅变法之后,秦灭六国,尤其是长平一战,六国已经没有跟秦抗衡的实力了。秦建立后,统一货币文字,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建长城,修弛道…….秦始皇的个人能力和政治威望是不容置疑的。

在这个基础上,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并且身强体健,那么,秦统治核心至少不会那么快就权力失衡,整个国家机器也会多运转一些时日。

一来,扶苏跟着蒙恬能得到更多历练,在军中的威望提升,形成自己的权力集团。如此一来,秦王朝的继承人问题不会那么严峻。

二来,胡亥和赵高没那么大的机会上位。如果说秦始皇一系列的措施得罪了天下百姓和关东六国遗民,那么胡亥赵高后来的一系列行为就是得罪了秦核心权力层,从后来镇压各地起义的情况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对秦王朝忠诚度极为有限。始皇帝活着的话,秦内部官僚集团对王朝的忠诚度恐怕会远远高于胡亥统治时期。

三来,秦王朝自上而下的官僚集团会较为稳定。不同于胡亥无能懒惰,秦始皇是个权力欲极强,而且十分勤奋的人,《史记》说他大小事都要亲自管,一天能批阅100斤竹简(也有说60多斤),这样的工作效率,虽然不能长久,却能短期内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强体壮,还能像实行怀柔政策,休养生息,那么,秦统治的下层基础会更加牢固。

一个政权最初的三十年是最危险的,对秦而言,尤其如此。秦灭了六国之后,治下多为从前敌国的百姓,这些民众本来就是对新政权怀着仇恨的。如果能休养生息,给百姓生存的空间,那至少保证社会的稳定。而对亡国的旧贵族实行怀柔之策,那么随着曾经的一代人死去,新的一代在秦的新政权下长大,经济社会逐渐发展,对新政权的认同也会逐渐加强。

最后一点,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强体壮,还能像实行怀柔政策,休养生息,那么他的同龄人,沛县老流氓刘邦,估计没必要造反;楚地公子项羽恐怕也不会对秦有那么深的怨念;陈胜吴广更不用担心戍边迟到被杀。

历史没有如果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活到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已经50岁了,生了病,还疑神疑鬼,一心想着求长生,听说“东南有天子气”,就带着胡亥李斯等人,开始巡游。和以前一样,没想过让百姓喘口气活下去,这次巡游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陈胜只是个导火索在当时的大秦,这样的导火索到处都是,没有大泽乡之变,也会有其他地方的振臂一呼;没有刘邦项羽,还会有其他人;赵高胡亥不出手,最高权利层的斗争也不会停止…….

不过,历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始皇帝如果多活二十年,估计秦还是会被灭。





北岸实笔


历史是没有假设的,我们所谓主观的增加一些假设只是对以前历史所发生的事情有一些遗憾感。一般来说出现“悲剧”,像秦始皇如果多活20-30年……或者明朝不实行闭关锁国我们会跟不上世界的发展潮流?这样的“悲观”事情这种假设出现的频率才会高。也就是这种假设才会给文人更多的遐想空间!像历史名篇《过秦论》、《六国论》,以及这几年火了的《万历十五年》都是因为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遗憾感才使这些书籍文章火了的。

秦始皇也是一代明君,功过三皇五帝,所以才被成为“始皇帝”。他的所作所为以及战略构想对中国历史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都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大兴土木使整个帝国的疲惫,他肯定是知道的。他对他自己帝国的实施情况的把握应该比当时的任何一个人都了解。

秦始皇时期最大的花费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当时在北方,如果他用兵击退了匈奴的进攻,并构筑完长城,北边的花费就会很低。

第二:对于自己的陵墓应该最多再用十年的时间就能彻底建造完成,当时在秦二世四年的时候就几乎完工了,这一笔巨大的开销就能省下来。

第三:南方动用了秦国最精锐的兵力去开阔南边。

最后这三个最大的开销,随着时间的进展一个个的花销都会降低,帝国的疲惫会慢慢的放松,再加上秦始皇治国的才能,自己取得的功绩的威望,秦国存在的时间肯定会更长的。对于会延长多少时间,这个不好断定。





潇骁宇1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小编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秦始皇再活20年,秦朝的国运会改变吗?

我认为不会而且会更糟。虽然小编无法否认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如果客观的看待历史,会发现秦始皇有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治理国家时无法回避的。有一个就是他国家政治体制问题。

六国的人心不统一。尤其是秦朝的法家思想。间接的激起了人民的的愤怒。尤其是秦始皇及其好大喜功。喜欢修建各式各样的大型土木,我认为秦朝毁灭的根源就在这里。人们叫苦不堪。

秦始皇却只知道奴役他的人民。这也是法家思想严重的弊端。人们都说以法家思想进攻其他国家。还可以,但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法家思想过于严苛。手段过于阴险。容易激起不满者的反抗。而当时又刚刚统一六国。

秦始皇如果还在的话,他会继续修建阿房宫。到处大兴土木,人民反抗都会更厉害。说不定早就爆发了。到时候局面就更不可收拾了。这个不是秦始皇能做到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只要治国之道不改,又没有能人提出先进的治国理念并实行之。那秦始皇再活多200年也无办法。



山河的岁月


秦朝灭亡,不在于秦始皇能活多久,问题的根源出在了秦制上面。

一、反宗法制“小共同体”的秦律弊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其实是建立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小共同体”上面的。国家政权的统治基础,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族”为单位。除了孤家寡人的天子以外,任何人都存在于宗族的结构之中。在宗族之外,不存在独立的个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脱离宗族是完全活不下去的。国家专制集权的一元化统治,所依靠的就是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族统治结构,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中国的封建大一统始于秦,而奠定强秦的基础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虽然使得秦国能够成为七国之中军事实力、动员能力、经济基础最好的国家,但它本身是具有极强的反宗法、一族权、消解宗族这种小共同体的功用。

法家崇刑废德、扬忠抑孝,强制分加,鼓励“告亲”、禁止“容隐”,使得宗族很难容身。《秦律》还提倡为宗法制所不容的个人财产权,也就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个体,不存在共同财产,家人不能夺取个人的财产,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无论是父母妻儿都要入罪。

这种在性恶论理论思想指导下黜亲情尚权势的律法政策,很容易引发的极其严重的家庭社会问题。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指出: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意思就是:秦国人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成人就与父母分居,家庭贫穷的,儿子长大后就出去当卑贱的赘婿;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显示出一副施恩的表情;母亲来拿簸箕扫帚,立即就遭到责骂,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竟然与公爹并排而坐;媳妇与媳妇关系不好,就公开争吵。亲情之淡薄,比之儿子去父亲家吃饭要付钱的“欧洲习惯”怕也差不多了。

那么,这是不是说,秦制下是个性公民的崛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秦律使得公民的个人权利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人身自由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反宗族不要亲情而尚权势的氛围下,使得专制皇权可以直接延伸到臣民个人而不致于受到宗族这个小共同体的阻隔。这种统治模式我妈妈可以称之为“大共同体”本位制。

看起来瓦解了宗族制后,使得私有制发展到极高水平似乎十分“超前”,(当今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宗族小共同体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宗族被消灭并非是公民个人权利的成长,而相反的是秦制这个大共同体膨胀所导致,秦制连小共同体都不能容,何况公民个人权利?

秦实行郡县制,然而按人口论,秦朝的一个县并不见得比今天的一个乡大,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乡里,秦吏设置了很多,简直就是历朝历代之最。秦在乡间设立一亭一里体系,一个里的行政组织中设有里唯(里正)、里父老、里佐、里治中等职;同时还设立了意识形态管控的“社”这种祭祀组织,初次之外还细分了很多掌狡猾的祭酒,掌民兵的“尉”、掌赋税的“平政”、掌官仓的“谷史”,掌商业的“司平”等等,行政系统相当之复杂。

要知道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官府只管理到县这一级,而秦制已经深入到社区居委会了。看起来好像很高级,其实是为了秦制的“大一统”的整齐划一,形成对民众的严密控制网,而非“为人民服务”。

这些基层组织靠什么来养活?汉代乡级组织包括了亭在内,史籍记载多为编制内的“常员”,也就是说基本由政府财政供养。可见这就是为什么秦的赋税杂役之繁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依靠这一套行政系统,使得其动员资源的能力十分惊人,2000万人的国家,筑长城40万,南边打仗征发50万,修秦始皇陵70万,还有修高速公路的、修阿旁宫的。全国服徭役和兵役的人员当在200万以上,放在之后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可能同时开展这些大工程。

显然秦制这种“超前”的理念,是无法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之下有效实施的,律法中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强调,实质上变成了国家整合资源的手段,而非真正的公民权利。其弊端在于,以当时民力根本负担不起、同时,消灭宗族制的社会,并不利于农业生产。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需要报团取暖的,显然,秦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大一统王朝强调“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在维系这种宗族制小共同体的存在,将“孝”的意义不断延伸,朝着“忠”的方向靠拢。

从这一点上讲,秦始皇即便再活一百年,秦王朝必然会在这种体系下走向崩溃,时间上也不会超过50年。

二、秦制忽视道德教化的严重隐患

秦朝特别强调大一统,几乎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到了秦始皇时,李斯以“督责之术”驭民。核心是“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也就是摒弃了一切仁义道德,对天下臣民实行最严酷的专制统治。使得天下之民终日在恐惧中过日子,唯恐惩罚落到自己的头上。

李斯认为“救过不给”,也就不会产生任何非分之想,这样天下自然太平,但实际上当他向胡亥这样建议的时候,秦王朝已经走向灭亡了。虽然“督责之术”是在秦始皇之后李斯才为了迎合胡亥提出的,但实际上也是他一直主张的性恶论的延伸,换言之,也是秦国一直以来的治国理念,相当不重视道德教化工作

1、不注重道德教化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结果就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秦始皇建立的这个空前强大和统一的皇朝,这个集中了当时众多精英人才的大帝国,在落寞的时候可以说是中国王朝史上最悲寂的存在,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和忠臣,看不到一个如丧考妣、为之恸哭的孝子,在其灭亡后,也没有一个为之哀婉叹息的遗民。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以法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将荀子的“性恶论”推向极致。荀子虽然认为“性恶论”,但也强调“礼仪教化”可以让人弃恶从善,然而韩非认为,人性之恶不仅识绝对的,而且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一种相当极端的看法,然而秦始皇认可了这种看法,所以秦律之下,不讲道德,只讲律法,不讲亲情,只讲利益。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秦国,前期所有奔赴秦国的,诸如商鞅、张仪、后来的吕不韦、李斯,都是奔着赤裸裸的利益而来的,他们的心中没有对秦国的爱,爱的只是秦国能过给与他们的利益,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已,所以这些精英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2、长期缺乏道德教化的社会是怎么样的?

人在社会活动中,并不是事无巨细都依靠律法来解决,而且秦律虽然完善,但也不可能比之如今的法律完善吧。再者,那么复杂的秦律,放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古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所以社会秩序的稳定,十分依赖道德的约束。秦制不强调道德,搞的亲人不像亲人,朋友不像朋友,人人追逐利益,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不乱,长此以往,秦始皇威势再强,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同时,长期在这种人情淡漠,道德崩坏的社会里生存,人是会疯掉的,虽然逐利是人之本性,但人也是要讲感情的,道德伦理上的压制,有时候反噬得比利益上的掠夺来得更快,更爆裂。

总结

总而言之,秦制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缺陷,背后的隐患也足够摧毁这个王朝。秦始皇能压制得住一时,却不可能永远压下去。而秦始皇本人,又是一个极度自信,坚持性恶论的的人,这样的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根本也无法从根源上扭转秦制的种种问题,所以,秦之速亡,不是一个秦始皇能够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