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汽車行業中上游面臨“生死劫”

隨著2018年產銷首次下滑以來,我國車市進入了“寒冬期”;2019年的“跌跌不休”,讓寒風呼嘯的更為厲害。

揪心的是,不只是整車廠受累,“寒冬”禍及的是整個產業鏈條,頹勢早已危及汽車產業上游。由車市下滑引發的現金流困境,引發了零整關係惡化,一大批上游零部件企業不得不面臨營收與轉型的雙重壓力。

雪上加霜的是,各種跡象和數據表明,汽車行業的調整短期內不會結束。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指出,“汽車產業的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進入市場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期,低速發展成為新常態,汽車行業由增量競爭逐漸轉向存量競爭,數量增長轉為質量提升,汽車產業逐漸邁向成熟期。”

這意味著,至少還要3-5年,我國汽車產業才能完成趨勢性調整;即使有所回升,也是一個慢慢恢復的過程。

2020,零部件企業會更加艱難嗎?

走入低潮期的零部件市場

實際上,2009年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回升、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零部件市場也經歷過“黃金時期”,以我國為例:2010年,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已接近1.5萬億元;2011年,銷售收入突破2萬億元;2015年,銷售收入突破3萬億元;2017年,這一收入數據增長至37392億元;2018年,銷售收入突破4萬億大關,增長速度與規模都十分驚人。

觀察 | 2020年,汽車行業中上游面臨“生死劫”

(圖源 | 前瞻產業研究院)

汽車銷量肉眼可見的下滑後,許多車企不得不減少採購數量、降低採購成本、甚至將應付款一拖再拖,導致各大零部件企業迎來資金鍊危機,零整關係也進一步惡化。

去年12月中旬,容百科技的一則公告牽扯出一樁難解的“連環債”。據悉,由於眾泰、華泰等車企虧損無法償還資金,導致比克電池上游的新宙邦、容百科技、杭可科技等供應商利益受損,涉及金額約7.31億元。其中,容百科技因比克電池帶來的壞賬比例已達40%,累計單項計提壞賬準備金額8118.83萬元。

一位鋰電行業人士據此分析道,“(新能源汽車行業寒冬)直接受衝擊的是整車企業,其次就是動力電池企業,雖然上游鋰價有所下調,但終端需求不振,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衝擊。”

而據《中國汽車報》統計的 136家國內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Q3財報顯示,超過半數以上零部件企業盈利出現負增長,兩極分化趨勢加劇:136家零部件上市公司合計營收同比下滑3.51%,而過去幾年均增長20%以上;合計淨利潤同比

下滑29.62%。部分中小零部件企業已連續兩年出現虧損,個別企業正面臨退市風險。

這一陣寒風吹到了世界各地。

觀察 | 2020年,汽車行業中上游面臨“生死劫”

(製表 | 汽車諮詢中心網)

國際部分主流汽車零部件企業Q3財報都迎來一片虧損,以營收靠前的大陸集團、麥格納、李爾三家為例:

Q3季度,大陸集團營收為111億歐元,同比增長2.9%;但調整後息稅前利潤率下跌1.5個百分點,為5.6%。其中汽車事業部下滑較為嚴重,調整後息稅前利潤率從4%劇降至1.6%。大陸集團表示,公司第三季度乃至2019全年的淨利潤均為負值,這也是2008~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大陸集團十年來首次出現年度淨虧損。

除去產業整體低潮外,去年9月中旬爆發的通用汽車工人罷工事件,給不少零部件供應商的財報蒙上一層陰影。美國汽車座椅及電子系統供應商李爾方面表示,受罷工事件影響,李爾第三季度的淨利潤下滑接近15%,為2.16億美元;營業收入為48.25億美元,同比下滑1.35%。

麥格納也是如此,其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3%至93.2億美元,並出現2.33億美元的淨虧損,而去年同期為淨盈利5.54億美元。

全球裁員併購潮下的求生之路

除了營收下滑,這些企業還面臨著“新四化”的挑戰,可以說,削減成本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謀求轉型。2019年一整年以來,下調全年預期、裁員、削減成本就頻頻上演。
1、下調全年預期成為降低風險的首選項。

此前,瑞士傳感器製造商盛思銳公司稱,將2019年的收入預期從此前的1.8億~2億歐元下調至1.5億~1.6億歐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從此前的15%~16%下調至9%~12%。 “與年初的評估相比,我們沒有看到來自客戶的任何跡象表明,2019年下半年經濟有望復甦”。麥格納也預計,2019年總營收為387~389億美元,遠低於2018年的408億美元;全年淨利潤則由19~21億美元下調至18~19億美元。
2、裁員、關廠則是降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以國際巨頭大陸集團來說,集團稱將在未來10年內斥資11億歐元裁員20000人:2019~2023年,全球裁員15000人,其中德國本土5000人;2024~2029年,全球裁員5000人,其中德國本土2000人。集團預計,通過裁員,從2023年開始,每年可降低成本5億歐元。國內方面,有消息稱,均勝電子位於德國的子公司 Preh Holding GmbH 將裁撤77個後勤和開發人員,已退休崗位將不再錄用新人員,以提高其毛利率。

觀察 | 2020年,汽車行業中上游面臨“生死劫”

2019年11月20日,大陸宣佈將關停4個地區的內燃機工廠,預計波及2000餘名員工

3、除了降低風險、降本瘦身,零部件也在尋求“抱團取暖”的機會,共同承擔成本和風險。

去年3月,採埃孚宣佈以每股136.5美元的價格收購威伯科,合併後,二者銷售總額將達約400億歐元,有望躋身全球零部件排行榜前三位。6月初,德國半導體廠商英飛凌宣佈收購美國電子芯片公司賽普拉斯。11月初,日立和本田宣佈,將集合雙方旗下的4家零部件企業,組建一家全新的公司,合併後將成為日本第三大零部件廠商。新公司由日立持股66.6%,而本田持股33.4%。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裁員、關廠上削減下來的成本,投入到“新四化”時,由於無法保證研發方向的精準、沒有足夠時間容許企業研發反覆試錯,並不能保證一定取得成效。這讓“新四化”的投入頗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味。

2020,中上游零部件的冬天怎麼過?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演出2020年整個零部件市場的走向:低端產能將加速淘汰、三線以下中小型供應商將更難跟上產品迭代需求,行業資源往頭部集中,而增長最快的,必然還是“新四化”領域內的零部件需求。

零部件企業們要想在更凜冽的冬天活下來,就必須順應這些趨勢。

觀察 | 2020年,汽車行業中上游面臨“生死劫”

(圖源 | Pexels)

《汽車之家》劉宏龍指出,零部件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其一,節能減排、由量到質、低端產業淘汰及向東南亞轉移的三大市場趨勢不可逆,企業應順應整車市場大勢。其二,模塊化生產,平臺化配套,降低製造成本。其三,“抱團取暖”分擔成本與風險,“零部件企業還要學會傍大款,跟著能存活下來的整車企業走”,構建新的零整關係。

上海交通大學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創新中心主任殷承良也認為,“雖然現在是冬天,但基於中國的銷量總數,總體來說基本面還是比較好的。企業必須聯合、必須抱團取暖,要相互協作,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不可避免的,2020年將中國車市將經歷更深刻的“陣痛”,但優勝劣汰本就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這又未嘗不是一種更新和優化?

(封面圖源 | 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