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溝通真的很重要

什麼是文明?文明不是軍事強大和幅員遼闊而是歷史的沉澱。什麼又是沉澱?是經歷過輝煌和苦難,經歷過哪些人和事。每一個典故都是中國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典故就是文明就是文化。

這個典故說的是東晉王導和周伯仁的故事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溝通真的很重要

西晉統治混亂開始了中國動亂的南北朝時期

西晉的統治階級一團糟,使老百姓也跟著遭了殃,五胡亂華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司馬睿本與皇位沒有一丁點機會,但亂世使司馬睿當上了東晉開國皇帝,史稱晉元帝。還有兩兄弟對東晉的建立和司馬睿稱帝功不可沒,這就是琅琊王氏的王敦和王導。這樣,在東晉王朝,琅琊王氏是絕對的名門望族。而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的子弟。

琅琊王氏的王敦成為大將軍總管長江中上游一切軍事力量。而王導是侍中在都城也是一把手。王敦、王導兄弟一內一外,被當時人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時間久了司馬睿看不下去了。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溝通真的很重要

司馬睿提拔劉隗、周伯仁等人削減王導、王敦的權利

王敦脾氣暴躁,看出司馬睿的企圖。在王敦心裡壓根就看不起這個皇帝。說起來也是,司馬睿完全是他王氏兄弟扶起來的,想廢也很簡單。

王敦一言不合就起兵造反,但王敦的理由是“清君側”從西漢開始,一般造反的臣子都用這個理由。要說王敦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整個東晉沒有人是王敦的對手。果然沒多久王敦攻入健康都城,東晉軍政大權完全落在王敦手裡。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溝通真的很重要

王導和周伯仁本來是很好的朋友

《晉書》記載周伯仁身體肥胖,到了夏天王導和周伯仁在一起喝酒,喝醉了,王導枕在周伯仁的大腿上撫摸著周伯仁的大肚子說“這大肚子裡裝著什麼” 周伯仁笑著說“裝著什麼不知道,但能裝下你這樣的二三百個” 要不是關係老朋友,不可能說這種話

在王敦剛反叛的時候,王敦身在武昌但王導一家子卻在東晉都城健康。在哪個依靠家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呢時代。王導一家子無疑是必死的。

聰明的王導得知王敦反叛的消息大吃一驚,知道自己要倒黴了。趕快帶著全家幾十口跪在宮門門口請罪。

周伯仁被司馬睿招進宮商議事情,正好從王導跪著的人身邊走過,王導見老朋友來了非常高興“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你照顧了” 但周伯仁像沒聽到一樣,揚長而去。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溝通真的很重要

王導誤會好朋友周伯仁,導致周伯仁被殺

周伯仁雖然在宮廷門口對王導不是很熱情,但一見到司馬睿就用身家性命擔保,王導和他哥哥王敦不一樣,他不會反叛。司馬睿在周伯仁的擔保下沒有對王導下手。

周伯仁和司馬睿一談就是一天,當週伯仁出宮門的時候,王導一家子還跪在宮門口。一見老朋友出來了大喊:

“伯仁,伯仁”希望周伯仁這個老朋友能和自己說一說情況。但周伯仁還是和進門一樣,沒有搭理王導,並對同行的人說:

“今年要殺掉造反的反賊,搶過金印來”

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王導認為,周伯仁肯定在司馬睿面前說他的壞話。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溝通真的很重要

王敦攻進建康城,殺了周伯仁

王敦攻進建康城把反對自己的人都殺了個乾淨。但輪到周伯仁的時候王敦有些猶豫。因為周伯仁是天下名士而且與王導交好。王敦左右為難,親自去問王導:

“周伯仁和戴淵是天下名士,大江南北都很有威望,是不是應該任命他們為國家重臣?

王導默不作聲。

“那是不是讓他們做個小官?” 王導還是默不作聲。

“既然不能用那就殺掉吧”

周伯仁死後王導主持國家大政,一天翻閱之前的奏章竟然看到周伯仁為王導一家擔保的奏摺,這是周伯仁從宮裡回家不放心又特意上的一道奏摺,王導這時候才明白,痛哭流涕: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本來是很好的哥們,但因為沒有溝通導致誤會。所以說,溝通真的很重要!俗話說“抹粉要抹臉上”不要做一個做了好事還不留名的人

喜歡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的請關注熊貓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