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臺灣光復後的青少年和兒童


圖為1950年,國民黨初到臺灣時設立的小學,因物質條件有限,教室與學校圍牆均以竹籬代之。臺灣光復前曾受日本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學校後面的日式房子為時代的痕跡。國民黨將大陸的學式、師生關係、稱謂甚至孩子們的穿著習慣帶到臺灣,不過也採納了日本“國民學校”的制度。

1950年,臺灣國民學校的孩子們正上體育課。一位男孩展現自己的雙槓技巧,旁邊的同學則露出欽羨的目光。

1950年,臺灣國民學校兩名女學生上體育課時訓練體操技巧。國民黨初到臺灣時,大陸小孩與臺灣本地小孩在穿著和語言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大約經過十年,始趨於一致。

照片中所記錄的是1952年臺灣一所小學運動會時,小學生們在表演“閱兵”。前面的“指揮”年紀稍大,約八九歲;後面的“士兵”們,大都在五六歲。幼小的他們還很難走出整齊劃一的步伐,但手中統一的玩具槍、頭上的帽子,卻使他們威風凜凜。

這張照片,乍看之下,彷彿是“文革”時代的中國大陸,其實不是的,這是五十年代的臺灣。1954年2月12日,“大專青年先鋒營”在臺北近郊的北投復興崗舉行始業典禮,三位女學生參加了典禮後,在“無條件的服從領袖”的政治標語前留影。可以想象,這個先鋒營是以對青年們灌輸“正確的思想”為目標,培養他們對領袖的效忠精神,以及把這些想法和精神再經由他們灌輸給其他人。


這幅照片記錄的是1955年“雙十節”,臺北某校的女學生的操槍隊列表演。遠看似乎也威風凜凜,英姿颯爽。黑鞋、白襪、過膝裙,煞是好看。但仔細一看,毛病立刻就出來了。她們沒有軍人氣質,太陰柔軟弱,缺乏那種剛強和堅毅不拔的精神。當然了,當局本來也就沒有指望他們能夠上戰場。

1956年,臺灣的小朋友們也加入了崇拜領袖的“合唱”,在兒童節上書蔣“總統”。這幅照片中的小姑娘,正在臺上宣讀自己給蔣介石的上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萬分的興奮和愉快,因為我們得到了總統和夫人的愛護,真是太幸福了。但是在快樂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小朋友在大陸上受苦受難,沒有快樂······我們要發奮讀書,懇請總統總統和夫人設法拯救他們 。”

20世紀60年代,臺北市舉行祭孔典禮,由小朋友們主演的“八佾舞”。針對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1966年底蔣介石宣佈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高唱政治對臺戲。這項政策強調儒家思想的灌輸,規定中學必須教授《論語》《孟子》以及先秦思想史,並以傳統儒家的“仁政”嚴厲批判秦始皇。這項“文化復興運動”大抵上持續到80年代中期,使得這一代的臺灣青年,普遍具有較深的傳統文化修養以及一定的國學水平。


20世紀70年代,臺北祭孔典禮上表演傳統舞蹈的幼兒。孔子原為禮官,熟知祭祀之事,因此祭孔本身即為繁複禮儀的重現。此時中國大陸正處“文革”,山東曲阜的“三孔”遭嚴重的破壞,孔老夫子已被歸為牛鬼蛇神之列,不過在臺灣卻年年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倒應了孔子自己所言“禮失而求諸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