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徵吐谷渾之戰

貞觀八年(634年)三月,吐谷渾可汗伏允於一再拒太宗之命後又遣兵寇蘭、廓二州(治今甘肅皋蘭,青海化隆縣南黃河北岸)。時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謀,數犯唐邊,又執唐使者,唐屢遣使諭之不悛。六月太宗乃遣二路軍征討之:

第一路: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青海)道行軍總管,沿黃河北岸進擊。第二路:左驍衛將軍樊興為赤水(今貴德縣)道行軍總管,沿黃河南岸進擊。受段志玄節度。

上二路軍,統邊兵及契芯、党項之眾以進討。 十月初二日段志玄擊吐谷渾破之,追奔八百餘里,去青海三十餘里,吐谷渾驅其牧馬而遁。蓋吐谷渾於青海緣岸之地為其重要牧場也。吐谷渾已走,段志玄軍還至鄯州(今樂都縣),吐谷渾還軍追至城下,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渾又轉兵北進寇唐之涼州(今武威縣)。太宗至此,決心大舉征討之。欲以李靖為將,但以靖年老而躊躇之間,靖聞之請行,於是太宗大悅,於十二月下詔,部署五路大舉進討:

一、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度下列諸路軍: (一)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出積石鎮(今甘肅臨夏縣西)(二)岷州(治今甘肅岷縣)都督赤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出赤水(今青海貴德縣東),與侯君集合勢。 (三)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為鄯善道行軍總管,.出鄯善(今甘肅玉門關外。似為戰勝後之進據目標。下二路同)。 (四)利州(治今四川廣元縣)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出鹽澤(今新疆東南羅布諾爾湖)。(五)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出且末(今塔里木河南,大戈壁中)。

二,又發突厥、契芯之眾,(似)助各(北)路軍之兵勢。以上數路軍,實際上仍沿黃河南北兩岸西進,其事實見下。貞觀九年正月,党項(據今青海、甘肅、西康間地區為國)先內屬者,皆叛歸吐谷渾。三月,洮州(治今甘肅臨潭縣)羌亦叛入吐谷渾,殺刺史孔長秀。同月十九日高甑生軍北上途中,擊叛羌破之。李靖統各路軍以吐谷渾國都伏俟城(青海西岸十五里)為進軍目標。閏四月,軍至鄯州,吐谷渾可汗伏允引諸將西走,諸將議欲休息,道宗請急追襲,李靖從之。道宗將偏師先進,兼行疾追,去大軍十日,追及伏允於庫山(在今西寧縣西,大約今即湟源縣南之山),伏允據險殊死戰,初八日(李靖大軍已到達)道宗潛遣幹餘騎逾山襲其後,,伏允表裡受敵,大潰而走。靖等急行進擊。由是伏允潰不成軍,“君臣相失,父子攜離”,而"下候亦絕",乃一次大崩潰也。李靖此時,仍擬決計窮追深人,諸將以為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道宗亦日:“柏海(似即今達布遜湖)近河源,古來罕有至者,賊已西走,未知的處.今次之行,實資馬力,今馬瘦糧少,遠人為難,未若且向鄯州待馬肥之後,更圖進取。"侯君集日:“不然,曏者段志玄軍還,才及鄯州,虜已至其城下,蓋虜猶完實,眾為之用故也。今一敗之後,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於拾芥,此而不乘,後必悔之。"靖用君集之言,遂再決計追擊。

唐帝國徵吐谷渾之戰


此時李大亮自武威向西南進擊,亦已破吐谷渾別軍於濁渾山(今西寧縣西北),獲其名王二十人,雜畜五萬計,而與靖等會師。於是,靖分軍為二道,向吐谷渾行鉗形追擊,自與薛萬均、萬徹、李大亮、契苾何力等由北道,侯君集與道宗由南路急追。 同月二十三日,靖部將薛孤兒追破伏允於曼頭山(隋河源郡之山,似今青海南岸日月山。近人王民信氏謂在青海東北,依軍事眼光判斷,似在日月山為宜),斬其名王,大獲雜畜,以充軍食;再敗之於赤水源(曼頭山之西)。靖軍追擊至伏俟城時,伏允又棄其國都而走,井盡燒野草,使唐馬乏料,而退保大非川準備人磧(柴達木大磧),以避唐軍。至二十八日南路軍侯君集等擊破吐谷渾軍於牛心堆(今共和縣境。王民信氏謂在西寧縣西南),虜其將高昌王慕谷孝嶲,收雜畜數萬。五月,吐谷渾國相天柱王自赤海(似即察喀湖)反攻。薛萬均、薛萬徹輕騎先進,為天柱王軍所圍,兄弟皆中槍,失馬步鬥,從騎兜者什六七。 幸賴左領軍將軍契越何力,將數百騎及時赴救,竭力奮戰,所向披靡,萬均兄弟由是得免。 別將執失思力,亦擊敗吐谷渾於居如川(似察喀湖附近之川流)。 於是李靖與侯君集會師大非川,進攻吐谷渾之防線,再大破之。追至破邏真谷(似今興海縣西北),吐谷渾窮蹙,國人怨天柱王,大寧王順因眾心斬之,舉國請降。 伏允率千餘騎逃磧中。 此時李靖欲窮其西境追擊,以且末為最終之目標。 旋聞伏允在突倫川(似布倫吉爾河),將奔于闐(今新疆和闐縣),乃再分軍追襲之。 薛萬均懲其前敗,固言不可。 契越何力曰:“虜非有城郭,隨水草遷徙,若不因其聚居襲取之,一朝雲散,豈得復傾其巢穴邪!”乃目選驍騎千餘直趨突倫川,萬均引兵從之。

唐軍已入磧,磧中乏水,將士刺馬血飲之,遂襲破伏允牙帳,斬首數千級,獲雜畜二十餘萬,俘伏允妻子,伏允僅以身免。 又經十餘日,伏允之眾潰散稍盡,遂為其左右所殺。 南路軍侯君集等追擊,自破邏真谷歷時月餘,途經二千餘.裡,行至空虛之地,盛夏降霜,且多積雪,山中又有瘴氣,其地乏水草,將士飲冰,馬皆飲雪。 越漢哭山,擊伏允(軍)於烏海(似扎陵湖),獲其名王梁屈蔥,逾星宿海至於柏海。雖常遇虜,皆大克捷。軍還與李靖軍會於大非川,遂立順為可汗。

奏至長安,太宗復其國,以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趟故呂烏甘豆可汗。 為防其國人不服,:又命李大亮將精兵數千為之聲援。 時為五月之下旬也。大寧王順者,乃隋氏之甥,伏允之嫡子也,為侍中於隋,久不得歸,伏允立他子為太子。及順歸,意常怏怏。會李靖進討,大破之於大非川,順遂因眾心而殺其天柱王。但為可汗後,其國人以順久質中國,眾皆不附,且竟為其下所殺,其子燕王諾曷缽立。但諾曷缽年幼大臣爭權,國中因而大亂。 同年十二月,太宗乃詔兵部尚書侯君集等將兵援之。先遣使者諭解,有不奉詔者, 隨宜討之。

翌年諾曷缽遣子弟入質長安,遂以諾曷缽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諾曷缽朝長安,太宗以宗女為弘化公主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