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前 言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由饶晓志监制,青年导演徐磊编剧并首次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一上映就收获了大众的好评。并在第13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了最佳电影文本奖。

故事主线简洁明了,人物关系简单紧凑,开场不到十分钟即进入核心矛盾。主人公超英为了完成对亡妻的承诺,一次性卖掉了饲养的十八头牛用来盖四明四暗的大瓦房,不曾想悲剧因此发生。前来帮忙的老友树河在外出采购食材时被撞成重伤,昏迷不醒而肇事车辆却逃之夭夭。两难选择摆在面前:如果报警寻求官方帮助,大概率找不到凶手,个人就要承担数额不菲的医疗费;如果不报警,通过新农合可以报销百分之八十的医药费,只是肇事者仍旧逍遥法外,免于承担一切过错与责任。是要钱还是要公道?在这两者之前超英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在河北大平原上,他与好兄弟占义,一起踏上了追凶之旅。

一场“土法”侦查带点悬疑,略朋克,还有一些温情,角色的理想主义人格和对日常生活的浪漫化展示让电影跳脱了程式化的类型表达,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农民牛仔性形象。

接下来,本文将从电影类型、情节设计、主题呈现三个角度,浅析《平原上夏洛克》中凸显的“土味幽默”。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本文图片来源自网络

01 电影类型:土味幽默的外衣下,包裹着的是现实主义的内核

两个淳朴的大爷,化身河北小村子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穿梭,引发一连串的笑料,让观众前一秒笑得人仰马翻,后一秒却沉默寡言,这样强烈的反差不仅给予了观众极大的心理冲击,更是戳破了现实生活的外衣。

正如沙瓦堤尼所言:拍电影不是“挖掘故事”,而是尽力去了解挖掘某些社会现实潜在的意义。


影片源于真实版本的乡村追凶故事,三位主演均由非职业演员担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前从未有过演绎经验,从农村题材到农村演员,“土味”元素与俗人风格,夯实了乡土性,与其说是电影,更是农村小人物的真实写实。

从影片中我们能窥见身边荒诞却又真实的日常生活,主人公盖房子其他人上阵帮忙,好友树河是因为给自己帮忙而遭遇的车祸,超英情愿放弃翻盖新房,用自己卖牛换来的 17 万元为树河垫付医药费,并且万事一定要有一个‘’说法”,如果没有,那么就要去找,这是现实社会中的“仁义”体现。

影片在对农村人情社会的剖析与仁义情怀的现实表达之后,还有城乡差异现状的体现。超英和占义在“探案”时穿梭农村与城市中发生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事情,背后是农村的“自由”与城市的“束缚”的对比。

尽管残酷的破案现实令我们看到丝丝荒诞,更令这一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感到丝丝无奈,但我们仍能够感受到主人公骨子里的仁义道德和纯粹善良,这是普通人在平庸往复的生活中熠熠发的光。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影片的镜头很多展现的是小人物面对“大事”的英雄精神,表达的是对正义和心安的渴望,这些大众思想情感通过电影镜头画面演绎,展现镜头里渺小人物的生活沉浮,继而达到与大众相共鸣的效果。

挣钱盖房、托关系找人、求助算命大仙,甚至随地吐痰……这些相似的人或事充斥在我们身边,让每一个观众毫不费力地指认这就是农村,让在农村长大的人心中从脑海里迅速勾勒出一个完成的人物形象,让主人公的形象立体并现实了起来。

鲜活的农民形象、乡村自然景观加上黑色幽默、西部片、侦探元素、摇滚配乐的混搭,让电影摆脱了苦大仇深的使命感和乡村电影形式的窠臼,导演运用策马扬鞭的英雄出场,鱼游屋顶的光影荡漾,林中寻瓜的“田野芳香”等场景多层次描写,让人物在这些浪漫的时刻与生活达成了和解。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02 情节设计:导演巧妙的构思方式以及背后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意义

(1)镜头的运用的多样性

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要产生符合要求的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

影片中追逐戏,镜头显得十分真实,镜头随着人物动作、物体的运动幅度变化,摇晃程度而变化,让观众的视线随着镜头的移动而移动,使得影片表现得真实的同时,又冲击着观众的紧张感。

如在校园与保安的追逐,高档小区佯做外卖小哥被发现的追逐,以及赴约时的策马奔腾,通过镜头传递出现实的紧迫感以及不甘于结果的执着,把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将故事情节渲染的更加充实。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2)方言对白,使影片贴近现实生活

方言不只体现地域特征,也是身份标识,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本身具有边缘性,能够用来表现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人。


当电影里的故事来源于生活,讲述普通小人物命运时,就有了一种“生活是什么样子,电影就是什么样子”,让电影显得更“立体”,也能引发观众产生共鸣。

纵观整部影片,素人是亮 点其一,方言对白更是一个特色,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喜剧色彩,也增加了故事的生活气息,让虚拟的影片一下子贴近了现实生活,把农村小人物的各种面貌展现的一览无余,也正是这种土味的表达为影片的真实质感涂上了厚重的底色。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3)运用反转及诗意片段,表达其蕴含的人物独特个性

电影的镜头语言非常有特色,摄影镜头讲究极简美学、拍摄手法冷静克制,画面平淡却富有生命力。

如主人公超英骑马赴会、“浇筑”的金鱼屋顶,林中寻瓜的“田野芳香”等影片片段在淳朴而又荒诞中彰显出一丝诗意的美感。整部电影的质感仿佛一部乡村纪实片,所有的美好、安宁、土味、冲突,都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魔幻现实主义,却又如此生气勃勃。

通过这些画面的呈现,让观众在紧张的事件进展中舒展一口气,仿佛在暗涌的日子中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期待。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03 主题呈现:小人物的生活既有苦难,也有浪漫的英雄主义

<code>日常生活中,最有光彩的不是大人物,而是那些小人物。他们身上,更能体现出人性的光彩。/<code>

(1)“我不是差事的人”--担当和纯粹是小人物身上独特的魅力

因为树河住院费用的原因,树河的外甥和超英闹起来,超英说了这么一句话,“你问问附近的村民,我超英在乡里乡亲的口碑如何,让哪个人不愉快过,不舒服过”。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做的所有事情里,我们能感受到这种信念,他不愿意欠其他人的。

前期盖房子时做饭时,他去买了一大块猪肉,树河说,现在人们也不缺少肉了,怎么买这么多?超英说道,人们吃不吃是人们的事情,作为主家,我必须照顾好大伙儿的伙食。

后来树河因意外车祸住院,他的第一想法,就是要给树河讨个说法,要找出肇事者。尽管有很多人劝他,万一找不到肇事者,这所有的医药费,都是你一个人出。尽管内心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但是还是这样做的,哪怕凭借自己和占义两个人的力量,也要尽可能给树河找到一个说法,让自己心里能够过意得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宁可亏了自己,不愿意让他人受罪。用俗话说就是,他是一个讲究人。内心有自己的原则,是自己的自己拿,不是自己的,自己一定不要。最后,尽管范总的钱能补上他的空缺,但他主动拒绝不要那个钱,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出农村人那种最原始,最淳朴,最诚挚的那种性格,那是黄土地赋予的力量,一种特殊的厚重感。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2)遇到事情就要解决

人公超英的心态是很乐观的,尽管生活不是很顺意富裕,但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时,依然是积极去面对。

朋友出车祸第一反应就是报警找肇事者,得知警察找到几率不大,就一拍板子自己去破案,没有线索,那就去找,找神婆占卜问卦、找监控里可能有的证据,嫌疑车辆挨个去确认,虽然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但是不屈服,不坐以待毙。

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初始的信念,就算中间波折不断,但没有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垮他的,他的精神里有种坚韧感、不屈感,而这种精神上的坚韧,是他这个任务形象身上,最大的魅力,是一种朴实而又真挚的力量,无需刻意去渲染,却又直入人心。

屋顶漏雨,扯起塑料布在上面养几条金鱼更是为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增加了一种诗意的生活气息,正如混入高三学生誓师大会中,他们大喊的那句口号:“我要成功!”,欢笑背后展现的是人对生活的韧性和期待,这也是乡土精神蕴含的生活哲学。

<code>无论人们在何境遇之下,既要有直面生活中苦难的勇气,也要有想要继续向前的动力。/<code>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3)人情是负担也是温暖,这是现实社会维系人的牵绊与意义

《平原上的夏洛克》精妙的地方在于,它拍出了中国农村文化层面的精髓,即乡土中国里的“人情社会”。这就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的,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界限。

如果说土味幽默是整部影片的基调,那么人情社会就是这部影片的故事发展的串联线。

“人情社会”才是地地道道的、只有中国乡村才具有的特色。人情,简单地说就是有个熟人好办事。影片中,超英在盖房的时候,也都是邻里邻居来帮助做工的,调查树河车祸现场之时,只有粮油店老板有可以看的监控,本来不给看的老板在超英打了几个电话后同意了,这种关系,其实在农村关系极其典型的表现,寓意着一家有难,各家帮助,演绎着“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互相之间帮扶。

但这种关系,在超英和占义两人来到城市而被彻底的打破,没有熟人寸步难行,连小区调查都需要爬栏杆,假扮外卖员,钢筋水泥的城市,遍地是冷漠。在讲法理的地方,熟悉与信任没有生存土壤,也没有人关心你怎样,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依赖法理而非礼俗。

这样的冲突下显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常常抨击的人情社会真的不可取吗?人应该完全独立存在不依靠他人的帮扶吗?这样隔离而又疏远的社会关系真的就是好的吗?

导演徐磊想借此讨论的是,“我们提及人情社会总会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人情社会真的有那么糟糕吗,人情社会是不是还是要比无情社会好一点,这是我一直想讨论的问题,也是我的创作初衷”。徐磊曾在一次采访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说他母亲来北京看他,正住在北京呢,老家这时候来一个电话说有个人死了,可能都不是特别近的亲戚,她都要立马买车票赶回去。

其实我们父辈的生活关系中都是这样,不论哪个亲戚有啥事了,第一时间都要奔赴过去,一年到头来没少花费精力在这些人情世故上。我们有时候很难理解这一切,但老一辈的人情观念就一定要舍弃掉吗?当我们真的遇到了问题时,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人情味呢?

我想,这是电影想让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04 写在最后

<code>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 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code>

故事的最后没有找到肇事者,但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生活还要继续。

一个普通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但是留给人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主人公身上所散发的英雄主义与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依旧积极的感染我们积极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好与坏。

最后,愿我们有策马高歌的浪漫,也有看透生活真相,仍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平原上的夏洛克》:现实主义乡土影视作品的“土味幽默”分析


作者:Lucky,一个对生活有期盼,对世界有话说的中年养生少女。正在努力做一个时刻保持鲜活状态的人,很开心在成长的路上遇见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