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朝的都城在哪里?

海通大师


在史书记载中,夏朝一共有14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嵩县至禹州)、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夏邑(非今商丘夏邑县,乃夏后氏旧都之意)、斟灌(又云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河南(位置未知)、夏邑(未知)。

1、崇

崇为夏禹之父鲧所封之地,在河南嵩山周边。

《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韦昭注:“崇,鲧国。伯,爵也。”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崇伯鲧”。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的文字。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2、阳城(或安邑、平阳)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云:“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记载,“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氏。”阳城当是夏王朝的第一个都城。

《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刘熙言:“今颍川阳城是也”。

《水经注·颍水》云:“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注说:“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县南对箕山”。今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告成镇,出镇西门半里余即五渡河;出南门约一里即从西向东流的颍水。五渡河入颍水处即在镇的西南。南望箕山,也只有十几里。镇北门外百余步就到周公测景台。汉朝的阳城县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名无大异。直到唐万岁登封元年才因为“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春秋战国时期阳城故城遗址和今日王城岗遗址位置

禹都阳城,又称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经考古发掘,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即大城)和城壕的发现,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经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表明,阳城建于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登封王城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位于颍河上游的登封告成镇,最先发现的城垣建筑是遗址东北边缘的两座小型城堡。两座小城东西并列,西城保存较好,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东城大部分被河流冲毁。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确认大城是在小城废毁后建成的。大城城墙外有壕沟,城圈基本上圈围起了龙山时代的整个遗址。王城岗遗址所处的颍河上游的登封盆地,迄今已发现了12处与其同时期的遗址,构成一个小聚落群,大中小型聚落呈金字塔式分布,其中1万平方米以下的聚落占绝大多数。

王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城址,是一处以豫西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最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研究重点。

阳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t。位于郑州登封市东南12公里告城镇东北。城址呈南北长方形。北墙沿丘岭筑,长约700米,中段保留宽13米的缺口为城门遗迹,墙外侧有宽约60米的护城壕沟。东墙沿小溪西岸长约2000米,仅存部分城墙。西墙沿丘岭修筑,长约2000米,仅存北段,墙外侧有宽60米护城壕。南墙临告城镇北侧沿颖河北岸长约1000米,现存几段城墙。周长约5700米,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城内还出土有残铁器、铜镞和\t陶鬲\t、釜、盆、盂、碗、豆、罐等。在一些陶器上还印有"阳城仓器"、"阳城"等戳记和其他陶文符号,证明这座城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

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

另说:

《今本竹书纪年》云:“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冀州”上古时期指的是晋南。《尚书·禹贡》:“冀州”孔颖达疏:“冀州,帝都。”“壶口治,梁及岐。”孔安国传云:“壶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西。”《汉书·地理志上》云:“冀州既载”。颜师古曰:“两河间曰冀州。载,始也。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

按此,禹所居之冀,当在晋南。

《史记·夏本纪》云:“禹于是遂即天子位。”《集解》引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正义》引《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也。”平阳、安邑、晋阳皆在老河东地区。《左传·定公四年》载唐叔“封于夏虚,启以夏政”。古代帝王之都的遗址称“虚”。杜注云:“夏虚,大夏。今太原晋阳也。亦因夏风俗,开用其政。”《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云:“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阳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虚。”阳城在夏虚,即晋南安邑地区。

安邑,古都邑名,位于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传说为夏朝都城之一,今山西省运城市有东下冯遗址。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的台地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二里头时期城墙等遗迹的发现,显示出东下冯遗址具有的特殊意义。其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

东下冯遗址

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即今东下冯遗址。史载:夏朝君主启平定"有扈之乱",把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西迁到夏虚,建都安邑。

3、阳翟

阳翟(yáng dí),中国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州,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阳翟也曾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

《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史记注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括地志》云:“阳翟,洛州县也。《史记-正义》曰:洛州阳翟县是,韩王信之都。”

钧台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大禹初封于此,故称“禹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桓公十五年,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阳城和阳翟位置

与阳翟有关的是瓦店龙山文化遗址。瓦店遗址主要由西北台地和东南台地两部分组成,其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也是龙山时代颍河中游地区的中心聚落之一。瓦店遗址发掘与夏早期文化研究关系密切。史书中记载夏人在今河南豫西地区活动甚多,特别是文献中的夏禹、启的记载大多与禹州有关,而且这个地区在古代多有称为夏地者。

王城岗遗址与瓦店遗址位置图

《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集解》引徐广曰:“禹居阳翟。”《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褐东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左传·昭公四年》云:“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阳翟、钧台位置

有学者指出:今河南禹州地区曾以翟鸟命名,翟鸟以其羽毛鲜艳又称作“夏”,因而此地最早当称作“夏地”,后称作夏翟,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又称作栎和阳翟。称栎者,乃翟鸟之异名,称阳翟者,当因古夏、阳二字音、义相近通用之故。文献记载的夏禹、启居阳翟,夏启钧台之享的地望就在禹州,自禹、启以来,禹州地区即成为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禹州瓦店发现的大型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以及重要遗迹和丰富的遗物表明,禹州瓦店遗址有可能即与夏禹、启居阳翟和启之钧台之享有关。

瓦店遗址发掘现场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另一个可能是夏后启都城的则是新砦遗址:

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新砦遗址位置图

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3至4月、1999年、2000年对新砦遗址进行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2002年至2005年10月,继续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

新砦遗址

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认为,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遗址,极有可能是中国考古界苦苦寻找多年的夏代开国之君夏启的都城。夏启结束了尧舜禹时代盛行的“禅让”制度,是传子制度的开创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夏启是真正的夏王朝开国之君。夏启之居的初步勘定,不仅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一项重大发现和突破,对于探索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即中华文明的形成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2001年10月,国家“十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启动后,考古工作者将寻找夏代早期文明的目光锁定在了新砦遗址,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这是一座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城址内部不仅发现宗庙性质的大型建筑,还发现有加工骨器的手工作坊区,出土的遗物不仅数量众多,做工精美,而且规格很高,反映出新砦城的都邑性质。

新砦遗址

4、斟鄩

斟鄩(zhēn xún),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其位置在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 。

《竹书纪年》载:

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鄩。畋于洛表。羿入居斟鄩。

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鄩。

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

帝相: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伯子杼帅师灭戈。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

帝癸: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

《逸周书·度年》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夏后启一代,到太康时期,夏王朝开始衰落,并且曾一度丧失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夏朝德衰,而后羿自鉏(或说在今河南滑县)迁于穷石(约今洛阳市南)。羿在穷石灭了夏朝,夺取了夏的国家政权。《史纪·夏本纪》云:“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禭,作五子之歌。”夏的政权一度为羿所夺。

后羿代夏

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5公里,东距偃师商城6公里。二里头遗址背靠邙山,面临伊洛(隋唐洛河改道,今在遗址北部)东南接中岳嵩山,西南接伊阙龙门,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为狭长形盆地,附近有伊、洛、湹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

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如今遗址规模与布局大势已基本被掌握。二里头遗址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 头、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遗址区位于高地,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较东、南、北,三面高约2-3米,其间地下遗存着二里头文化层,即夏、商文化堆积,经考古发掘和碳14测定,其遗存时代在公元前2043年-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夏文化纪年之内,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记载,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40年的科学发掘和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都邑,在全国119处夏文化遗址中,唯有二里头遗址具备王都的性质。

二里头遗址场景图(局部)

5、商丘

商丘成为夏朝的第五个都城,当是在夏王朝被后羿取代政权之后,夏少康逃到豫东商丘。商丘也可称为国都。

《竹书纪年》载:

帝仲康:七年,陟。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征淮夷。

6、纶城

《竹书纪年》载:

帝相:少康自有仍奔虞。

帝相: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伯子杼帅师灭戈。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

“少康“逃奔有虞,而邑诸纶”。杜预注:“纶,虞邑,纶音伦。”

唐代《通典》载:“宋州虞城县有纶城,即少康邑。”

唐代《元和郡县与志》 卷七河南道宋州载:“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

明末《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 河南五 ◇归德府 虞城县》载:纶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夏时虞国之邑。《左传》少康奔有虞,邑诸纶,是也。

清乾隆八年《虞城县志》载:“纶城,在县东南义原西乡,按《左传·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而邑诸纶……所谓纶城即此地也。”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118页):“纶,春秋虞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南。”

纶城

纶城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纶城原是夏朝时期虞国的城邑,夏朝君主姒相之子少康为避寒浞追杀,逃奔到有虞氏(虞国),有虞国君主虞思让其作为自己的庖正。

少康就是在这里酿造出了酒。后来虞思联系各方国帮助姒少康在纶城重新建立了夏政权,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纶城也就成为了夏朝中期的都城。

少康中兴

历史学家顾颉刚《夏代地名今释》记述的36个方国中就有“纶”,他还在《春秋战国史讲义》中说:“少康逃奔的有虞和他受封的纶在河南虞城县。”以上记载的虞城县是指古虞城县城(利民镇),今虞城县城(原马牧集)是20世纪50年代从利民镇迁于此。从今利民镇向东南30多里,即是虞城县稍岗镇的地域范围。《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载:“纶城:古邑名。在今虞城县城东偏北11公里稍岗一带。”

7、斟灌(帝丘)

夏后相六迁斟灌(帝丘),斟灌与帝丘实为一地!

《新唐书·许敬宗传》载:‘帝东封泰山,以敬宗领使。次濮阳,帝问窦德玄:‘此谓帝丘,何也?’德玄不对。敬宗俊曰:‘臣能知之。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后夏后相因之,为寒促所灭。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在此地也。后昆吾氏因之,而为夏伯。昆吾既衰,汤灭之。其颂日:‘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是也。至春秋时,卫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称‘相夺予享’,以旧地也。由颛顼所居,故曰帝丘。今《濮阳县志》说:'准阳故城,即汉时旧县,位于今濮阳县城西南十五华里故县村一带,今属子岸乡。”秦汉濮阳县治在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

《汲冢古文》云:“相居斟灌。”

《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

《括地志》云:“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时相与羿居商丘。羿既见杀,故相出居斟灌也。”

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三云:“《汲冢书》有之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相居斟灌。盖太康失邦,而奔斟寻,相奔斟灌。初斟寻故国在河南,羿遣胤侯伐之,乃弃国而保平寿。此所为斟寻有二城欤?不然斟寻未灭,羿安得而居之,相之所居在东郡灌,而北海复有灌亭,亦类是也。”

夏后相先逃到商丘,再逃至斟灌,当与其居无定所有关。

斟灌氏:大禹之后,因其祖先封于斟灌国(今山东省寿光境内)而成此族。《世本》:“斟灌氏、斟寻氏,夏同姓。”据史料记载,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位于现在的寿光境内。后来寒浞率众造反,将帝相逐出都城。又指使其子浇灭斟灌。斟灌王开甲被杀。一年后出兵攻打斟浔,追杀了帝相。帝相的妻子后缗当时已怀孕,逃回娘家并产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召集斟灌遗民,举兵讨伐寒浞,寒浞被灭后,臣民推举少康为帝。少康还故都,复兴夏道,诸侯来朝,成为夏朝的中兴之主。

少康中兴

帝丘,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南的高城遗址,在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高城之名源于帝颛顼高阳氏,高城原名高阳城。《竹书纪年》云:“元年,帝(颛顼)即位,居濮。《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帝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或曰商丘,或曰濮阳,其先后作为颛顼、阏伯、姒相、昆吾、商侯相土、卫国等的都城以及西汉时期的东郡治所,时间长达2000多年。

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的高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达916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城址,通过权威专家的研究论证,一致认为它就是卫国都城帝丘。令人欣喜的是,在这座城址下面还发现有仰韶、龙山、二里头、殷墟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的龙山文化遗存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

高城遗址

夏朝君主姒相曾定都于此,《竹书纪年》的记载:“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斟灌曾一度改名为帝丘,即《竹书纪年》所记载的“斟灌之墟,是为帝丘“。

8、原

夏少康七迁原。

“少康中兴”之后,《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少康十八年,迁于原。二十一年,陟。”原,徐文靖《竹书统笺》卷三引“《郡国志》云:河内轵县有原乡。《左传》杜注:沁水西北有原城,盖少康自夏邑迁原也。”

原即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少康迁原之后三年死去。

9、老丘

夏后杼八迁老丘。

《竹书纪年》云:“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宁,即杼;老丘,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三引《彚纂》“今河南陈留县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老丘在今开封市东北的陈留杜良乡一带。开封陈留一带,是大禹母族所居之地。《史记·夏本纪》“按《系本》鲧取有莘氏女。”司马贞《索隐》云:“按《系本》鲧取有莘氏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有莘氏女生禹。有莘氏,在今开封陈留东北。莘国,姒姓,也是夏禹之姓。古莘国在今开封陈留。老丘当是禹的母族所在之地,也是夏后禹的发祥地之一。

10、西河

夏后厪九迁西河。

《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西河,夏朝都城所在地,即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东南。

传夏王朝第十二代帝厪(胤甲、顼)第六次曾迁都于西河。夏都西河历五王82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顾颉刚、谭其骧等编校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传说中的夏》所标西河的位置,即今汤阴西河村。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写到:除四大古都外,河南新郑、汤阴等11个城市在历史上都作过都城。据志载,西河乃战国时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卜子夏及名士田子方、段干木所游之地,“居西河教授”,被魏文侯尊以为师,说明魏国魏文侯曾到西河拜师求学。

11、斟鄩

夏桀十迁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癸(一名发),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寻。”帝癸,即夏桀,又迁都于斟鄩。

斟鄩(zhēn xún),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城。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

斟鄩位置在河南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补充:

12、鉏

鉏,为古代地名,即玉函山,当地亦称兴隆山、小泰山等,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城区南约五公里处,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的山。据典籍《集韵》注释:"鉏,详余切,音徐;人名。"在史籍《左传·成公十八年》中记录有西鉏吾,即读音为xú(ㄒㄩˊ),是东夷族有穷氏族人所读之豫音。到了春秋时期,羿的后代自鉏地迁于穷石(今山东德州)之后,鲁国人读其音为"仕居反",即chú(ㄔㄨˊ)音,后音讹为chí(ㄔˊ),属异地音讹所致。但实际上,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原居豫鲁之交处,至今河南省的台前县一带仍读其音为xú(ㄒㄩˊ)。

古鉏国,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迁其国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一带,这在史籍《左传·襄公四年》中有记载:"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在夏王朝时期,传说中的神箭手羿就曾跟从夏王朝名臣四岳之女姮娥在玉函山学剑术与箭术。因为玉函山"有玄石,火之有玄液,淬之以为器,利斫黄金",因而称为"鉏",古代史籍中记作鉏国(今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

鉏姓\t,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著名神箭手羿,又称"夷羿",属于以居邑名称或氏族称谓为氏。

13、穷石

穷石是中国古代的地名,相传是夏朝时期夷族有穷氏后羿居住的地点。

古地名。相传为夏时夷族有穷氏后羿所居。所在地一说在今河南孟县西,即穷谷。《晋地道记》:“河阳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一说在今安徽霍丘县西南。《路史》:“今寿之安丰有穷谷、穷水,即穷石。”

一说在今山东德州市南。《水经·河水注》:“平原鬲县故城西,故有穷后羿国也。”

14、夏邑(此处为夏后氏旧都意)

《竹书纪年》载:

帝相:夏世子少康生。

帝相:少康自有仍奔虞。

帝相: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伯子杼帅师灭戈。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

夏启死后,“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太康去世后,传位给其弟中康。接替中康的就是其子相,“相失国,居商邱。”太康到相之间的政权空白就是由后羿与寒浞所填补。而完成夏复国的就是相之子少康,在有虞氏的帮助下,少康打败了寒浞父子,复兴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夏邑在《竹书纪年》中其他地方的记载:

帝禹夏后...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夏六月,雨金于夏邑(夏都阳城或安邑)。秋八月,帝陟于会稽。禹立四十五年。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禹州阳翟)。大飨诸侯于钧台(禹州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平阳或安邑)。大飨诸侯于璇台。

帝相: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伯子杼帅师灭戈。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夏后氏旧都)。

帝癸: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结论:

《白虎通》曰: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明什倍诸侯,法日月之径千里。或曰夏为夏邑,殷为商邑,周为京师。

而上面有夏邑和冀都两地,可知夏邑非平阳和安邑,又有钧台作为参考,可知夏邑当为夏后氏旧都,非后世的夏邑地名。

此处夏邑当为夏后氏旧都,或为阳城或阳翟!

总结:

《竹书记年》记载的夏朝都城迁徙如下:

帝禹夏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安邑或平阳)。颁夏时于邦国。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阳城)。大飨诸侯于钧台(禹州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安邑或平阳)。大飨诸侯于璇台。

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鄩(二里头遗址)。畋于洛表。羿入居斟鄩。

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鄩。

帝仲康:七年,陟。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征淮夷。

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

帝相:夏世子少康生,少康自有仍奔虞(纶城)。

帝相: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伯子杼帅师灭戈。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纶城)归于夏邑(阳城或阳翟)。

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诸侯来朝,宾虞公。

帝少康:十八年,迁于原。

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

帝杼:五年,自原迁于老丘。

帝芬:元年戊子,帝即位(老丘)。

帝芒:元帝壬申,帝即位(老丘),以玄圭宾于河。

帝泄:帝元年辛未,帝即位(老丘)。

帝不降:元年己亥,帝即位(老丘)。

帝扃:元年戊戌,帝即位(老丘)。

帝廑: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帝昊:元年庚辰,帝即位(西河)。使豕韦氏复国。

帝发:元年乙酉,帝即位(西河)。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诸夷入舞。

帝癸: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

帝癸:十三年,迁于河南。初作辇。

帝癸: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夏台,夏代狱名。又名均台。在今河南省禹县南。《史记·夏本纪》:“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臺。” 司马贞 索隐:“狱名,夏曰均臺。皇甫謐云‘地在 阳翟 ’是也。”《淮南子·本经训》:“汤乃以革车三百乘,伐桀於南巢,放之夏臺。”

帝癸: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夏后氏都城之一,未知)。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由上述可见。夏王朝一迁安邑或平阳(安邑或平阳原为唐尧、虞舜之所都,在山西),二迁阳城(河南),三迁阳翟,四迁斟鄩,五迁商丘,六迁斟灌,七迁纶城,八迁夏邑(?),九迁原,十迁老丘,十一迁西河,十二迁斟鄩,十三迁河南(?),十四迁夏邑(?)。夏王朝经历471年的历史,共有十四次迁都。



跪射俑


夏朝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姒姓,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之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立国于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历时四百七十一年,一说为四百三十二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

夏朝国君徙居较为频繁,故其国都之多,应为史上之最。盘点夏朝都城,大致如下:

【1】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2】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3】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晋原镇。

【4】黄台之丘——今河南郑州市与新密市之间。

【5】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

【6】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7】斟鄩——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后迁至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8】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

【9】斟灌——今河南清丰县南。

【10】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11】老丘——今河南开封县东北陈留城北。

【12】西河——今河南安阳市东南。


风光艺境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记载和考古挖掘,夏朝都城曾多次迁徙,从其迁徙路径即可以通晓王朝发展灭亡的历史轨迹。

1.禹都阳城

大禹是华夏部落联盟夏部落首领,相传为黄帝之后,生于西羌,随父鲧迁居嵩山之下(今河南登封),唐尧时被封为夏伯。后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即位后定都阳城,在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

2.启都阳翟

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即是夏启之都。



3.太康迁斟鄩

太康是启之子,即位后迁都斟鄩,其位置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郑州巩义西南,在巩义的芝田镇稍柴村发掘出夏商时期考古遗址。另一说法即大名鼎鼎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4.太康流亡地:阳夏

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

5.仲康小朝廷:斟鄩

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迁于帝丘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

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鄩

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复国中兴。

8.杼迁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老丘也因此成为众多夏都中定都时间最长的一个。

9.胤甲迁西河

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10.夏桀迁回斟鄩

发之子履癸继位,即夏桀。相传他有才有勇,但性情暴戾,酷好酒色。他迁回旧都斟鄩,伐有施氏(山东枣庄滕州)得美女妹喜,伐有缗氏(山东济宁金乡)得美女琬、琰。在洛阳附近的黄河之南建倾宫瑶台,琼室玉门。内设酒池肉林,终日沉浸在靡靡之音当中,最终被商汤所灭。

夏王朝也在故都走向历史的终点,享国471年,中间有40年属于后羿和寒浞代夏的时间。

注:471年国祚一说取自《竹书纪年》。又《韩非子 · 显学》有“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两千余岁”,殷周即商和西周,基本准确,按此计算,夏前还有一千余年的虞朝,当然这太过于夸张,可以理解为有虞氏部族的历史跨度。


都城岁月


夏王朝都城很多,也多次迁移都城,夏禹在位时期就迁都五地,这五地都城分别为: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东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高密,今河南洛阳新安县。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

禹王剑

夏禹是虞朝继承者,大禹父亲鲧,鲧的父父亲为帝颛顼,颛顼父亲昌意,昌意父亲为黄帝。大禹是黄帝的玄孙,禹的上祖父昌意及父亲鲧都是没有得到帝位的,只是朝廷大臣,有其封地,大禹被封为禹伯侯(夏地)替父治水,在治理水患的三十三里立下大功,因治水有功而被万众及诸侯推举为王,这就是夏禹建立夏朝的开始。

夏朝后续继承者年代及都城

禹、公元前2029——公元前1978年,立57年。

⒈启、公元前1978——公元前1963年,立15年,都城(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

⒉太康、公元前1958——公元前1955年,立3年,都城(斟浔)今河南偃师二里头。

⒊中康、公元前1952——公元前1946年,立6年,都城(斟浔)今河南偃师二里头。

⒋相、公元前1943——公元前1916年,立27年,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⒌寒浞、公元前1915——公元前1876年,立31年,都城(穷石)今河南孟县西。

⒍少康公元前1875——公元前1855年,立20年,都城(纶)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东南。

⒎予(杼)公元前1852——公元前1836年,立12年,都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⒏槐、公元前1833——公元前1790年,立43年。都城(老丘 )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①芒前、公元1789——公元前1732年,立57年。

②泄、公元前1730——公元前1706年,立26年。

③不降、公元前1702——公元前1644年,立38年。

④扃、公元前1643——公元前1626年,立17年。

⒐廑(胤甲)公元前1622——公元前1615年,立7年,都城(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①皋、公元前1601——公元前1599年,立2年。

②发、公元前1596——公元前1590年,立6年。

③桀(履癸)、公元前1589——公元前1559 年,立30年,都城(斟浔 )今河南偃师二里头。

夏朝共计十七位王,都城共计十四处,夏朝建立至商汤灭共续三百九十五年。夏朝的遗址三星堆在时间年限上也和夏朝时期完全相同,时间为五千至三千年之间,而且青铜业极其发达,根据野史介绍夏禹出生在四川。

野史:禹王乃黄帝的玄孙,姓姒氏,鲧之子。母名志,号修己,有莘氏女。修己未生禹时,见有流星贯昂,梦接而意感有孕。又吞神珠薏苡,至岁壹月——尧帝戊戌五十八年六月六日,修己胸坼而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即今四川龙安府、石泉县石纽村,禹穴是也。禹生得身长九尺二寸。尧时,洪水滔天,鲧治水无功,被舜所殛。禹降在匹庶,舜举禹,使续父业。禹伤父鲧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欲盖父愆。当时,他应帝命,去治水。禹始娶涂山氏之女,名憍,生子启。


奚譽贤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

经史学家考证,夏朝都城经历过多次地址的变迁,以下列出其都城所在,根据迁移路径,可以一窥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轨迹。

1.禹都阳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

2.启都阳翟

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

3.太康迁斟鄩

斟鄩(zhēn xún),是夏朝古都。夏禹始建都于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太康是启之子)。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另一说法即大名鼎鼎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4.太康流亡地:阳夏

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



5.仲康小朝廷:斟鄩

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迁于帝丘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

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



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鄩

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复国中兴。

8.杼迁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

9.胤甲迁西河

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10.夏桀迁回斟鄩

发之子履癸继位,即夏桀。相传他有才有勇,但性情暴戾,酷好酒色。他迁回旧都斟鄩,伐有施氏(山东枣庄滕州)得美女妹喜,伐有缗氏(山东济宁金乡)得美女琬、琰。在洛阳附近的黄河之南建倾宫瑶台,琼室玉门。后被商汤所灭。


文创极客


孔子司马迁笔者告诉你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夏朝国都在哪?

(作者:赵辉)为了解决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在集中国最优秀的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在对于华夏文明起源的夏朝历史研究却毫无丝毫进展,尤其对夏朝国都位置与遗址的确定,更是陷入了一种迷茫的境地。

因为夏朝历史与夏朝国都的确认,事关中华民族在全人类各民族中历史与文化地位问题,关乎中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华夏历史与夏朝国都问题的悬而未决,就给了一些否定华夏文明五千年文明史、否定夏朝真实历史、认为华夏文明来源于埃及,提供了口实与可乘之机。中华文明记载夏商周三代中的夏朝历史与国都确认,真的就如此困难、毫无头绪与线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就让孔子、孟子、司马迁与笔者告诉你,关于夏朝国都的位置与夏朝的历史文明功绩。中国可靠的信史文献,关于来源于夏朝的华夏地域记载中,《左传》中不多的、受后世篡改极少的只言片语,为我们提供了“华夏、诸夏”的地望:“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吴犯间上国(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楚失华夏”。淮河岸边的涂山地区四方湖区域,正是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徐国、吴国三国的交界区域,在不同时期先后属于徐国、楚国、吴国的领土。在吴国占领期间,被占领的该地之人听闻越国要攻打吴国,于是“诸夏之人莫不欣喜”。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华夏、诸夏”的大致区域,就是淮河流域的涂山地区。

在历代历史学家与文化名人对于“华夏”一词内涵、文化解释中,关于华夏的解释为: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亦含有赤色之意,中国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在淮河流域的涂山四方湖地区,一个至今任然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歌舞“花鼓灯”,可以说充分体现关于“华夏”的各种含义:舞蹈的华丽服装;舞蹈动作与许多夏字各种字体的吻合;舞蹈表演的前中后三段程式;舞蹈中的华盖使用;舞蹈服装鲜艳的红色主色等等,充分体现了“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花鼓灯艺术是夏朝形成的华夏文明延续至今,仍富生命力的活化石。

大禹因在虞舜时期治水的功绩,得到虞舜的禅让、万国诸侯的拥戴,而奠定了万民安居乐业的夏朝。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淮南子》之《卷一·原道训》也对大禹的德行为天下诸侯所拥戴,进行了描述:“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公元前五百年前的孔子,对大禹的功绩、德行也佩服的五体投地,进行了热情歌颂,《论语.泰伯篇》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利工程。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不知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了孔子的记述,还是两位伟人的记述不谋而合,都对大禹祭祀时的服饰华美进行了强调;不享受个人的宫室住宿,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利,为人民谋利益。孔子与司马迁的记述,具有极为重要的信使价值,透露了夏朝国都人们衣着对万国诸侯人民的影响力,和大禹为夏朝国都人民兴修沟渠水利工程的丰功伟绩。

笔者对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周边的沟渠水利工程,印象深刻,其规模宏大、纵横交错,绝非民间自发所能修建。这些宏大的沟渠,在远古时期,即可以隔离猛兽的袭击,也可以阻挡外族的军事袭击,更可以防治洪水、灌溉农田、水道运输,对夏朝国都周边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孔子的记述,是大禹治水功绩事实的最好注释,也透露了夏朝国都周围的地理特征。这些宏大规模的沟渠,历经四千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在造福着当地民众。笔者不得不佩服大禹的宏韬伟略、极具眼光的伟大工程,这也许就是夏朝国都能够建立高度华夏文明的基础,让周边部落氏族趋之若鹜、钦佩羡慕、极尽赞美的原因,并就此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以华夏自美的本源。

孔子与司马迁的记述,不仅留下了大禹的丰功伟绩,夏朝国都的一些基本特质,也为破解夏朝国都历史之谜,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其与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遥相呼应、相互印证,为笔者对夏朝国都就是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再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唐尧、虞舜、夏禹之间帝位的禅让,为儒家思想家们长期颂扬,如果没有他们所树立的事实典范,这种文明标志,无论如何很难得以成为儒家的基本价值思想,对夏朝历史的否定,就是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否定。夏禹受虞舜的禅让得以继承帝位,“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皋陶为夏禹王朝的建立与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夏禹也是敬皋陶之德,本意将帝位传于皋陶,无奈皋陶早亡,大禹只得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以示厚爱。周朝传承于夏制、夏礼,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六两国位于淮河南岸、与涂山地区相邻,是与四方湖地区相邻的方国,为夏朝部落的兄弟同盟部落。这种英、六两国与涂山的地理位置关系,也充分印证、揭示了夏朝国都位于淮河流域涂山四方湖地区的历史渊源。更深层的含义,为我们暗示了皋陶的活动区域在淮南地区,大禹怎么也不会把刚去世的皋陶后人,分封到距离夏都的偏远之地或者让后人离开皋陶常年活动区域。

在全民各行各业以经济效益为基本动力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夏朝历史问题的早日解决、夏朝国都遗址的早日确认,笔者愿悬红一千万元,邀请国内外科学家、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国家科研单位、高校科研组织、社会人士,对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进行证伪或寻找到其他的夏朝国都,为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华夏文明的再现,作出各自的贡献。(作者:赵辉)


夏朝与诗经研究


夏朝,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朝以前是什么样的社会。

史记黄帝一生宿在军营,黄帝利用车马征服四方,叫威服海内,横向统一,管理国家,称为帝。

三黄五帝,五帝是战争年代。三黄是和平年代的传承,属纵向传递。三黄尧舜禹,前两个都是以自己的部落为基础,发号施令。

传到禹王,这个奔走一生的人。总结以往,想到后来,从治水中悟出了,管好国家的方法。

夏部落生活的区域,主要在黄土高塬其周边地区,这里曾水患严重。在大禹疏通导引下,人们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但下游部落间的争斗频繁,要得到有效的管理。从疏通壶口到禹门口的经验,就是要把各部落的领导人,归到一处。

韩城市有一幅对联,左边7个朝字,右边7个长字。此对联系禹门口的,发现此联暗示此处,是自然朝堂。

以形定义,以义说事,夏朝立朝是禹王见此而定的,

借黄河集中两岸人力物力,进行市场贸易,增加财富。只要管好朝堂国家就安定了。


用户老陕50626243979


夏朝这段历史并不为外国史学家所承认,原因是夏朝的历史仅仅限于文字,缺乏真实的考古材料,关键是夏朝没有留下文献史料,这使得很多人怀疑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据目前研究夏商断代历史的考证,夏朝当时的国土并不大,主要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其中河南为主,关于夏朝的都城,估计那时并没有什么宫殿之类的建筑,所以都城不稳定在一个地方,所以夏朝都城经常变迁,这其中包括阳翟(今河南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等地,在考古层面最有力的证明是二里头遗址,这里的考古发现认为此处具备了属于夏文华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这也是夏朝等不到真正认可的关键原因,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掘,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喜欢历史的学生


真希望太史公写的《史记》当时叫《道德二经》或者什么经,这样就可以像西方人一样说:我们的历史是多少多少年,因为我们《圣经》上说了那个那个事件,就一定有这个历史事件。你们中国的就算是写进史书也是假的。因为没有考古发现。

我只想问问你们:你们有考古发现吗?就凭经书里的记载就说有,而我们有史书明确记载的却不承认。真不要脸。

2018最后一天了,先祝大家新年快乐!赶走2018年的霉运,在2019年事事顺心顺意!


无痕698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很多学者认为夏是在山西,那显然是很大的误解。

郭沫若先生在《夏禹的问题》一文就指出了这里面的原因:夏朝其实是居住在中原的,因为被商人驱逐,失去了国家,所以夏人和其很多属国逃到了西北,变成了戎狄,其中的殷墟卜辞中的商人最大的敌国之一“土方”就是夏朝被灭亡后夏人建立的国家,后来变成了玁狁和匈奴。

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一文中进一步申述了郭先生的观点,认为卜辞中的土方就是被商人击败后西迁之夏民族,土方居住在卜辞中所言的“唐土”,指出“唐即唐土,唐地名,在今山西河汾之间,翼城一带。土即土方之土,犹言夏人,唐土者,意思是居住夏人的唐地”,土方在武丁时即已经被殷人征服,故武丁以后再无土方入侵及征伐土方之事,这些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那么大家就可以想见,从商汤灭夏,一直到商王武丁时期,商人还在和西北陕晋一带的戎狄开战,他们的势力直到武丁时期才算打入了山西,如果夏朝一直在山西,说明夏朝是到武丁时期才被征服的,那么“商汤灭夏”从何谈起呢?古人灭国,无不占领其土地、奴役其人民,周人灭商就是绝好的例子,可商汤灭夏呢?竟然没打到夏朝的地盘,只是占领了中原地区到山东西部的部分地区,这个“灭夏”是怎么灭的?

所以说,我们只能相信郭沫若等先生所说,夏朝本来不在山西,而是在中原,他们的王朝被商人覆灭了,土地被占领了,可部族并没有消亡,而是逃到了西北,重新建立了国家,继续和商人对抗,也就是说,夏朝没有了,可夏民族和夏国还在,只是逃到西边的山西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周代一直把山西的晋地称为“夏墟”的原因,因为夏朝灭亡之后夏人在此立国,一直延续到了殷商时期才被打败,自然这里也算是“夏墟”,但是要说夏朝时候“夏墟”也在这里,显然是不对了。所以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一书中考察了殷墟卜辞中的战争之后就明确指出:商人东南无劲敌,其敌人全来自于西北,就是那些戎狄地区。

在夏代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戎”、“狄”这种观念,是夏人逃到西北之后,商人对他们的称呼是戎或狄,也就是商周时期所说的戎狄,其实就是夏王朝的遗民。

他们中势力最大的就是玁狁( xiǎn yǔn ),又称獯鬻(xūn yù )、匈奴,是土方被武丁灭掉之后,其遗民与贡方等西北戎狄诸国重新融合而成的新游牧部族,照旧势力强大,从周到汉都是中原的劲敌,这就是为什么《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承认自己的夏桀之子淳维的后裔的原因。夏朝灭亡后,夏人逃到西北地区变为戎狄,他们一直想反攻回来,所以一直与商为敌,就是这个道理。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