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朱棣有次讓他的幾個兒子騎馬比賽,別人都回來了,老大朱高熾還沒爬到馬上,因為他實在太胖了,就連平時走路都要有左右護法攙扶著,以至於氣的朱棣都給太子府減少伙食費了。後來,朱高熾屢次監國,在向朱棣彙報工作的時候,居然說著話就睡著了,明成祖大怒不已,說了一句話------此佳歸,他日當承我家,脫微此,廢爾久矣。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那意思是說,要不是看在我兒媳婦的份兒上,早就把你這個太子給廢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太子妃張氏的確是一個賢內助,她也成為朱高熾爭奪帝位的一個得力幫手。歷史上,張氏的形象不僅僅是一個賢妻良母,她對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三代朝堂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這麼一個賢后,卻放過了一個人,導致她孫子朱祁鎮在京畿之地成了也先的俘虜,大明王朝也差點丟失京城,成為偏安江南的地方政權。而這個人,正是王振。

關於對王振的壓制,史書上有這麼一句概括性的話:

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在張太后駕崩一年後,土木堡之變發生,堂堂大明天子成為瓦剌獵物,而釀成這一結果的罪魁禍首正是王振。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所以,若說王振“不敢專大政”確實有待商榷。那麼,王振是如何一步步大權獨攬的呢?

1、王振的試探

王振,本是河北蔚州一落第秀才,後來以教書為生,大概是覺得這樣的生活永無出頭之日,為光宗耀祖,選擇了自宮侍奉皇帝。

朱祁鎮即位的時候,尚是個九歲的孩子,王振混跡社會多年,哄孩子的本事還是有的,因此,朱祁鎮對王振是言聽計從,從不直呼他名字,而是以“先生”稱呼。

有了朱祁鎮的這個寵信,王振的尾巴開始翹了起來。

就在明宣宗駕崩的當年七月,朱祁鎮命司禮監太監王振偕滿朝文武大臣在點將臺檢閱軍隊。一個來自居庸關的名叫紀廣的衛卒雖然表現平平,但被王振列為第一名,並連升好幾級,只因他四處活動,早就拜在王振門下。

有意思的是,轉年朱祁鎮親自考校的時候,駙馬都尉井源彎弓躍馬,三發三中,可謂馬步嫻熟,第一是跑不了了。

朱祁鎮大喜,親自敬了一杯酒。結果,引來一片唏噓之聲,都在議論,去年王振的時候,紀廣超擢,天子來了,一杯酒就把人打發了?真是沒勁。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敢情好事全讓王振一人做了!沙場比武這事兒,可以說是宦官專政的開始。

如果說這個事尚無足輕重的話,那麼,三年後發生的一件刑事案件,張氏的態度則直接助長了王振的囂張氣焰。

正統四年十月,福建按察僉事廖謨杖死驛丞,這個驛丞是楊溥的同鄉,而廖謨又是楊士奇同鄉。楊溥覺得廖謨的做法很是過分,認為該將廖謨判處死刑,而楊士奇則否決了這個觀點,他認為廖謨是因公殺人,不存在徇私枉法之處,兩人爭議不絕,就鬧到了太后張氏那裡。

太后也是左右為難。

王振站了出來,提出一個方案,說廖謨和驛丞都是二位閣老的同鄉,如果判廖謨抵命就有些重了,說他因公犯案而不予以處罰又太輕,如果把廖謨降級如何?

張氏一聽甚是有理,就將廖謨貶為同知。

從這個時候起,王振開始漸漸干預朝政了。

2、成為百官“翁父”

王振眼見著“三楊”漸老,開始插手內閣人事,舉薦曹鼐、苗衷、陳循等人,皆被入閣。王振開始膨脹了。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正統六年,工部有一個叫王佑的郎中,貌美無須,極善阿諛逢迎之事。四月的一天,王振見到他,發現這貨沒長鬍子,甚是好奇,就問他怎麼回事。

王侍郎對曰:“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此言一出,引來一片鄙視的眼光。

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認爹的行列,“翁父”成為眾多朝臣對他的稱呼。

半年後,三大殿落成,朱祁鎮賜宴百官。按照慣例,王庭宴會的時候,太監是沒有資格參與的,不過,朱祁鎮顯然是覺得冷落了他的這位“先生”不太好,就派人去看看王振在幹什麼。

王振顯然很憤怒,就說了一句話:

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坐乎

王振說的很直白,我就是你朱祁鎮的周公,平日口口聲聲喊我“先生”,就是糊弄我玩的?

消息傳回來,朱祁鎮下詔打開東華門,把王振迎了進來,百官見此望風而拜,就差點山呼萬歲了。

東華門是什麼地方?後世的嘉靖初入紫禁城的時候,為了走這扇門,和楊廷和發生了劇烈的爭執。換句話說,太監是沒有資格走這道門的。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王振如此囂張,張太后不可能不知,畢竟,一年後她才崩逝。

3、誠孝張皇后的應對之策

其實,對於王振的苗頭,在宮中摸爬滾打了一生的誠孝張皇后一眼就看穿了。這老太太決定敲打一下王振。

於是,把英國公張輔、大學生楊士奇、楊溥、楊榮及尚書胡濙叫到一起,然後對朱祁鎮說,這五個人,是你父皇在世時候的肱股之臣,凡事都要和他們商議,只有這五人全部贊同了,才可行事,朱祁鎮頓首。

然後宣王振入殿,張氏臉色突變,指著王振說,你侍候皇帝起居,作息混亂,按律賜死!說罷,左右女官拿刀直接架到了王振的脖子上。

明英宗一聽這個,馬上跪下求情,總不能眼見著“先生”就這麼掛了。五位大臣見此,亦是跪了下去。

張氏見此情景,說到,今天是天子及五大臣為你求情,他日若是干預國事,定斬不饒!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為了防止宦官專斷,張氏經常派遣心腹詢問五大臣所議之事,若是王振沒有送達內閣,太后必定召見王振予以斥責。

那麼,既然張氏有處決王振的能力,為何沒有將其處死呢?

明朝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鑑於歷朝歷代的外戚專權,意識到宮闈亂政的後果,立下祖訓,嚴禁婦人干政。

應該說,張氏一直恪守著這條底線,她對於自己兄弟看管的也是很嚴,升官發財可以,但是有一條------不許預議國事。

朱祁鎮剛即位的時候還是個九歲的孩子,眾多朝臣上表,讓她垂簾聽政,張氏只回應了五個字:毋壞祖宗法。

張氏的言傳身教給後世樹立了榜樣,終大明一朝都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現象。

但凡事皆有利弊,朱祁鎮無法掌控局面,張氏又採取了放任的手段,宦官勢力崛起似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了。

結語

客觀的說,張氏為了防止宦官專權,採取的五大臣決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朝局,只不過,隨著五大臣的先後亡故,機制形同虛設,再加上明英宗昏庸無知,王振趁機順勢做強。

誠孝張皇后的一條底線,成就了她一世英名,但也差點毀掉大明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止宦官勢力,鑄了一個三尺高的鐵碑,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只不過,這塊碑還是讓王振移走了。

“毋壞祖宗法”,束縛了張氏,成就了張氏的一世英名,但是也放過了王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