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吳起為魯、魏、楚三國建立了巨大的功勳,但由於他是一個改革者,所以在三國都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和迫害,並終於為此而喪生。這正是社會大變革的戰國前期新舊兩種勢力相互鬥爭的反映。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戰神吳起雖然“身敗”而死,但並未因此“名裂”。他在政治、軍事上的業績,一直為後人所景仰。人們稱讚他統率和訓練的軍隊團結鞏固、紀律嚴明,說“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稱讚他指揮藝術卓越,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此外,他的軍事理論名著《吳子兵法》也和《孫子兵法》一樣為歷代軍事家們所推崇。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人和為先、勝易守難的戰爭觀

吳起對戰爭的基本看法和態度,最主要的有三點:一是他認為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二是他認為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是屬於政治範疇的“人和”,只有在內部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三是反對窮兵黷武、過多地依賴戰爭手段,主張慎戰。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吳起試圖從社會的政治、經濟等現象中,尋求戰爭產生的根源。他將戰爭分為正義與非正義性質兩種類型。他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五種性質。所謂的“義兵”,就是為“禁暴救亂”而發動的戰爭,屬於正義性質;其他四種,則屬於非正義性質。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吳起繼承了春秋時期“師克在和不在眾”和孫武“令民與上同意”等思想,進一步予以發揮和深化,將“人和”置於治國和獲取戰爭勝利的主要地位上。他說:“不和於國(國家內部不能上下一心,意志統一),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軍內不能團結一致,和衷共濟),不可以出陳(陣);不和於陳(臨戰各部自行其事),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上下左右不能密切協同),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發動戰爭)。”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吳起把政治看作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的思想,正是戰國時期戰爭特點的反映。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時間的延長,武器的發展和兵種、作戰樣式的增多,人的因素愈來愈突出,所以“人和”也就成了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如稍晚於吳起的孟軻就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和吳起的“在德不在險”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吳起繼承了孫武“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提出了“戰勝易,守勝難”的命題。因而他強調必須爭取以最少次數的戰爭,來實現自己的戰爭目的,否則,頻繁地使用戰爭手段,即使每戰皆勝,也必將耗盡國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禍患。所以他說:“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這裡所說的“五”、“四”……等,並非表示絕對數字,而是表示戰爭次數的多與少。

戰神吳起,吳子兵法,人和為先,勝易守難

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467年—1591年)的著名軍事統帥武田信玄,有一句名言:“十次之中,有六七次取勝,那就等於十次都勝了,如果十戰十勝那麼必然帶來極大的損失,以後的戰爭一次也不會取勝了。”其主要精神與吳起基本相同,但他晚於吳起2000年!

你如何看待吳子兵法

評論區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