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吴起为鲁、魏、楚三国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但由于他是一个改革者,所以在三国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和迫害,并终于为此而丧生。这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前期新旧两种势力相互斗争的反映。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战神吴起虽然“身败”而死,但并未因此“名裂”。他在政治、军事上的业绩,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人们称赞他统率和训练的军队团结巩固、纪律严明,说“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称赞他指挥艺术卓越,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此外,他的军事理论名著《吴子兵法》也和《孙子兵法》一样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推崇。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人和为先、胜易守难的战争观

吴起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他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二是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属于政治范畴的“人和”,只有在内部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三是反对穷兵黩武、过多地依赖战争手段,主张慎战。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吴起试图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现象中,寻求战争产生的根源。他将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性质两种类型。他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种性质。所谓的“义兵”,就是为“禁暴救乱”而发动的战争,属于正义性质;其他四种,则属于非正义性质。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吴起继承了春秋时期“师克在和不在众”和孙武“令民与上同意”等思想,进一步予以发挥和深化,将“人和”置于治国和获取战争胜利的主要地位上。他说:“不和于国(国家内部不能上下一心,意志统一),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军内不能团结一致,和衷共济),不可以出陈(阵);不和于陈(临战各部自行其事),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上下左右不能密切协同),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发动战争)。”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吴起把政治看作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的思想,正是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反映。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时间的延长,武器的发展和兵种、作战样式的增多,人的因素愈来愈突出,所以“人和”也就成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如稍晚于吴起的孟轲就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和吴起的“在德不在险”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吴起继承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战胜易,守胜难”的命题。因而他强调必须争取以最少次数的战争,来实现自己的战争目的,否则,频繁地使用战争手段,即使每战皆胜,也必将耗尽国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祸患。所以他说:“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这里所说的“五”、“四”……等,并非表示绝对数字,而是表示战争次数的多与少。

战神吴起,吴子兵法,人和为先,胜易守难

日本战国时代(公元1467年—1591年)的著名军事统帅武田信玄,有一句名言:“十次之中,有六七次取胜,那就等于十次都胜了,如果十战十胜那么必然带来极大的损失,以后的战争一次也不会取胜了。”其主要精神与吴起基本相同,但他晚于吴起2000年!

你如何看待吴子兵法

评论区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