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郎詩歌研究:田園牧歌般的詩風,質而實綺

江一郎詩歌研究:田園牧歌般的詩風,質而實綺


最近讀到一位不幸早逝的詩人作品,被他樸實無華的詩風所打動。其文辭不求華麗,沒有晦澀的奧旨大義,卻感情深沉,飽含柔情,這樣渾厚的文學功底,這樣平易近人的風格,著實令人吃驚。

回想起曾經蘇東坡對於陶淵明詩歌的評價,其中這樣一句令我記憶猶新:“質而實綺”。是的,詩人江一郎的作品就是能夠給人營造這樣的一份感覺。

可能相對於其他詩人喜歡豐富多彩地敘述整個大千世界有所不同,江一郎的作品卻執著於描述自己戀戀不忘的鄉土,那裡承載著他難忘的鄉愁和靈魂家園。

無論是《老了》“讓我們走吧,到鄉下去 在有山有水的鄉下,買塊好地”,還是《對風的一次描述》裡面那個風一刮就醒來的鄉村,抑或者《冬日的田野上》、《午夜的鄉村公路》,鄉村裡面的一切,在詩人的世界裡,都是飽含深情,戀戀不捨!

尤其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記憶裡那些美好的片段和事物,都是詩人難以割捨的鄉愁。無論是“美得讓人心碎”的雪花(《雪為什麼飄下來》),還是“在沉默的大地伏地痛哭”的石頭(《石頭》),“讓我傷感並且暗戀的春天 ”(《再見,春天》)可以看到,在詩人的精神世界裡,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有濃郁的情,像種子深深埋在鄉野的泥土裡,漸漸生根發芽,結出一顆顆碩果,成就一次次的感動!

著名詩人葉延濱曾這樣評價江一郎的詩歌:“詩人的作品也表現了處理詩歌題材的才華,從平凡中發現詩意,讓個人的發現變為讀者的感動,重要的是儘量減少刀斧雕鑿的痕跡。”是的,不事雕琢,渾然天成便是江一郎詩歌的特色,恰好與鄉土景物的有機結合,展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田園牧歌,令人怦然心動。難怪著名評論家謝冕也這樣評價江一郎的詩歌:“能夠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他對生活的熱愛,讓人感動的對土地的親近,歌謠般的抒情結構”。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中的人群越來越功利,越來越冷漠。而城市背後的鄉土裡面的中國,恰恰是很多人鄉愁的落腳點。其實,如今的鄉村是凋敝的,是沒落的,而那些古老的歌謠,也日漸淡忘在人們的記憶中。突然一位詩人站了出來,用飽含深情的熱淚,浸潤著哺育自己成長的鄉土,延續著古老的歌謠,在新世紀寫下一片片灑滿朦朧月色的華章,這份執著和堅強,也是值得我們記憶和緬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