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數臨床上那些影響尿酸排洩的藥物

導讀: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生最重要的生化基礎和根本原因,也是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及相關疾病(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慢性腎病等)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尿酸增高的病因比較複雜,除了與遺傳和飲食密切相關外,某些藥物也會影響血尿酸水平,因此防治高尿酸血癥除了注意飲食以外,還要注意用藥情況,筆者參考文獻,對臨床上常見的影響血尿酸水平的藥物進行總結,充分掌握這些藥物,可避免聯用時加重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病情,有助於優化臨床用藥選擇。

藥物對血尿酸的影響無非包括兩個方面:升高血尿酸水平和降低血尿酸水平。部分藥物通過增加嘌呤的攝入,促進內源性尿酸生成和/或減少尿酸排出等機制升高血尿酸水平,對這部分藥物我們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監測血尿酸水平並要儘量避免應用於高尿酸血癥;另外臨床上除了降尿酸藥(目前常用的有:別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馬隆、丙磺舒等)外,還有一些藥可通過不同的機制降低血尿酸水平,臨床上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適應證酌情選用。

一、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的藥物

1. 利尿劑

幾乎所有利尿劑以及含有利尿劑的降壓藥都可引起尿酸升高,但以髓袢利尿劑(如呋塞米)、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和吲達帕胺最為常見。這類藥物會降低腎臟排洩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升高。可能的機制是血容量降低,細胞外液濃縮,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小管分泌受抑制,而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導致血尿酸升高。它們引起的尿酸升高呈量效關係,即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才可使血尿酸升高。

2. 降壓藥

長期口服硝苯地平可以使血尿酸明顯升高,但尼群地平影響較小;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升高尿酸作用較明顯,而美託洛爾對尿酸影響較小。有關降壓藥物引起高尿酸血癥的機制為使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減少了尿酸的排洩,尤其在與利尿劑合用時,更為明顯。

3. 小劑量阿司匹林

中等劑量阿司匹林(<1-2g/d)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排洩,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小劑量阿司匹林(75-325mg/d)可輕度升高血尿酸。故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者需定期測定血尿酸水平。

4. 喹諾酮類

部分抗生素如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青黴素等抗生素大多由腎臟排洩,其排出多就會影響尿酸的排出,使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如研究發現,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導致腎小管分泌功能紊亂,進而可能導致高尿酸血癥,目前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5. 降糖藥

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良藥,但該藥在參與體內代謝過程中,可使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增加,使血尿酸水平增高;格列齊特、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等磺脲類降糖藥,長期使用可能對腎功能影響,尿酸排洩減少而使尿酸升高,另外本類藥物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會促進尿酸的吸收,所以長期大劑量服用這類藥物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癥。

6. 煙酸

屬B族維生素,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糙皮病和高脂血症。如大劑量或長時間服用也會引起高尿酸血癥,這可能與煙酸參與嘌呤代謝的相關過程有關。

7. 胰酶製劑

主要含有胰蛋白酶、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臨床上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由於胰酶中含有大量嘌呤,所以當患者長期或大劑量服用時也可引起高尿酸血癥。

8. 抗結核藥

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通過抑制尿酸排洩,促進腎小管對尿酸的吸收而升高尿酸。停藥後血尿酸可恢復正常,再次給藥可見血尿酸再次升高。

有研究證實,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聯合利福平一起使用時,血尿酸可不升高,原因為利福平可以抑制尿酸吸收,加速尿酸排洩,而不聯合利福平,多數患者尿酸升高。

9. 免疫抑制劑

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可導致腎血流動力學發生紊亂,直接產生腎毒性,影響腎臟的排洩功能,進而影響血尿酸的分泌和排洩。

10. 抗腫瘤藥

用於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環磷酰胺,由於與內源性嘌呤具有相似結構,可干擾嘌呤代謝,進而干擾核酸的生物合成,達到抗腫瘤目的,但同時也可使其代謝物沉積在腎小管導致高尿酸血癥。

11. 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屬於抗帕金森病藥物,該藥進入人體後可代謝成高香草酸和苦杏仁酸。這兩種物質會與尿酸競爭排洩路徑,使尿酸的排洩量減少,從而引起高尿酸血癥。

12. 肌苷

肌苷是嘌呤代謝的中間產物,進入人體後可分解出大量的尿酸,從而引起高尿酸血癥。

13. 乙醇

含有乙醇的藥物可導致人體內的乳酸和酮體發生積聚,使乳酸和酮體中的δ-羥丁酸與尿酸競爭排洩路徑,使尿酸的排洩量減少,從而引起高尿酸血癥。

14. 維生素C

維生素C屬於酸性物質。因此當人們大劑量(每天的用量大於3克)使用維生素C時,可使尿中草酸鹽的含量增加10倍以上,從而引起高尿酸血癥。

15. 果糖

果糖在肝臟內磷酸化過程需要ATP的參與,而磷酸鹽的過量消耗限制了二磷酸腺苷(ADP)向ATP轉化,過量的ADP便在酶解過程中轉化為尿酸。

藥物引起血尿酸升高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停藥後會很快恢復正常,如不能停藥者,通過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促進尿酸排洩。也可服用碳酸氫鈉,以鹼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洩(服用喹諾酮類藥物引起的高尿酸血癥除外)。如經上述處理,尿酸仍升高,則應及時就醫。

二、具有促進血尿酸降低的藥物

1. 降糖藥

(1)α-糖苷酶抑制劑 α-糖苷酶抑制劑通過抑制腸道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而延緩糖類食物的吸收,適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且餐後血糖升高者。該類藥可降血糖、降血脂、減輕體重等,目前國內上市的主要是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其中阿卡波糖可減輕因蔗糖分解導致的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2)噻唑烷二酮類(TZDs) 噻唑烷二酮類主要通過增加靶細胞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血糖,該類藥可降低空腹及餐後血糖、降低HbA1c、改善脂質代謝紊亂(降低FFA、TG、LDL)等。TZDs可能通過減輕胰島素抵抗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3)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 SGLT-2抑制劑通過抑制腎臟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活性,增加尿中葡萄糖排洩而降血糖。研究證實,SGLT-2抑制劑可以降低10%-15%的血尿酸。血尿酸和血糖一樣,也是在近端腎小管被回吸收的。SGLT-2抑制劑由於增加尿糖排洩,機體反應性使尿酸分泌增加以交換葡萄糖的重吸收,結果增加尿酸的排洩。

(4)二甲雙胍:抑制肝糖分解,促進葡萄糖的利用,並增加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並具有減重作用。一般認為二甲雙胍通過抑制食慾而減重降低了甘油三酯,增加了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了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凋亡,從而改善了腎功能,促進了血尿酸代謝,進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2. 降壓藥

(1)氯沙坦氯沙坦屬於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其可降壓,保心腎,降尿酸。正常情況下尿酸在腎臟的轉運過程是通過存在於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尿酸轉運蛋白-1(URAT1)將尿酸特異性轉運至細胞外並通過存在於腎小管管腔的尿酸/有機陰離子交換系統對尿酸的重吸收共同完成的。該藥可抑制URAT1活性而促進尿酸排洩。研究發現,氯沙坦鉀可以使血尿酸水平降低15%-20%。

(2)氨氯地平研究發現,在高血壓合併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氨氯地平在降壓的同時可以降低血尿酸。具體機制到底怎樣還不是十分清楚,分析是和氨氯地平保護血管,改善腎血流,保護腎功能以及抗炎等作用有關。左旋氨氯地平,也有研究報告可以降低血尿酸。

3. 降脂藥

(1)阿託伐他汀阿託伐他汀為他汀類降脂藥,該藥有促尿酸排洩作用,可降尿酸,其機理可能是通過抑制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來完成的。

(2)非諾貝特非諾貝特屬於貝特類降脂藥,在降脂的同時可以降低血尿酸。作用的機制被認為是通過腎臟旁路途徑增加尿酸碎片和嘌呤的清除,監測24小時尿(液)尿酸也發現,服藥的患者尿酸排洩增多了。

4. 抗血小板藥

阿司匹林對尿酸代謝的影響有劑量特異性:大劑量阿司匹林(>3/d)可明顯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促進尿酸排洩。

臨床上高尿酸血癥常常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相伴相生,不少“三高”患者也常常合併高尿酸血癥。正好在降壓、降糖、降脂藥、抗血小板藥中,有不少藥物就是可以降低血尿酸的。這樣,我們在治療合併高尿酸血癥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心腦血管病患者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選用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藥物,降壓、降糖、降血脂、抗血小板同時又降低血尿酸,實現一箭雙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曉斌. 氯沙坦和纈沙坦治療高血壓合併高尿酸血癥的療效和藥物經濟學比較[J].慢性病學雜誌,2019,20(06):928-930.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1):15.

[3] 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誌,2017,56(3):235-242.

[4] 中國老年2型糖尿病診療措施專家共識(2018年版)[J]. 中華內科雜誌,2018,57(9):626-637.

[5] 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J].中華內科雜誌,2016,55(11):892.

[6] 彭灣灣,曾姣娥.吡格列酮、胰島素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及1,5-脫水葡萄糖醇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12):5-7+3.

[7]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J].中國循環雜誌,2016,31(10):937-9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