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浩瀚文海,幾千年古詩詞,讓我們見識了古人的智慧。如果硬要將這些作品分類,其實有一種很“野蠻”的分法,就是按古人和今天的喜好來分為兩類。有一類詩詞是古人和今人都喜歡的,比如杜甫的《登高》,古人稱之為七律第一,也被今人膜拜著;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古人稱“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今天也是愛得很。

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第二類詩詞則是古人和今人“口味不一”的作品。比如當年孟郊寫了首《烈女操》,古人是十分推崇的,甚至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但放到今天卻被不少女性罵,因為孟郊是要求女性喪偶後“貞女貴徇夫,捨生亦如此”。再比如杜甫當年為來家裡偷棗子的寡婦寫了首《又呈吳郎》,因為這首詩詩聖被“罵慘了”,《彙編唐詩十集》稱它為:“律中最下乘”,但今人卻對此詩十分推崇,認為它彰顯了詩聖的仁心、聖心。

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本期和大家說的正是這第二類中的一首詞,詞名《西江月》,作者詞中之龍辛棄疾。大家知道如今人教版小學課本學的第一首宋詞是什麼嗎?正是這一首,可見今人對它的喜愛。但這首詞在多年來卻不被古代名家待見,讓我們先來讀一讀: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在木桌上用閃光疊加的開放式古董書的形象

這首詞有知名程度不用筆者多說,70,80後應該是在中學學過,現在直接移入了小學,這也是小學生需要全文背誦的第一首宋詞。但這首被今人捧上了天的神作,古代名家們卻不太認可。此詞寫於辛棄疾被罷官後,當時他居於上饒帶湖邊,雖然心中萬千愁苦,但當地純樸的百姓和秀麗的風光還是讓他找到些許安慰。

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對於這首詞,大家翻看典籍就會發現,宋、元、明、清名家是不屑點評它的,眾多詩詞典籍也並未收錄它,大家只能在《稼軒長短句》中找到它。清代文人程洪在《詞潔》一書中講明瞭它不受歡迎的原因,其實就是4個字:稚氣未脫,說得難聽點就是寫得太幼稚了。

從整首詞的風格來說,無論遣詞還是意境,都是極為接地氣、極通俗的,這也是它能入小學課本的原因。但是通俗就沒有意境嗎?顯然不是!

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The Great Outdoors - 2017 EyeEm Awards

詞的上片明月、清風中的驚鵲和鳴蟬,一下子就我們帶入了一個清涼夏夜中。單是這個“驚蟬”的“驚”字,就寫活了一輪明月,樹枝在月下的影兒驚飛了鴉鵲,妙不可言。而後幾句“稻花香裡”人們的談笑聲和蛙聲,看起來“土氣”,卻別有一番農趣。

詞的下片起句用了4個數量字,星星不多不少七八個,雨滴不大不小兩三點,天外、山前之景如詩如畫。最後的落筆,則有陸游“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妙境。

辛棄疾很“幼稚”的一首詞,古代名家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為神作

Sunset at lake Fakkar on Carinthia in Austria

辛棄疾寫詞一向以豪放著稱,這首詞看似平淡,但卻自有一股豁達之氣,讓我們見識到他“醉裡挑燈看劍”外的另一番情致。古人不“識貨”或許是因為當時辛棄疾居於偏遠的山裡,這首詞傳唱度還不夠。雖然它看上去“幼稚”,但這正是其最絕妙之作,若說這樣的作品都不夠好,筆者第一個不答應。這首詩大家覺得如何?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