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讲: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对外打仗用兵,这些东西必不可少!前面的战车、甲兵我们都能理解,毕竟这是打仗的资本,可是为何将粮草也位列其中?

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有些人思考:就算是不打仗,这些人口不也是需要吃饭的吗?而且甚至说打仗会损失人口,这明明就更不会“缺粮”了啊?那为什么还会有什么所谓的“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为什么总会有电视剧乃至小说中的“粮草所供时日不多”?这粮草究竟为何是如此重要?

为甚粮草对打仗如此重要?且听老梁一一道来:

第一,粮草难运,损坏难免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条件非常不好,粮草运输过程中难免损耗很大。再加上古代运输粮食常常就是靠农夫扛,条件好点就是靠马车牛车拉,这样一来运输时间很长,二来所费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运输过程中,这些农夫们也同样需要吃饭,这就更加重了粮食的消耗,时间一长,估计还没到地方,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加上一旦遇到了暴雨、飓风,或者是天气炎热,粮食很容易就发霉长虫而不能食用。

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根据数据显示,古代前方每一名战士就需要后方三人进行保障,也就是每一万大军就需要三万民夫负责后勤,这个消耗是巨大的。这才有了秦始皇、隋炀帝等人的穷兵黩武,最终激起民愤而亡国。由此也可见诸葛亮发明了木牛牛马可以说解放了大批的农夫,为社会带来就巨大的变革和推动,可惜没多久就失传了,倒是也很可惜。

这样有人就会问:粮食取之当地食用不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吗?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却难以实现。首先古代打仗之地不说贫瘠,但也绝对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所以说小批量的军队获取当地可以供养,但是一旦上万乃至上十万,这当地就绝对无法养得起了。

所以说当地往往会征粮或者征用农夫,但大多都只是解一下燃眉之急,而无法解决本质问题。

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第二,打仗破坏了生产条件

中国古代多数采用的是府兵制,讲究兵农合一。也就是说,府兵平时是耕种的农夫,农隙训练,战时从军。府兵参战的武器和马匹都是自备的,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这一旦打仗,没人种粮食了,就会导致缺粮。

再者,就算不算府兵制,就算有一定的常备军事力量,可是一旦打仗起来,朝廷也会征集农夫来运送粮草,甚至一旦人不够也会将这些农村青壮给拉过来参军。古代运量的农夫可是一直缺失很大的!

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同时,打仗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没人种地了,又会造成土地荒芜。就比如曹操,占据北方半壁江山,但是却因为中原产粮不足而无力南下,一直到死都没能一统天下!

第三,对方的“毁粮战术”

上面说了这么多,我们都知道了粮草的重要性了,而且“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加上古代行兵打仗那可是很辛苦劳累的,这就导致了将士们从上到下,从主帅到农夫都是能吃得紧。我们清楚这个问题,那对手就更加清楚这些手段了。

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因此,古代的“毁粮战术”可谓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吃不饱,睡不好,战斗力下降,最终打败你!就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乌巢粮仓,最后直接一举扭转战局,大败当时气焰滔天的袁绍,完成了一场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反杀”之战!这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半壁江山之大局!古代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又曾说:“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说要想办法从敌方国土上找粮食,但敌方也会有“坚壁清野”的对策。

古代时打仗为何总是说缺粮?不打仗那些人也要吃饭啊?

所以说古代打仗实在是太精妙了,就比的是主帅之间的博弈,像孙武、白起、项羽等兵家大成者往往皆能流传于千秋。对战之时,哪方更高明,能使己方粮食充足,使对方粮食不济,进而扰动敌方军心,再进而出奇制胜。尤其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远来进攻,所带粮草必然坚持不了太久。守方只要坚固壁垒,闭门不战,待其粮草耗尽,自然退却。

对此,大家觉得粮草之重要还有哪些原因呢?欢迎下方一起讨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