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都说风水轮流转,现在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前几年的婆媳剧、大女主剧在2019年换了人间,男演员强势崛起,全面超越女演员。看看腾讯刚公布的娱乐白皮书,“2019明星带货指数TOP10”,全是男明星的天下。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当然任何戏剧都离不开“情”,男主剧、男频剧也不例外,亲情、爱情、友情轮番上阵。女主时代被鄙视的“塑料姐妹花”,到男男当道时代就是可歌可泣的“社会主义兄弟情”。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2019年末上映的三部古装大戏,不约而同都将矛盾的焦点聚集在了“父子情”上。无论是《鹤唳华亭》的“爸爸不爱我”,还是《大明风华》的“爸爸只爱我”,还是《庆余年》的“几个爸爸都爱我”,都以“父子关系”为推动剧情的一条主线。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当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父系社会,男人成为一家之主,一国之君,在注重血统繁衍的中华文化中,“父子关系”便成为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小到家族传承,大到国家皇位,都与之密切相关。

在古代,皇家父子关系的矛盾主要集中于皇位的继承,这也是现代“宫斗”剧蓬勃发展的基础。父亲担心儿子篡位,甚至弑父。儿子担心父亲传位给别的儿子。“玄武门之变”可是名垂千古的。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而现代社会,虽然家里没有皇位要继承,但有家业传承和前途未来的矛盾。父亲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指导稚嫩的儿子,但儿子总认为父亲的想法已经过时了,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封神演义》中说“父子是前世的仇人”,其实这一切父子关系矛盾的根源,都在于三个字:不信任。父亲不信任儿子,儿子也不信任父亲。

一、《鹤唳华亭》——因为恨而不信任的父子关系

把人虐的肝庝肾虚的《鹤唳华亭》,可怜的萧太子从头哭到尾,全是因为父皇不喜欢他不信任他,而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来自于他的母亲。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南齐皇帝萧鉴原本为宁王,皇位应当属于其兄肃王。后来萧鉴通过迎娶萧定权的母亲、却是深爱肃王的顾皇后,从而获得了顾家的支持,并在妻弟顾思林的帮助下获得了皇位。

但是顾皇后仍然忘不了肃王,甚至因为去探望肃王而导致萧鉴的第一个孩子流产。但刚登基不久的萧鉴还必须要依靠顾家的支持,迫于顾家的压力,萧鉴不得不与顾皇后生了第二个孩子,就是太子萧定权。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基于种种屈辱,萧鉴恨顾皇后,恨顾家,所以非常不喜欢、也更加不信任萧定权。在他眼里,萧定权是顾家的代表,虽然是他夺得皇权的助力,但却是他扩张皇权的阻力,是他的“敌人”。

他非常忌讳萧定权背后顾家势力的做大。所以从小对萧定权疏远,冷落,表面上不管不问(实际一直监视),任他在后宫和朝堂争斗中自生自灭。连顾皇后病逝之时,都不允许萧定权去探视。甚至为了打压萧定权,故意扶植萧定堂与之做对,给他制造了无数磨难。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而萧定权则是“忠孝”楷模,甚至到了“愚”的地步。一心为了父皇,为了国家,忍辱负重,忠心耿耿,甚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虽然最后,萧鉴后悔了向萧定权道歉,可惜悔之晚矣。

二、《大明风华》——因为自己而不信任的父子关系

《大明风华》里讲述了朱棣与朱高炽、朱棣与朱高煦、朱高炽与朱瞻基3对父子关系。

因为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抢的,为此还制造了著名的“靖难之变”。所以他非常忌讳父子兄弟相互残杀,而他自己也并不信任这之间的关系。他深知“自古无情帝王家”,为了皇位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他立胆小敦厚的老大朱高炽当太子,是因为看上了聪明睿智的孙子朱瞻基,这样可以保证老朱家的江山传承。话说朱元璋也是在自己的儿子——朱标英年早逝后,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帝的。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正如当年康熙皇帝为立太子之位左右为难之时,询问方苞,“布衣宰相”只说了三个字“看皇孙”。于是,聪明出众的乾隆成为他爸得到皇位的神助攻。

说回老朱家,平庸的朱高炽让野心勃勃的老二朱高煦意难平。朱高炽一被朱棣骂,就胆颤心惊地请辞皇位,朱高煦就一副“你不要我要”的样子往上冲,还为了抢皇位惹出一大堆事情。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而这更加重了朱棣的担心,害怕“靖难之变”重新上演。为此,他还拉着儿子们歃血为盟,发誓不会手足相残。可惜皇位的诱惑太大,汉王已欲罢不能。

不由得想起当年张艺谋的《满城尽戴黄金甲》里,周润发饰演的皇上对准备谋反的儿子周杰伦说:“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三、《庆余年》——因为爱而不信任的父子关系

《庆余年》里有好几对父子关系,庆帝与太子、二皇子和范闲,范建与范思辙。

应该说,无论庆帝还是范建,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哪怕最后范闲与庆帝你死我活,在开始的时候,庆帝对范闲也是宠爱有加,一方面是愧疚,一方面也是真的喜爱。然而,就是因为爱所以才不信任。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庆帝不信任太子和二皇子,一方面自己手中的江山终要交给他们,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他们太强了会提前抢班夺权。

所以,他一方面用各种办法磨练儿子们,提高他们的能力,甚至利用私生子范闲来刺激儿子们,也对儿子之间的小动作睁只眼闭只眼。另一方面也在监视限制儿子的力量,时刻提防着儿子。尤其在发现范闲与自己的理念背道而驰,越来越不可控时,不惜痛下杀手。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正如他当年虽然爱美人,但更爱江山,不惜杀掉叶轻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而范闲显然也是不信任庆帝的。做为一名具有“众生平等”理念的现代人,熟读各种历史宫斗剧,他没有那么天真地相信庆帝对他“父子情深”。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尤其在慢慢知道自己母亲死亡的真相后,更是明白自己和庆帝之间父子迟早会有一战。所幸其他几个“爹”都很爱他很信任他,所以范闲才有开挂的人生。

“父子情深苦亦深”,范建也是爱范思辙的,正是因为爱,才对他有期望,所以也才会失望。他评价范思辙是“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闲,简直是一无是处”。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而范思辙那么视财如命,其实也是因为父亲的不信任,不认可。因为父亲掌管天下钱财,他希望自己可以挣到很多的钱,让父亲对自己刮目相看,同时也可以帮助到父亲。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俗话说:“父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值得爱,所以他们往往爱最有出息的孩子;而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需要爱,所以她们爱最没有出息的孩子。”

四、“不信任”的根源

现代社会,没有皇位争夺,最多是家产分配,可父子关系的矛盾依然存在。

现代家庭里父亲眼中的儿子,更多的是自己的期许。事业成功的父亲,会希望子承父业,让儿子再攀高峰;平庸的父亲,会希望儿子来替他逆风翻盘,成为人生赢家。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但儿子却不会这么想。他和父亲生长在不同的时代,经历和阅历都不尽相同,身为独立的人,势必会有独立的思想,他不愿成为谁的延续、谁的附庸。所以根据发展心理学来说,儿子终究要叛逆,摆脱父亲的控制,获得自我的成长。

正如专家说,父亲是儿子的第一偶像,而儿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偶像倒塌的过程。

电影《叶问4》里叶问不允许儿子学拳,可儿子偏偏喜欢打拳。叶问以过来人的经验,完全否定儿子的兴趣爱好,因为打拳这条路艰苦而且前途渺茫,他不想儿子再吃自己吃过的苦,他也不信任儿子可以取得成功。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直到在美国,万师傅的女儿对叶问抱怨父亲不让跳拉拉操:“他的心里从来都只有自己,从来不会在乎、也不会听我喜欢什么。我相信叶叔叔肯定不是这样的”。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这段话其实说出了所有“不信任”的根源,就在于不沟通。父亲含蓄内敛,表达亲子感情时本就没有母亲那么直接。而儿子也不会象女儿那般粘人撒娇。尤其现在的父亲多在外奔波忙碌,呆在家里陪孩子的时间很少。不陪伴导致了不沟通,不沟通导致了不了解,不了解导致了不信任。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倾听是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信任是给孩子最佳的财富。

《庆余年》《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父子关系的矛盾源于三个字


父子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是我等你一句谢谢,你欠我一句道歉。换位思考,互相尊重,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别等到“白壁埋黄镶”,才感叹“何况人间父子情”。

结语

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里这样形容父子关系:“两个男人,终其一生可能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愿每一对父子都能成为幸运的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