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个什么节?围炉话乡愁!

冬至是个什么节?围炉话乡愁!

又是一年一度的冬至,在我们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俗称“做冬”。祖母和母亲在天还没亮就会起床,为全家人做汤圆。祖母先把馅炒好,通常是花生、椰丝、白芝麻,最后拌入砂糖。母亲把糯米饭用温开水搓成面团,然后两个人一起包全家食用的汤圆。冬至的早餐是甜甜的汤圆,放在姜汤里,特别暖和,又甜又香。

冬至的晚上,通常会是一个围炉的火锅晚餐,俗称“打边炉”。冬至通常天黑得早,父母下班的时候,就已入夜。大家都赶紧帮忙把炭放进小小的火炉中,生起炭火,把它放到圆桌的中央,上面架着一口铝做的煲,放入祖母一早熬好的羊肉汤,然后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肉片、鱼片和蔬菜,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放到锅里烫。以前叔伯兄弟都住在一幢大房子里,这样的晚餐特别热闹,大人们好像特别开心,吃着菜喝着酒聊着天,没人管小孩。小孩就觉得特别自由快乐,赶紧吃完饭就到门口另一个炭炉去烤火,各种娱乐玩耍,没有大人管着真是很舒爽……

我以前问母亲,为什么冬至要吃汤圆呢?元宵节也要吃汤圆。母亲说,冬至是团圆的大日子,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团团圆圆。然后我又问,中秋才是团圆吧?母亲就会说:“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都是团圆的日子。一年四季都要团圆,重要的日子就必须和家人一起过!”

小时候似懂非懂,但却记住了母亲这句话,在每当这些传统节日,我都尽量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冬至节最不是节,但其实冬至在历代的典籍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据史料记载,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周朝同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易经》里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大概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这一天之后,太阳逐渐回归,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里吃糯米团子,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全家围炉,敬天祭祖,也代表了欢乐团圆的意思。

我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大家各散东西。读书、工作……好像从此以后就没有再认真地“做冬”。结婚生孩子以后,却忽然把吃汤圆和围炉火锅的传统坚持下来,在大街小巷被圣诞节淹没的日子中,在家里过着一个叫“冬至”的小节,和孩子们聊聊我们小时候围炉的琐事往事。

冬至也许不是什么节日,只是我想家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