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1968年,河北滿城縣,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總體負責的考古工作隊發掘了西漢第一代中山國國王劉勝之墓,並在此墓向北一百多米處發現了劉勝妻子的墓,在墓主的貼身隨葬品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枚“竇綰”銅製印章,為墓主身份提供證明,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最為著名的文物之一就是“長信宮燈”。


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西漢長信宮燈,現藏於河北博物館,高48釐米,宮女高44.5釐米,重15.85千克。通體鎏金(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將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然後加入水銀,即熔化成液體。這種金與水銀的混合物稱為金泥。將金泥蘸鹽,鞏等物塗在青銅器上,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金泥則固於銅器上)。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宮女跪坐,雙手持燈。宮女的頭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管道,可以排煙炱(tai)。


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嵌在燈盤上組成的,嵌於燈盤的槽中,可以左右開合,合攏之後形成一個圓形,能任意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強弱。燈罩上部還殘留有少量蠟狀物,因此可以推測出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者蠟燭。在燈盤中心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汙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長信宮燈紋飾樸素簡單,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


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中國的工藝美術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時代,而發展到了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環境較為穩定,大大的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西漢一些諸侯王墓中出土的青銅器,表現出精湛的工藝,各種以人物或者動物為造型的生活用具,如燕魚燈等,成為漢代青銅工藝中頗有成就的鑄品。此外,漢錦,漆器,銅鏡,畫像石畫像磚等不論是製作工藝,紋飾,審美都達到了一種很高的水平。


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漢代的燈具無疑是漢代工藝美術中十分突出的一個代表。漢代燈具種類繁多,有如盤燈,虹管燈,筒燈等等,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虹燈。虹燈,也被稱為虹管燈,燈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燈煙送入燈座,便溶於水中,這是利用科學原理防止空氣汙染。長信宮燈就是虹管燈的一種,其環保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時曾參觀過長信宮燈,並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了環保,真了不起。”


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銅牛燈 圖片自攝)

另一件著名的漢代燈具就是東漢時期的錯銀銅牛燈,也是虹管燈,1980年出土於江蘇邗江縣甘泉2號東漢墓,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在2007年,評選南京博物院“鎮遠之寶”的活動中,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錯銀銅牛燈在四十多萬件藏品中脫穎而出,與“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銀縷玉衣”、“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等成為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別具一格的漢代燈具,環保、美觀又不失優雅

(錯銀銅牛燈 圖片自攝)

銅牛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均可拆卸,方便清潔和使用。燈座是一俯首站立、雄渾壯碩的黃牛。牛腹中空,牛背上連接著圓形的燈盤,燈盤的一側設置扁平把手,便於轉動,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的燈罩,與長信宮燈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一片燈罩上刻著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燈罩上方是穹頂形罩蓋,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通過煙管導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從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起到了科學保護環境的作用。在紋飾上,運用了流雲紋、三角紋、螺旋紋為底,飾以各種神禽異獸的圖案,線條流暢,風格飄逸瀟灑。此外,該燈不但設計巧妙,紋飾精美,在選材製作時也十分用心,巧妙地運用了銅、銀兩種不同地材質地不同色澤,完美地搭配了顏色。是漢代青銅器、燈具中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