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糧食收購中間商會賺差價,為何農戶不直接賣給糧庫和企業?

tb雅


糧食收購商的確是靠差價賺錢,那麼農民朋友為什麼不直接將自己的糧食賣給糧庫和企業?

糧食收購商其實也是挺苦逼的存在,收糧食價格壓低了沒人賣,價格高了還不賺錢。但是總得來說,最苦的還是農民朋友,因為農民朋友售賣糧食的主要渠道還是糧販子,也不免得會受到一些糧販子的盤剝。


糧庫和企業都是大批量收購糧食,以我們目前國內的種植現狀來說還是較為分散的小戶型農業經濟。這種小戶型的種植模式,能夠出產的糧食數量相對糧庫或者企業的需求就比較少,這就需要一些人能夠把這些零散的小戶型生產的糧食集中到一起,成批量的送進糧庫和企業。對於農民自己開著四輪子或者小型貨車向糧庫或者企業送糧食,必然會增加糧庫、企業收購糧食過程中的檢驗、稱量、分倉的工作量,也會增加糧庫和企業的運營負擔,這對糧庫和企業的運營來說是不利的。



而對於各個糧販子或者糧食收購站就能把這些零散的糧食集中到一起。而且,期間必然會產生一些倉儲、保管和運輸的費用。所以,這些糧販子和收購站必然會壓一下糧食的品質來獲利,這也是正常的。當然了,我們黑龍江農墾雖說耕地面積較大,但是賣糧食也是需要糧販子和企業參與。因為糧販子在收購糧食送進糧庫的過程中經常性的會因為車輛過多而產生壓車的情況,可能需要幾天時間的排隊才能送進去,每天的壓車錢至少500塊,這個成本都是糧販子的。如果農民朋友自己送,能承擔這個費用嗎?



所以,農民朋友自己售賣糧食到糧庫或者企業也不是不行,只不過很多的糧庫和企業因為規模的原因基本都是拒收這種零散、少量糧食,只能通過糧販子進入糧庫或者企業。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你知道什麼叫貨到地頭死嗎 自己賣一車三四十噸 運費2 到3000 到糧庫了 當天基本都卸不了 滯留一天又一千多 幾乎沒有糧食達不到一等糧標準 所以扣水 扣雜 扣出米率 你在家化15個水 6.5的米 到哪18個水 6個米一點不稀奇 在扣雜 我鄰居40噸稻子糧庫要扣8噸雜 我們是種沙子石頭嗎 最快一個星期給錢 最晚就等吧幾年 你給二道販子 只要看好稱就行 到個人的地磅一稱當場給錢 公家的稱你都不敢上 都是做過手腳的 雖然二道販子比糧庫價低地2 3分 糧庫那卡你一下一斤一毛就沒了


無欲則剛86014


當前,我國的糧食價格總體保持平穩,當然可能也會有不少人覺得我國的糧食收購價格還是偏低了,種糧農戶很難賺錢。題主提出,糧食收購中間商會賺差價,為何農戶不直接賣給糧庫和企業,其實是有有原因的。

第一,糧庫不想這樣收。一般來說,對比之下,糧庫及企業不想直接收購農戶的糧食。因為,如果通過中間商來批量收購糧食,雖然要給中間商一定的差價,但由於批量,這種差價成本可以攤分開來。

如果直接向散戶收購,糧庫或企業需要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有人收,要過秤,要檢驗質量,要寫票,要付款等,非常麻煩,算起來收購的成本會更高,如果一定收就只能壓糧食的收購價格了。

第二,農民不願這麼做。如果糧庫和企業不能將糧食收購價格提高上來,提到一定程度的價格,那麼農戶自己拉糧食到糧庫或企業去賣,需要付出的運輸成本就無法分攤開來,糧農得到手的錢支付了運費後也同樣不會有什麼利益,比賣給中間商好不到哪裡去,還要佔用自己的不少時間。

如果糧庫再無法及時兌付糧款,那就更不合算了。因此,明知道中間商會賺差價,大部分的農民還是會選擇賣給中間商。當然,如果象北方那種幾十畝幾百畝的種糧大戶,另當別說。

第三,中間商是應運而生的產物,是雙方都需要的結果。中間商的出現不是無緣無故的,存在就會有需求。作為種糧的普通農戶,由於自己出售的糧食數量不多不少,自己拉去賣不合算。

作為糧庫或企業來說,自己沒有這麼多人力物力去一家一戶地收購糧食,通過一定的差價來讓中間商來幫助實現收購。雙方的需求下,就有了中間商這一群體。因此,中間商賺差價是一種正常的流通環節,是市場經濟的存在產物,並不奇怪。

綜合所述,糧食收購出現中間商並賺取一定的差價,在糧食市場交易中是正常的,既是分散糧農售糧的需要,也是糧庫及企業收糧的需要。而糧農直接將糧食賣給糧庫或企業,由於有運輸費用、人工費用、時間消耗等問題,一般人不願意這麼做,糧庫也不樂意這麼麻煩收,就產生了中間商。

以上是“桂農通”觀點,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關注、評論,謝謝支持


桂農通


有人說糧食收購中間商會賺取差價,為何農戶不直接賣給糧庫和企業?

這個是明擺著的事情,婚介,房介哪個不是收取服務費的,農民賣糧時中間商賺取差價是自然的,不然誰會白忙活呢?



至於不為何不賣給糧庫和企業?

這當然農戶有農戶的小九九,怎樣合算就怎樣賣,糧食不賣給糧庫,也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國家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後,玉米大豆取消保護價,水稻下調最低收購價格,糧食銷售全面市場化。由市場定價,也就是說我們所生產出糧食的價格高低,也要根據市場需求,【當然這也不排出外來因素影響,以及國家的宏觀調控】如果說國家開庫儲備收糧其價格不高於市場價格,而是低於市場價格,你說農民還會把糧送去糧庫嗎?再則現在稻穀市場價格明顯高於國家最低收購價格。退一萬步講,即便是糧庫價格稍高一點,農戶也要考慮運費問題,成本核算半斤對八兩誰還會捨近求遠呢!

相對來講,糧食加工企業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收稻穀自己加工,走的是大米,所以呢在市場銷量大時,大多數還是親力親為,走村竄戶收購,一是搶糧收購,因為農村一般都有中間商的糧食收購點,二是挑糧收購,選著成熟度好優質稻穀。當然這也是優質優價。

對於稻穀加工企業來說更希望農戶自己送糧,有的在運費方面也給出讓利,但是讓農戶最忌憚的就是貨到地頭死,壓價,拿價。用農戶話講咱們折騰不起。所以大多數農戶還是選擇地頭或坐家賣糧。

綜上所述,農民種地想增產增收,不僅要種的好,還要賣的好。在秋季賣糧食無論是中間商還是稻穀加工企業都會有壓價,拿價現象,農戶要選擇適當時機收糧,保證水分標準,堆放標準,不要給收糧人找壓價藉口的於地。



以上僅個人觀點

您關心的就是我關注的神農願與您一起探討交流,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關注謝謝!


神農35


中間商之所以能夠存在自有它的“價值”。每個人都不傻,都不會讓別人白賺自己的錢。

在糧食收購中,中間商的價值是什麼呢?

首先,中間商將零散的糧食收集在一起,集中運到糧庫或者糧食加工廠。相對於散戶農民自己去送糧,每公斤糧食的運輸成本會大大降低。

第二,中間商專注於糧食的收購和銷售,對糧庫和糧食加工廠的地理位置、收購價格、質量的控制程度、去水去雜折算中是否藏有貓膩等,瞭解得比較清楚,可以規避很多損失,給糧食賣個高價錢。

第三,中間商作為大客戶可以和收購單位談判,實現即送即收,不用排隊,節省時間 作為散戶農民,每家只有幾千斤糧食的,將糧食賣給中間商,不一定吃虧。當然中間商也不是一家,可以略做比較篩選。但作為種田大戶就是另一回事,應該直接找到下游廠家賣個好價錢。


種田博士後


你說的情況確實存在,很少有農民可以直接把自家的糧食以較高的價格直接賣給國儲庫點和用量企業,而大多是選擇賣給糧食中介,我就是我們俗稱的糧販子。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農民不想這樣做,畢竟能夠賣價更高,誰不想參與呢?但是農民賣糧渠道單一價格不太高主要還是由於面臨諸多的現實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農民手裡原糧不符合收購標準要求。

雖然說這些年農民種糧的水平越來越高,糧食產量提升了上來,但是剛剛收穫的新糧往往在質量和等級上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滿足不了國儲庫點和企業的收購要求。


就拿今年的小麥收儲改革來說,其中除了下調小麥收儲價格以外,最大的變化莫過於提高了小麥收儲等級,以前只要是達到國標五等的新麥就可以賣給臨儲庫點,無外乎價格低點罷了,而今年,只有國標三等及以上的新麥才有資格進入臨儲倉庫,這直接讓一大批農民手裡的新麥沒有條件直接進入臨儲倉庫。

此外,東北地區的玉米也是如此,農民手裡收穫來的糧食大多是百分之25水分,距離臨儲庫點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農民出售糧食總量不高。

此外,除了等級質量以外,農民糧食難以直接賣給企業的主要原因恐怕是數量的問題了。

我國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積很少,普通的農民每年產出的糧食非常有限,不過是幾千斤上萬斤而已,而用糧企業收糧的時候往往都是以百噸或者千噸為單位來收購糧食,一般農民家庭每年產出的那兩三噸糧食,真的達不到人家的收購標準,企業也想一次性採購完畢,減少採購成本。

所以,農民手裡的糧食很難直接賣到臨儲庫點,更不好以一個比較好的價格賣給企業,這是小農經濟的無奈。


鍾情三農


有人說糧食收購中間商會賺差價,為何農戶不直接賣給糧庫和企業?

中間商賺差價,不是有人說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某些平臺打著“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口號忽悠大眾,其實自己也是個中間商。

糧食的產業鏈條雖然看著很短,但細分起來,還是很長的。在收購環節,就存在著農民——貿易商(大、小之分)——糧庫或加工企業——加工企業的很長的鏈條,特別是近年來,無論是糧食流通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也好,還是託市收購執行主導市場購銷也好,在基層培育出了一大批糧食貿易商,根據規模也可以叫糧販子、糧點、糧莊、商貿公司、貿易公司,甚至糧庫等,都在扮演著中間商的角色。

農民賣糧,在這種購銷形勢下,可以選擇的對象確實多了,但對於糧價形成中,購銷鏈條越長,意味著分攤的越多,每個環節可以操作的價格空間越小。而對於最上游的農民來說,無疑是看著最“受傷”的。

我們知道,糧食的最終流向,還是進入加工環節,在此之前,部分糧食如儲備糧、臨儲糧,會經過2-3年甚至更長的存儲週期之後,再進入加工環節。那麼,為什麼農民就不能直接賣給糧庫或者加工企業呢?其實,不是不能,而是有著特定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發展制約。

從大的層面來看,不存在糧庫或加工企業不收購農民賣糧的情況,而是要著力解決農民賣糧難的情況。所以,農民選擇出售給中間商,在近些年的現狀下,一方面是省事、省力,特別是賣給入戶收購或在田間地頭收購的貿易商,雖然會因為水分、雜質及收購初期價格偏低,損失一部分利益,但不用再自己出力了,尤其是對目前國內仍是以小散型種植的情況下;另一方面,是糧價水平不高,一家一戶的糧食產量,畢竟大多是不太多的,人均一畝左右的耕地,產出量較低,因為多賣幾分錢而再去晾曬、拉到家裡、再拉到加工企業或糧庫,費工費力也費錢,部分農民會覺得不划算,特別是家裡壯勞力著急外出打工的情況下更是明顯。

而從收購方來看,雖然不讓農民賣糧難,但一家一戶拉著幾千斤上萬斤的糧食到加工企業或糧庫交售,還是會面臨一些制約的。特別是在糧食收購的旺季,糧庫為了完成收儲任務、加工企業為了搶收更多的低價糧源,更願意接收大批量的賣糧。

基於此,久而久之,也就是形成了目前國內糧食購銷的格局,糧食經紀人隊伍不斷髮展壯大,在活躍糧食購銷市場、發揮產業鏈上下游紐帶作用的同時,也“帶走”了一部分原本屬於農民賣糧的收益。


糧小咖


您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農民都把糧食賣給中間商嗎?

第一、量小,路途遙遠,划不來。

第二、現在農村家裡也都收拾的乾乾淨淨,大部分的老百姓在地裡收割完就直接賣了。(說實話省掉了晾曬,運輸,人工費用)

第三、中間商大多也是農民啊,最初可能也只是幫大家把糧食運輸到交糧點,也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有運輸工具。

第四、坐在家中數錢,總比在外面數錢舒服。

起初小的中間商賺的也都是辛苦錢,有的從高處往下搬運,然後再裝車,前些年都是人工扛,不像近幾年這麼機械化,不但是司機是會計還是搬運工還得抓質量,汽油、運輸、人工等費用!

從小做到大的中間商付出的絕對是你不敢想象的,讓他們給你講一些他所經歷的就如福布斯富豪榜那些老總們的故事毫不例外!


玉米象不是象


在農村進行糧食收購的小商小販確實會賺一些差價,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農民賣糧食的真實價格會稍微低於最低收購價的原因。糧食收購商起到的作用其實就是一個橋樑,將農戶與企業或者說是收購點連接了起來,雖然說農民在這個環節損失了一部分利潤,但是也節省了出售環節的部分成本。

我國農村的農戶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戶數量眾多,所以企業和國家的收購機構很難做到挨家挨戶的去進行糧食收購,另外從農戶的角度來講,由於規模太小,每次出售糧食雖然價格略微低了一些,但是總金額不會太多,而他們自己把糧食運送到收購點也要承擔運費,同時現在農村的種地人口基本很大一部分群體也是留守的老人和婦女,讓他們將糧食送到收購點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而糧食收購商的出現就恰好能夠滿足雙方的需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糧食收購商能夠在農村存在的原因。


韓一軍


依我個人淺見,糧食的價格雖然已有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但也更離不開國家的宏觀政策,糧食的收購價格自然受到國家的把控,歷年來各種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的決定權,國家發改委等相關職能部門會根據市場變化,對糧食的收儲價格做相應的調整。

至於說糧食收購中間商,我認為說得不明確,現在的基層鄉鎮糧油管理所及下轄的國家糧站早已實行改制,據我所知,都已被大部分有經營管理的人來承包,國家也允許一些有銷售渠道的鄉鎮下的個體經營收購糧油,他們都屬於糧食中間收購商吧,他們把農戶收購來的糧食貯存銷售給米企加工企業,米企糧油加工企業會根據當時的糧食收購價格加一定的價格購買原糧加工。

再談農戶為何不直接賣給糧庫和企業,對農戶而言,當然可能賣給米企加工單位價格高一點,不過也要量大並在保證質量等前提下才會優惠,而一些條件農戶往往達不到。

農戶們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本著就近、方便等原因,會把收穫的糧食賣給附近的糧站或糧食中間收購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