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超过一千本书的人都是什么人?

爱科高智力开发


弘一大师李叔同曾这样称赞过一个人说:“XXX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读到XXX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XXX多。”

是谁让满腹才华的李叔同说出这样的话?此人就是马一浮。


马一浮何许人也?

他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新儒家三圣”,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称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马一浮20岁那年妻子早亡,没有留下子嗣,之后他都没有再娶,一辈子都与书为伴,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痴”。

将马克思《资本论》带回中国的第一人

马一浮小的时候就爱读书,而且非常聪明,过目不忘:儒学、佛学、文学、哲学……无所不涉。他父亲怕他乱读会误入歧途,便请了绍兴有名的举人郑墨田来家教书,但没多久,郑举人便请求辞职,因为马一浮当时的才学已经超过了郑举人。

马一浮精通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在美国期间,他所读的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及语法修辞、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尤其钟情马克思的《资本论》,病中得之都觉得比吃了十副仙药还管用。之后他便作为第一人把《资本论》带回了中国。

三年通读《四库全书》

西湖边的文澜阁有清朝皇家所收藏的完整的《四库全书》,1905年底,马一浮每天到文澜阁读书,三年足不出户,通读了三万六千册的《四库全书》,并读了历朝诸子文章七千多册。期间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就在房间里放个炉子,里面放个油灯,天天做文火炖豆腐吃。

博览群书的马一浮虽然处于隐居状态,但却名满天下。军阀孙传芳慕名来求见,却吃了闭门羹。蔡元培、陈大奇、竺可桢先后请他出山任教,他还是一句话就把人家怼了回去: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后来因躲避日寇,才不得已到浙大任教,浙大校歌的歌词就是马一浮所作,而这首歌词也是出了名的难记,全是复杂的文言文。

会读书也就算了,马一浮的书法还特别好,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画家丰子恺称他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马一浮曾总结过自己的读书法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他说:“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

1957年,周恩来带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去拜访马一浮。

伏氏问马一浮:“您在研究什么?”

马答道:“读书。”

伏氏又问:“现在做什么?”

答:”读书。”

晚年遭受致命打击,郁郁而终

就是这么一个嗜书如命,无欲无求的儒学隐士,在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却遭遇了致命的打击:红卫兵冲到马一浮家“扫四旧”,将其多年藏书和手稿抄出焚毁,又将值钱物件搜罗一空。抄家者席卷而去之前,马一浮恳求道:“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

来人散去后,家中一片狼藉,马一浮惶然站立,摇头连叹:“斯文扫地,斯文扫地。”

这么一个爱书之人,烧了书,等于要了他的命。

马一浮很快病倒,次年6月,84岁的儒学大家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后便郁郁而终。诗如下: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滴滴的冰糖雪梨


我是70后女人,从初二开始读名著,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阅读习惯。

我读的书不少,不过,可能没有一千本,喜欢读中外文学名著,很多读过不止一遍。

89年考上南师大,后来当了高中老师,很普通的职业。

看起来,读书对我好像并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影响很大。

比如,学生时代我的语文好,作文得分特别高,与人交往、组织活动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因为知识面宽广,课堂总是精彩纷呈,虽然教的是生物,但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这使我深受学生欢迎。

年轻时我比同龄人早熟,能更深刻地理解世间的悲欢离合,对世界多了一份悲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写文章自然顺畅,在简书写作半年,成为签约作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一点不错,这个不多说,有自夸嫌疑。

总之,读书和不读书,读得多和少以及读什么书,对人的影响肯定不一样。

很庆幸,我热爱阅读,它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美好和满足。

我会一直读下去……








人生清欢味


我感觉,读书超过一千本的,只是很一般很一般的普通人。

按照一般人的经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在16年的学习生涯中,课本、练习册、辅导资料等,还有在校园中广为流传的《读者》《知音》《故事会》等各类杂志,武侠、言情、玄幻、科幻、修仙等各类小说,这些书加在一起,恐怕就已经将近千本了。因此,读书超过一千本书的人,太多太多了。

另外,读书应该重视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记得我上学时,有一位同学到外面的书摊租书,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武侠小说,一次租五六本,一天看完,然后再还回去换新书,这种速度,恐怕不用半年,就读书超过一千本了。但是,这样读书却没有任何营养。

所以,想读书,还是要读好书,精读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眼界。


布鲁伯德


读书多的人其实不少,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我没有数过自己到底读了几本书,因为读书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很多人读书只是因为享受读书的过程,并渴望从书里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从而提升自己。



我小时候比较喜欢看文学名著、童话小说和绘本,中学看的最多的青春文学和杂志,到现在会经常看一些期刊、经管类、社科类的书及绘本。

于我而言,看书真的是一件能让我放松,心情愉悦且很享受的事情,没事的时候,我可以看一下午的书,也可以为了看完一本书的结局而熬夜。



我身边也有很多看过很多书的人,他们并没有整天炫耀自己读过几本书,那些号称自己读过一千本书的人可以把书名列出来吗?(可以,但是没必要)。

在我看来,书读得多不一定就高人一等,读书不是靠质量取胜的,不是你读完一百本书、一千本书,你就能立马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不是那样的,你看书多少,其实与你有多大本事无关,看书的内容、深度,以及深度思考才更为重要。

希望大家不要强求要读多少多少本书,先好好读完一本有用的书,得到启发和收获,再考虑一千本书的事情。

慢慢积累,你总会有所提升。

我是夏与至,特立独行的青年作者,坚持阅读和写作,有趣的灵魂和热爱生活的心,欢迎关注,一起努力成长!

夏与至


我外公是上世纪20年代大学生,过去家里阁楼堆满外公的书。我爸妈也酷爱买书、读书。70年代时,很多人到我家借书,当然很少有人还书。1978年我上小学起,我爸就每年给我订《我们爱科学》巜儿童文学》巜少年文艺》巜中国少年报》。那时候,我们学校学习没任何压力,空闲时间很多,每天疯玩后要读书,这是生活习惯。读书的收获:容易看清楚人和事物,不会轻易被网上谣言欺骗;遇到重大事情,有主见;对工作有帮助。我是工科大学生,因为父母学数学的,不让我学文科,但我不喜欢大学专业。大学时,经常泡图书馆看经济类书籍。大学毕业后,我凭自学的知识,考入了金融系统,实现我的梦想。


久久快乐幸福


“读完一千本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少人从小到大读的书都不止这个数,我的经历是大学以来三年多(现在大四)读书量超过1700册,算是集中阅读。

其实记录读书量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会给人这人为读书而读书的坏印象。我当初想起来记这个数字,也是一时兴起,在大一上学期年末的时候人人网上不少同学发了过去一学期读书的总结,我就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于是写了第一篇记录:“所谓书单 第一弹”。没想到坚持到现在,前段时间发了第十七弹了。

当时还有一个想法也是赌气,要和老学长俞敏洪、王强比一比。俞敏洪讲他在北大五年(肺结核休学一年)读了八百本书,他的班长王强读了一千本,觉得很牛逼。我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录到第十弹的时候,达到了题主所讲的1000本,大概是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初夏。当时的直接感受是头昏脑胀,有种吃撑了的感觉,非常强烈。在九百本到一千本的区间里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做不到享受阅读快感了,有种完成任务的压迫感。达到一千之后相当长的一段不想碰书,这是非常难忘的经验。

但是这种感觉并未持久,当我回顾过去的十张书单,我试图重整和分析,找出最精华的部分和已经遗忘的部分。明显发现到自己阅读口味和品位的变化,有一种既挑剔又宽容的趋势,非常有意思。此外,还是一个修补知识结构的好机会,发现了不少漏洞。

读一千本书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是现在的感觉。

书是读不完的,如果你把它当作享乐的一种,重复阅读好了;书又是读的完的,像我们学校老先生金克木讲过的一样,如果你把念书当成事业,毕竟书的种类就那么多,而且天下文章一大抄。

现在的我阅读更注重质量和体验(譬如长期精读《辞源》《十三经》等等),没有当初的那种赶进度的感觉,也并没有所谓大海面前的茫然和敬畏感这种装逼过度的自我催眠。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我致力于此、并心有会意,时常乐之。


上官知尘


我现在读书,就将近1000本了,实际已经达到了830本。

而且,我还真认识几个读书超过1000本的大神。仔细想一想,这些人都具备3个特征(图片里的不是我):

01

嗜书如命,无书不欢

每天如果不读点书,就会觉得今天少了点东西。就好像跟吃饭一样,你一不读书,就会觉得脑袋很饿。
比如我吧,我每天都要写几千字的文章,写文章就是压榨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如果不读书,不吸收新的知识,是很难连续产出新的思路、思想和观点的。
这和每天吃饭补充能量,运动消耗能量,是一个道理。你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去运动。同样,每天读书也是给自己提供精神能量,让自己可以持续进行烧脑运动。

书,就是这帮人的命。没有书,那是万万不能滴。

02

性格很逗逼,特会吹牛逼

你肯定看过高晓松的脱口秀,他就是一个大量读书的人,肯定超过1000本。特别能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他不能说的,什么都能跟你聊一聊。
因为书读多了,你就什么都懂一点儿,有的深、有的浅,但多少都知道一点。所以,读书超过1000本的人,都特备能“侃大山”,很逗比。

你也可以看到,我经常写的文章,总是带着一些逗逼性质,偶尔有点吹牛的性质,这就是书读多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呀,这可能也是读书给惯的吧。

03

对生活要求很低,有书、有网就行

很多互联网从业人士,自称程序员,或者码农。他们月入数万,却终年就一套衣服,不是耐克阿迪,就是李维斯新百伦。
而对于读书超过1000本的人,其实就是“知识农民工”,或者“知识码农”。他们对生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吃喝完了,差不多就行了。

但是,书,是一定要读的,而且毫不犹豫,舍得花钱。一个月,可以不买衣服,不买各种东西,但书是一定要买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买衣服啥的,是消耗品。但买书,却是一种自我投资。

最后,读1000本书,其实没那么难。只要你想读,马上就可以开始加油吧。

也建议在我的主页查看《超实用的读书方法论》,学会20种高效读书方法,1年300本,不到4年你就读完1000本了。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
欢迎【关注】我,一起拼命努力,实现加速崛起!

在下千城


我一个朋友曾被称为深圳书柜,大学时代就将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书读完了。应该远远超过1000本。据我的观察,他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很突出的:


一、满腹诗书,才思敏捷

和他在一起时,可以感觉到各种诗词古文,及名著经典,只要稍微有些名气的,他都几乎可以就其中大意和核心思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遇到搞朗诵,对对子,玩飞花令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在话下。

二、口才奇佳,滔滔不绝

他的口才极好,演讲能力极强,且言语的品质极高,表现力极强,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诸子百家,民国大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大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感觉。也因为这个,他讲《庄子》,讲《道德经》,讲唐诗,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也赚了不少钱。每年在深圳文博会都还会有专门的文化讲座。


三、文案策划能力极强

他的文案策划能力的确不错,各种企业品牌策划,产品文化策划,纪录片文案,电影剧本 ,广告词,博物馆策展,文化节活动等等,也是信手拈来,非常专业。当然,早些年为了生存他各种文案策划都搞,这三四年就只接钱多逼格又高的,一般的都不鸟。

四、傲气豪迈,目中无人

他这个人也算恃才傲物,尤其是后来读的书越来越多,社会阅历越来越丰富,格调越来越高之后,一般人尤其是小土豪和小文人,他压根不放在眼里,鼻孔朝天,似乎看你一眼就降低自己身份了。笔者曾和他与某教育局领导一块吃饭,一言不合,这哥们直接拍桌子。当然,遇到志同道合的,他也愿意和你彻夜长谈,掏心置腹。


五、趣味高雅,是个玩家

在他所读的书中,很大一类是属于美学类的,尤其是东方美学。再加上也喜欢奇花异草,手串文玩,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茶道瓷器,玉石根雕。家里东西不算多,但眼光很好,品质很精,个个都能拿得出手。


李艺泓


读书超过一千本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智者,一种是庸人。

一、 智者

这种人是学习的聪明人,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自律性很强,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知道,怎么读书。能持续不断地学习下去。

这种人是打心眼里自发地喜欢读书,读书的动机也很单纯,就是开启智慧,明理明事。所以一开始读书就站的高度比一般人要高。他们看的书不求多少,只求高深。俗话说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这种人就是如此,能够很早就把读书的诀窍掌握住,并反复诵读经典,转换成自身的知识。当精读的能力把思想深度拔高之后,这种人就会读书越读越快,此时他们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信息量,因为所有的书在他们看来都是千篇一律,搬运信息者多,有见解深度的少。我们所熟知的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

二、庸者

这种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只是听别人说多读书有好处,于是便秉承着对自己有益的功利心而读书。所以他们读书尽可能的多,尽可能的广,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读的越多知识越多。由此,便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好像什么都能说,什么都会,却什么都说不到根子上。于是,在这种习惯下,这种人最终被书绑架了。总觉得今天不读点书,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好像又拉下了点知识,被别人超越了。在这种惴惴不安的浅层心理趋势下,他们读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思想认识却越来越矛盾,越来越迷茫。最终可能掌握了丰富的信息量,却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人最终成为了书的奴隶。现实中这种人挺多。

三、读1000本书有没有用?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回答读书是越多越好么?博学就意味着博智么?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当然不是。读书看着都是一样的动作,可是结果却迥然不同。有的人看着没读多少,却想的挺深、想的挺多。有的人感觉一年读几百本,却感觉说起话来浮于表面,让人听几句就没多大兴趣。同样的读书过程,为啥有这么大差别?那是因为读书有三个层次,大部分人都是在第一个层次。

读书有哪三个层次呢?第一个层次就是读字,书的大部分字都认识,快速地把这本书的字读了一遍,模模糊糊地了解了这本书说什么。第二个层次叫读义,读的速度适中,能够把每一个字下的基本含义弄懂,较好地弄懂了这本书表达的中心意思。第三种叫读智,节奏放的很慢,完全把自己放到作者的角色,顺着作者的脉络去反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能否明白作者要表达的道理?作者要陈述的道理是普遍性的,还是某一条件下局限性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带着脑子去读书,完全把书本中构建的思维体系给还原掌握了。只有掌握了别人的思想,才能算彻底读懂了这本书。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多掌握信息知识,撑点门面,当然读的书越多越好。如果你是要开拓思维,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观看世界,那读书的多少就没有多大关系了,主要看你读书的深度。禅宗的一个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特别到位:“智慧来源于顿悟”,笔者再补充一句:“信息知识来源于积累”。


旭哥看球


我不知道别人,我只能和你说说我自己,书读的肯定是超过1000本了,如果算上杂志的话,那就更多了。

读到现在呢,有几个体会。

第一:很多的书,读不下去了,拿过来一本,看不下去,没意思。就和吃饭似的,吃的多了,嘴就刁了。读书也一样,读的多了,口味就高了,反而经常去读以前觉得好的书,反复读。

第二:不好骗了,见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人。可以说不觉得有啥新鲜事了。

第三:觉得一切都看的很淡,生命不过如此,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平和的很,也更有同情心了。

第四:掌握了一些规律,比如说真正的秘密你从表面上是读不到的。让你知道的,不重要,通过线索发现背后的秘密,才是读书的学问。

第五:读书成了一种习惯后,永远觉得自己很浅薄,在每一行,比你优秀的人永远有很多,更有一种谦卑的心态。

第六:可以把2句话聊成一本书,也可以把1本书聊成2句话。

第七:明白了智慧和聪明的区别,更懂得我今天所得到的一切,不过是时代的赐予,个人的努力当然必不可缺,但是知道车往哪里开,然后坐上去才是最重要的。就好像是巴菲特说的:如果我生在非洲,我也还是我,但是股神巴菲特,就没有了。这句话其实就是一切的真相。

第八:对一个男人来说,娶一个好老婆比读多少书都重要,读书读明白了,可能有利于事业,但是一个好老婆能让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