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建在杨陵

许多人弄不明白,1997年以前杨陵只不过是咸阳市武功县下属的一个人民公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有名的学校为什么要建在杨陵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武功县武功镇的“教稼台”说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建在杨陵

教稼台位于武功镇武功古城东门外漆水河之滨,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位列关中四大名台(教稼台、造字台、烽火台、凤凰台)之首,中国八大名台之首(武功教稼台 、汉阳古琴台、武陵丛台、青岛琅琊台、徐州戏马台、临漳铜雀台、汉中拜将台)之一。教稼台自先周时代至今,历代多有修葺,现存教稼台是在明代基础上重新建立的。

教稼台为一砖砌箕斗形平台,古朴墩实,别具一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镶嵌着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周尧、赵宏章、钱范宇、刘暲昆等名人诗词题刻,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既可以追溯历史,怀念农业始祖后稷;又可以欣赏名人书法艺术,可谓一举多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建在杨陵

今教稼台门楣上的“教稼聖地”几个大字为屈武先生所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建在杨陵

后稷,名“弃”,其父为三皇五帝中排名第三的姬姓“帝喾”,母亲是有邰氏女姜嫄。早在4000多年前,有邰氏族就生活在今武功县境内,弃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在母亲的影响下,弃自幼热爱农业,好耕种。长大后他以无与伦比的胆量和智慧,潜心钻研农耕技术,培育农作物品种。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种植农作物,开创了农耕文化之先河,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游猎生活。因功勋卓著,被帝“尧”推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国”,封地即今武功镇武功古城。

弃的生动事迹在古籍《山海经》、《诗经》、《史记》中均有详细记载,他发明的农耕文明使他的后代——姬姓民族很快强大起来。由姬姓建立的周王朝统领中华长达800余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建在杨陵

弃,功盖天地,名播华夏,后人尊称他为“后稷”。“后”是君主的意思,“稷”是五谷之长,也就是说,后人奉祀弃为五谷之神。

为了纪念后稷的丰功伟绩,从周代开始,人们就在后稷出生、教民稼穑的武功古镇修建立了“教稼台”,塑造了后稷像,供后世历代人民瞻仰、祭祀。

1992年,教稼台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建在杨陵

1932年12月,民国政府 “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次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在遴选学校校址时,于右任亲自踏勘地形。当他慕名来到陕西武功镇,参观完教稼台后,他当即拍板决定将“西北农业专科学校”校址定在武功县西原周人始祖后稷教稼之地。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在武功张家岗校址举行奠基典礼,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

“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就是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