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敗,真的能全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3年),秦國派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佔領野王邑,成功將韓國一分為二,韓國上黨郡與都城新鄭被隔斷無法聯通。為爭奪上黨,隨後便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敗,真的能全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戰國地圖


一、馮亭的禍水東引

上黨郡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地勢險峻,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國若能佔領上黨,則有三個好處:削弱韓國,為吞併韓國奠定基礎;對魏國形成戰略優勢;威脅趙國都城邯鄲。所以,對於上黨郡,秦國勢在必得!

上黨郡守馮亭不願上黨落入秦國之手,於是謀求獻上黨於趙國,引秦攻趙,趙若不敵必聯合三晉抗秦,則能解除上黨危機。

趙孝成王意欲收上黨,平陽君趙豹反對:“秦國對上黨勢在必得,韓國此時獻上黨於趙,明顯是禍水東引之計,趙國打不過秦國,不能要!”平原君趙勝建議接收,於是趙國受上黨郡。秦國大怒,派左庶長王齕攻上黨,趙屯兵於長平對峙。

後世很多人批評趙孝成王愛佔小便宜,其實從當時的情況分析,不難看出,秦趙一戰不可避免,這一戰越晚對趙國越不利,因為秦國有富庶的巴蜀作為持續不斷的經濟輸出,且疆域越來越廣,人口越來越多。此時,趙國作為合縱國首腦,如果連三晉的兄弟都不救,後續更是無人響應合縱了。所以,

面對馮亭的陽謀,趙國不得不作出接受的選擇。


二、遣使求和

王齕與廉頗於是戰於長平,趙軍數次敗北,損兵折將。趙孝成王恐慌,欲向秦國求和!虞卿建議:“目前言和的主動權在秦國,我們不如派人帶重金請楚國、魏國救援,秦國怕六國繼續合縱,我們再言和就能成功了。”趙王不聽,派使者鄭朱直接前往秦國言和,秦國將趙國求和之事公諸於世,並不與趙國言和。

趙孝成王的求和直接讓諸國更加懼怕秦國,不敢正面與秦國交鋒,更直接導致長平之戰期間,不敢前往救援趙國!也為長平之戰埋下禍根

長平之戰敗,真的能全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廉頗


三、臨陣換將

趙國連戰皆敗,廉頗採取堅壁清野措施,被動防禦。趙孝成王數次責罵廉頗。應侯範睢因此使反間計,散佈謠言:“廉頗不行,馬上就要投降了!我們就怕派趙括來領兵!”

這個時候趙王的騷操作來了,他真的啟用了趙括!此時的趙國可謂是人才濟濟,有奇謀復國的田單、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平原君趙勝、前文說的虞卿、不世出的名將李牧,他怎麼就單單選了趙括呢?

趙王以趙括代廉頗,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人就是廉頗的刎頸之交藺相如,有理有據:“趙括雖然熟讀兵法,論兵無敵,但是他爹說了,他不懂變通!請大王三思!”

這時,趙括的母親也出來勸阻:“趙奢為將時,與士卒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專於國而忘家,趙括卻相反。大王不要以為他們一樣厲害,其實是不一樣的!”

長平之戰敗,真的能全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趙括

發展到這裡,按理趙王要麼不換廉頗,要麼就換其他人了,但是趙王沒有,仍然決心用趙括,為什麼?個人分析有三個原因:

· 此時廉頗等名將的策略均是被動防守等待其他五國救援,不符合趙王的預期;

· 趙括與趙王的關係親近,且趙括瞭解趙王,提出的策略有更多投其所好的成分;

· 藺相如為朋友、趙括母親擔心兒子的私心一目瞭然,是故趙王堅持己見。


四、長平戰敗

趙括領軍後,秦國私下換經驗老道的白起領軍。趙括毫不知情主動出擊秦軍,秦軍詐敗引趙軍至秦軍陣前,用奇兵斷趙軍後路,包圍趙軍,趙括幾戰失利,築壁堅守以待救援!

秦國知道趙軍糧食不足,因此將河內15歲以上男丁全部派往長平,用以隔絕趙軍糧道。趙軍絕食四十六日,趙括領兵衝殺,被射殺於陣中!

白起於是用計坑殺趙降軍45萬人,舉世皆震

現在有很多人熱衷於給趙括翻案,無非兩點:趙國後繼乏力,無法支持持久被動防禦戰,趙括必須要主動出擊才有一絲勝算!趙括將兵期間,未出現譁變,領兵能力很強。

但是,趙國後繼乏力是靠主動出擊能解決的嗎?答案顯然不是!要解決糧草問題,乃是國策,此時更需要的是合縱國的支持!趙國要主動改變列國漠視的態度,不管口舌還是重金賄賂,都要獲得列國的支持,才能繼續打下去。

當然,趙括軍事才能與領軍能力不可否認,但仍需歷練,否則秦國為何反間計指定用趙括呢。


長平之戰敗,真的能全怪趙括?

假如趙國不急於向秦國求和,而是用虞卿之法,還會有後續的長平之戰嗎?

如果不臨陣換將,或者換經驗更豐富的將領,長平之戰會敗的如此慘嗎?

假如在長平之戰期間,趙國積極聯合各國合縱,不管出兵還是輸送糧草,長平之戰還會輸嗎?

如果趙括不投君王所好,不主動出擊,是否可以為趙國爭取更多的時間去合縱列國呢?

如果,列國眼光更長遠,及時救援,趙國是否會敗呢?

所以說,長平之戰敗陣的不能全怪趙括,更多的是趙國決策失當,才導致自食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