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败,真的能全怪“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3年),秦国派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野王邑,成功将韩国一分为二,韩国上党郡与都城新郑被隔断无法联通。为争夺上党,随后便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败,真的能全怪“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战国地图


一、冯亭的祸水东引

上党郡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地势险峻,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国若能占领上党,则有三个好处:削弱韩国,为吞并韩国奠定基础;对魏国形成战略优势;威胁赵国都城邯郸。所以,对于上党郡,秦国势在必得!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上党落入秦国之手,于是谋求献上党于赵国,引秦攻赵,赵若不敌必联合三晋抗秦,则能解除上党危机。

赵孝成王意欲收上党,平阳君赵豹反对:“秦国对上党势在必得,韩国此时献上党于赵,明显是祸水东引之计,赵国打不过秦国,不能要!”平原君赵胜建议接收,于是赵国受上党郡。秦国大怒,派左庶长王龁攻上党,赵屯兵于长平对峙。

后世很多人批评赵孝成王爱占小便宜,其实从当时的情况分析,不难看出,秦赵一战不可避免,这一战越晚对赵国越不利,因为秦国有富庶的巴蜀作为持续不断的经济输出,且疆域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此时,赵国作为合纵国首脑,如果连三晋的兄弟都不救,后续更是无人响应合纵了。所以,

面对冯亭的阳谋,赵国不得不作出接受的选择。


二、遣使求和

王龁与廉颇于是战于长平,赵军数次败北,损兵折将。赵孝成王恐慌,欲向秦国求和!虞卿建议:“目前言和的主动权在秦国,我们不如派人带重金请楚国、魏国救援,秦国怕六国继续合纵,我们再言和就能成功了。”赵王不听,派使者郑朱直接前往秦国言和,秦国将赵国求和之事公诸于世,并不与赵国言和。

赵孝成王的求和直接让诸国更加惧怕秦国,不敢正面与秦国交锋,更直接导致长平之战期间,不敢前往救援赵国!也为长平之战埋下祸根

长平之战败,真的能全怪“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廉颇


三、临阵换将

赵国连战皆败,廉颇采取坚壁清野措施,被动防御。赵孝成王数次责骂廉颇。应侯范睢因此使反间计,散布谣言:“廉颇不行,马上就要投降了!我们就怕派赵括来领兵!”

这个时候赵王的骚操作来了,他真的启用了赵括!此时的赵国可谓是人才济济,有奇谋复国的田单、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平原君赵胜、前文说的虞卿、不世出的名将李牧,他怎么就单单选了赵括呢?

赵王以赵括代廉颇,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人就是廉颇的刎颈之交蔺相如,有理有据:“赵括虽然熟读兵法,论兵无敌,但是他爹说了,他不懂变通!请大王三思!”

这时,赵括的母亲也出来劝阻:“赵奢为将时,与士卒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专于国而忘家,赵括却相反。大王不要以为他们一样厉害,其实是不一样的!”

长平之战败,真的能全怪“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赵括

发展到这里,按理赵王要么不换廉颇,要么就换其他人了,但是赵王没有,仍然决心用赵括,为什么?个人分析有三个原因:

· 此时廉颇等名将的策略均是被动防守等待其他五国救援,不符合赵王的预期;

· 赵括与赵王的关系亲近,且赵括了解赵王,提出的策略有更多投其所好的成分;

· 蔺相如为朋友、赵括母亲担心儿子的私心一目了然,是故赵王坚持己见。


四、长平战败

赵括领军后,秦国私下换经验老道的白起领军。赵括毫不知情主动出击秦军,秦军诈败引赵军至秦军阵前,用奇兵断赵军后路,包围赵军,赵括几战失利,筑壁坚守以待救援!

秦国知道赵军粮食不足,因此将河内15岁以上男丁全部派往长平,用以隔绝赵军粮道。赵军绝食四十六日,赵括领兵冲杀,被射杀于阵中!

白起于是用计坑杀赵降军45万人,举世皆震

现在有很多人热衷于给赵括翻案,无非两点:赵国后继乏力,无法支持持久被动防御战,赵括必须要主动出击才有一丝胜算!赵括将兵期间,未出现哗变,领兵能力很强。

但是,赵国后继乏力是靠主动出击能解决的吗?答案显然不是!要解决粮草问题,乃是国策,此时更需要的是合纵国的支持!赵国要主动改变列国漠视的态度,不管口舌还是重金贿赂,都要获得列国的支持,才能继续打下去。

当然,赵括军事才能与领军能力不可否认,但仍需历练,否则秦国为何反间计指定用赵括呢。


长平之战败,真的能全怪赵括?

假如赵国不急于向秦国求和,而是用虞卿之法,还会有后续的长平之战吗?

如果不临阵换将,或者换经验更丰富的将领,长平之战会败的如此惨吗?

假如在长平之战期间,赵国积极联合各国合纵,不管出兵还是输送粮草,长平之战还会输吗?

如果赵括不投君王所好,不主动出击,是否可以为赵国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合纵列国呢?

如果,列国眼光更长远,及时救援,赵国是否会败呢?

所以说,长平之战败阵的不能全怪赵括,更多的是赵国决策失当,才导致自食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