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的习俗?过“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云朵在乡村


俗话说“十里不同分,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哪怕是在丧葬这方面,虽然大致相同,但是其中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小细节。就拿“烧七”来说,在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讲究。


在我们本地来说,“烧七”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从逝者离世的当天开始算起,每隔七天为“一七”作为一个祭日,要做到七七四十九天,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其中“头七”、“三七”、“五七”、“末七”四个祭日是比较重要的。

除了“烧七”之外,还有周年,我们这边讲究“头年”、“三年”和“十年”,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三年”,“十年”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缅怀一些逝者,表达一下子孙孝意。

之所以“烧七”和“三周年”在丧葬文化中比较重要,是老辈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虽说人死如灯灭,但魂魄依然存在,需要时间才能慢慢消散。其中七魄每隔七天去一魄,“七期”过完则魄尽,而三魂则需要每隔一年才能消散一个,所以三周年的时候则魂尽。

至于“百天”在我们这边更多指的是孩子新生的一种风俗,指孩子出生一百天之后,主家会请亲朋好友来吃饭,给孩子祝福,希望新生孩子能平平安安。


骏景农业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吧?仅以所知为例,谬处请指教。

老人去世后,家人所做第一件事应该是告知亲友前来吊孝。只要条件许可,在外的亲友接到音信都会及时赶回,参加老人的丧礼。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葬礼是在第三天举办,有时为了等待远方的至亲,也有五天、七天才办的。

至于说丧礼上的各种忌讳风俗,就按各地的风俗来办。比如,我们这地方,如果需要请家族以外的人来帮忙,孝子要上门磕头去请;舅舅家假如离得不是太远,孝子也要亲自上门磕头报丧,特别是母亲去世。不然的话,碰上不讲究的舅舅妗子老表,是要找茬的,要不在出殡当天有意来晚,要不挑剔这不好那不好,总之不让你好好办事,得经过好多人说合,等他架子拿足了、时间也不早了,才会同意继续办事。

当然,有意找茬闹事的毕竟不多,毕竟还要办事,亲戚以后还是要继续走着的。也有意外,说件奇葩的事情。老家东边庄上有一女性老人去世,孝子也亲自到舅舅家磕头报丧。到了办事那天,孝子的舅舅一家人是百般挑剔,不是说孝子平时对母亲不孝,就是给死者穿的衣服太少。无论大家怎样劝,就是不听。眼看天要过午,再不出殡,用农村人迷信的话说是要不利于后代的。孝子恼了,拎着哭丧棒对着他舅舅搂头就打,大家一看赶紧闪开,没有一个人上去劝劝。那个当舅舅的一看情况不好,一溜烟跑了,连酒席也没坐上。接下来,顺顺当当地把丧事办好了。听说,都过去几年了,两家人还没有来往,这门亲戚怕是今后不走了。


还有,一般情况下,烧五七的多些。五七和办正事当天是一样的招待,不同的是,来烧五七的亲友只许带些食品、饮料、纸炮来。

原先都是出殡后隔七天烧五七,现在也改革了。因为大家都在外地发展,很少有人能在家里呆上这么多天。所以呢,改在出殡后的第二天办,也省了大家的很多事。


至于说,三七、百天,那是孝子自家的事了,有时连同宗同族的堂兄弟堂姊妹们也不通知了。


一株吊兰


农村老人去世首先通知亲朋好友,和去世老人有一定关系的同时也是老人孩子的长辈,老人的儿子亲自登门叩拜报丧。第一天基本上就是送信儿,第二天下午所接到信儿的亲朋好友们到去世老人家烧纸,这叫送盘费死人在阴间花费,第三天基本就发丧入土为安了,也有停五天,七天的不等,要看各地方的风俗及家庭条件而定,下来就是三天圆坟,整理坟头烧纸,以死者去世那天算起三七烧纸,五七亲戚们要到摆酒席,一般情况下五七百日亲戚们只做一个,五七去了百日就不去了,五七没到的百日要去的,死者家里头七,三七,五七,百日都是必须做的,大体上就是这样的。


山林老叟1


农村老人去世,按照我们当地风俗,三七,五七,一百天是必须祭奠的,而且重要亲戚要参加。各地风俗大同小异。我想说的是,死者入土前,骨灰盒前的烧香。

一,无论是死者和活着的人,都希望后代兴旺发达,而骨灰盒前的烧香,正是这种意涵。当地强调一个细节,就是烧香不间断。其意涵就是:”香火不断,繁衍生息。“

二,民俗有一种迷信的成分,不可照搬。


我爱幸福树


我们这儿一般情况下放五天,过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

老人去世后要通知亲属,叫报丧,亲属知道后要到家里来祭奠,等到第三天是入殓,所有亲属要来是把老人放在棺材里,再等到第五天出藏那天再把棺材封住。出藏时村里人帮忙把棺材抬放在灵车上,由孝子孝孙们在前面拉,女孝们在后面推直到墓地,再由村里人把棺材从灵车上抬下放入墓中后,孝子点燃亲属送来的纸钱与花圈,村里人帮忙添墓。纸钱与花圈燃完后墓也基本添好了。这就出藏完了。然后回到家给老人遗相磕头。

三七,五七,一百日是要过的,并且比二七,四七,六七在形式上比较重要。那天亲属们来的拿纸钱,祭品和主家家里人吃完饭到墓地去烧纸,还要过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头周年,三周年要比二周年要重要,三周年过完后再去墓地就不用穿孝衣了。也就是孝期完了。





德行天下崔


我们这老人去世后要停放三天(以子夜0点为准,0点之前去世就算一天,也就是再停两天就行;那么0点以后去世就停整三天。各地的习俗不同停灵的天数也有所不同)

接到通知的亲朋好友前来祭拜,女的行躹躬礼,男的磕头(这里指的是晚辈和平辈,死者为大)。请鼓乐班,放哀乐。晚上日落后烧‘’千张纸‘’。第三天早上通知灵车接死者去火化,大部分亲朋好友跟着去殡仪馆送逝者最后一程,火化回来后吊唁的人们再祭祀一番就可以下葬了,这叫入土为安。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每次祭祀除了烧纸钱以外还要把死者生前穿戴过的衣服鞋袜和被褥烧掉一些,直到烧完为止,也可以留下两件衣物,当做念想……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陶渊明 挽歌辞


俱往矣拥抱阳光


农村老人去世,要告知亲友。

三天入殓,设香案,置灵牌,布置灵堂,亲友瞻仰遗容,持纸钱,磕头。出棺,丢纸钱,儿女披麻戴孝,其他人按亲疏关系分别搭长、短白条孝布。三日后,后辈上坟添土。过七七。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

人生最后一程,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相送,那种悲痛和怀念的场面,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看得太多,早已将悲伤放在心底,那种痛没多少人能真正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