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无畏 逆流而上 成都新闻工作者抗疫一线素描

无惧无畏 逆流而上 成都新闻工作者抗疫一线素描

成都日报记者王静宇(中)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采访疫情防控情况 本报记者 马丁 摄

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新闻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采访战斗在那里的医护工作者和同命运抗争的新冠肺炎患者,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增添了人们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1月30日,成都日报记者王静宇走进市一医院,采访该院发热门诊首诊时的情形,还原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采访中,首诊医生郑强说:“一旦需要,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始终坚守。”而王静宇也默默地把这句话作为了自己的工作准则。

王静宇是长期负责医疗口线的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就放弃休假时间,全程、全天候奋战在战“疫”采访报道一线。成都的医院发热门诊、疫情隔离区、疾控中心、新闻发布会现场、疫情防控各职能部门值班值守或检查点……到处都能看见这位“90后”姑娘单薄却又坚毅的身影。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0后”女记者王静宇没有停歇,依然在“战斗”。像她这样的记者还有许多,正活跃在宣传报道疫情防控第一线。

走进抗疫最前线

记录“冰与火”

“1月24日,除夕之夜。如果是以往年份,我应该愉快地跟亲朋好友看烟花、吃年夜饭,等待鼠年的第一天,然而今年注定不一样。”每日经济新闻驻武汉记者张明双,原本可以选择回家过年。但在武汉“封城”之前,他权衡再三,在1月21日退掉返乡车票,最终选择了滞留武汉,“这也是我第一次单独在异地城市过年。”

新冠肺炎疑似始发地华南海鲜市场、新冠肺炎收治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疫情防控的“热点区域”武汉火车站……早在去年12月末,包括张明双在内,多名每经驻武汉记者就已第一时间,冒着感染风险深入现场,发回大量及时的一线报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记者王效作为最早进入武汉的记者之一,他曾“全副武装”走进中南医院隔离病房拍摄;曾骑一个小时共享单车发回了“封城”之后的第一组独家报道;也曾见证火神山医院从开工到交付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发回这些影响力巨大的报道同时,王效其实正经历着出行不便、十来天没有吃到蔬菜、可能被感染的不可控性等艰难处境。

行驶1200公里、历经21小时的长途跋涉,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朱沛洁、刘锐随同都江堰市蓝天救援队前往武汉运送物资,随行做好相关报道。刘锐回忆,随车采访的条件并不好,进入湖北境内,全部人员换上了防护服,因为穿上防护服后解手极为不便,只有在饥渴难耐时才会喝一点水润嗓。

在成都,还有很多像“张明双”“王效”“朱沛洁”“刘锐”这样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前赴后继奔赴武汉,及时发布权威“声音”,对所有人提高警惕、积极配合防控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走进隔离病房,对常人来说,是最可怕的,唯恐避让不及。可为了让市民安心,真实呈现成都疫情防控的一线“战场”,成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王熙维,摄影记者吕甲、刘阳、胡大田,深入成都市疾控中心、公卫中心和市一医院,拍摄了30多名战“疫”一线的医生、护士、科研人员,创作了聚焦成都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融媒体报道。一经推出,这组名为《痕美》的照片和视频就在朋友圈刷屏。

本来准备回湖北老家过春节的成都电台新闻频率记者别琹婧,因为疫情来袭,取消了行程,正月初二返回岗位工作。她说,“既然不能回老家,加入抗击疫情一线报道,也算是为抗击疫情出了一分力,也是为自己的家乡、为成都加油。”

至此,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各个医疗机构都留下了别琹婧采访的身影。疫情期间,她采写了医疗队出征、四川爱心血液支援湖北、前线医疗队员的工作生活等四川支援湖北的报道。这既是她出于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也是作为一名川籍“湖北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四川,为湖北加油。

面对新冠肺炎威胁,我市新闻工作者无惧无畏,逆流而上……

走进防疫“最末端”

传递正能量

挨户敲门敲到手肿的社区志愿者、牺牲阖家团圆时间的一线工人、千里驰援武汉的爱心企业、乐观互助的广大市民……面临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成都离不开各行业各系统的坚守与付出。一大批新闻工作者紧随其后,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营造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热烈氛围。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连日来,我市32万名社区工作人员在持续走访入户进行摸排的同时,坚持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做好后勤保障。成都日报记者曹凘源扎根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采写了《蹲守在0.35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一位社区书记的216小时战“疫”日记》;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把笔触聚焦于与疫情赛跑的成都是如何全方位抓防控,采写了《除夕到初九 成都战“疫”日记》。

“深入战‘疫’前沿,以新闻工作者的热情诠释‘成都温暖’。”成都日报记者李艳玲如是说,也如是做。这位“90后”的女记者跟随税务部门上门为企业送政策,一边积极倡导纳税人进行“非接触式”办税、非必要不进厅,一边却主动战斗在一线,从爱心捐赠企业、积极服务企业的政府部门两个视角出发,讲述有温度有力度的故事。

李艳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采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邓大鸣等,从外贸、消费、法律多视角出发,剖析疫情之下经济的“危”与“机”,推出了《专家访谈:从细节做起 筑牢防疫墙》《@外贸企业 这份能减少企业损失的〈证明〉请抓紧办理!》等深度报道。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考验了深入第一线、与病毒直接面对的记者,同样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团队的考验。成都日报锦观编辑部迅速组建疫情速报专班,建立“战时”工作机制,从早上6点到次日凌晨,30余名编辑轮流倒班。稿件类型涵盖权威发布、信息速报、深度观察、科普海报、一线视频、锦观辟谣台等各种形式,覆盖微信、微博、客户端、头条号等多种传播平台。众多原创作品,有特色、有亮点、易传播,获得一致好评。

让权威声音掷地有声

响彻蓉城大地

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科学研判形势,沉着冷静应对,尊重科学、理性判断、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应急谋远结合,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市场供给稳定有序、城市运行健康有序和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让市民获得“身体防护力”的是白衣天使,获得“精神防护力”的则是一线新闻工作者。

成都传媒集团统筹组织所属各媒体,抽调以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为骨干的近500名采编人员,组成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团队,11名记者奔赴湖北和武汉一线采访报道,在抗击疫情中书写主流媒体责任担当。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纷纷开设“全力以赴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 党旗高高飘扬”专题专栏,让市民能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新闻信息。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过年回了老家,却没有一天在休息,每天对着电脑工作,保持着平均四五条的发稿量。王垚说,疫情集中暴发的时候市民普遍感觉慌乱,成都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反应迅速,及时更新政策,记者必须保障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发布,稳定民心。

在城市逐渐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时,这名瘦弱但却干练的女记者,戴上了口罩,走访了10余个工地和多家科技企业,探访企业防疫和科技战“疫”的力量,记录下城市从按下“暂停键”到“快进键”的全过程。

为了让报纸的版面生动、详实、准确,让权威声音掷地有声,让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举措部署精准传达,让一线故事深入人心。成都日报首席编辑郭夏从正月初三便放弃了休假、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机会,回到了岗位上开始连续加班。他始终与抗疫一线同频共振,做一个“幕后的逆行者”。

最新疫情资讯、成都最新举措、民众关切热点、科普知识传递……作为网络媒体,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的记者们用一条条报道、一个个专题和新媒体产品尽力去记录这场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出了《成都战“疫”的999个瞬间》《战“疫”——电子防毒口罩》《成都战“疫”群英谱》《面对疫情,我们上班时该注意什么?》《@成都人 这时别放松》《@少侠 奥利给》等一大批融媒体产品。

宣传一线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干部的感人事迹,第一时间将权威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冲锋在前,透过笔和镜头记录着了解到的最新动态,通过文字和画面传递出抗疫一线的故事,用一篇篇新闻报道、一条条融媒体产品展现了新时代新闻人的风采。本报记者 王雪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