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老作家與美少年的故事

《死於威尼斯》(一九一二年)是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最負盛名的中篇小說,曾被改編為電影。

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老作家與美少年的故事

《死於威尼斯》中譯本

小說的情節是十分簡單的,講述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德國作家(阿申巴赫),到威尼斯散心旅行時,與一個十四五歲的波蘭美少年邂逅,愛戀這個男孩的美貌而不能自拔,所以不顧疫情而留在此地,結果不幸染病而去世。

以作家作為小說的主人公或是重要人物,這在二十世紀文學中還是較為常見的,不管是所謂的純文學抑或通俗文學。通常來說,這也有利於作者本人假其喉舌發表自己的藝術見解。因此,托馬斯·曼在這裡也通過阿申巴赫表達了不少文藝思想,並杜撰了他的作品(這也是一種塑造作家這個角色形象的常用寫作手法)。

阿申巴赫所迷戀的塔齊奧(實際上兩人並無交往,只是阿申巴赫一廂情願的熱戀,連名字也是推斷出來的),則多少會讓人想到唯美主義,特別是王爾德的道連·葛雷。

不難發現,阿申巴赫對塔齊奧的愛慕中也有著對青春的眷戀和思考,這其實也是《道連·葛雷的畫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而為了突出塔齊奧的青春之美,在去往威尼斯的輪船上,作者安排阿申巴赫遇上了一個醜態百出的老人。

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老作家與美少年的故事

電影中的塔齊奧

另一個較為突出的技巧,則是寫到了阿申巴赫的夢境。夢與文學的關係自是頗為密切的,有的夢直接就是小說的全部內容,有的夢在小說中起到預示情節發展的作用。而二十世紀的作家,則又賦予了夢具有象徵的意義,特別是那些深受弗洛伊德影響的,托馬斯·曼也是其中之一。

當然,也有雖熱衷寫夢卻又憎惡弗洛伊德的,最著名的自然是納博科夫了,而他對托馬斯·曼也是嗤之以鼻,加以貶斥的。不過,有趣的是,他的《洛麗塔》和這篇小說卻有那麼一點點的相似之處:兩個老男人(亨伯特相對要年輕很多)被兩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一男一女)所迷倒。阿申巴赫對塔齊奧名字的猜測,也能讓我們想到亨伯特對洛麗塔名字的著迷。事實上,納博科夫也喜歡寫同性戀,他的好幾部小說都有這類角色,但他也在訪談中說過,他所厭惡的現代作品包括“同性戀者的傷心史”(參見《獨抒己見》)。

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老作家與美少年的故事

《死於威尼斯》電影海報

托馬斯·曼的另一部中篇小說《特里斯坦》(一九〇二),同樣是以作家作為書中的主要人物,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則是一個療養院——這也是他後來的長篇鉅著《魔山》所設定的各色人物聚集的地方——探討的則是(不妨理解為)藝術與世俗(金錢)的矛盾對立。

小說裡面有關於音樂的描述(書名即與瓦格納的歌劇有關),而托馬斯·曼無疑是熟諳這門藝術的——他的另一部長篇鉅著《浮士德博士》正是以作曲家為主角,並夾雜有大量相關的音樂理論。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