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老作家与美少年的故事

《死于威尼斯》(一九一二年)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老作家与美少年的故事

《死于威尼斯》中译本

小说的情节是十分简单的,讲述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德国作家(阿申巴赫),到威尼斯散心旅行时,与一个十四五岁的波兰美少年邂逅,爱恋这个男孩的美貌而不能自拔,所以不顾疫情而留在此地,结果不幸染病而去世。

以作家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或是重要人物,这在二十世纪文学中还是较为常见的,不管是所谓的纯文学抑或通俗文学。通常来说,这也有利于作者本人假其喉舌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因此,托马斯·曼在这里也通过阿申巴赫表达了不少文艺思想,并杜撰了他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塑造作家这个角色形象的常用写作手法)。

阿申巴赫所迷恋的塔齐奥(实际上两人并无交往,只是阿申巴赫一厢情愿的热恋,连名字也是推断出来的),则多少会让人想到唯美主义,特别是王尔德的道连·葛雷。

不难发现,阿申巴赫对塔齐奥的爱慕中也有着对青春的眷恋和思考,这其实也是《道连·葛雷的画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为了突出塔齐奥的青春之美,在去往威尼斯的轮船上,作者安排阿申巴赫遇上了一个丑态百出的老人。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老作家与美少年的故事

电影中的塔齐奥

另一个较为突出的技巧,则是写到了阿申巴赫的梦境。梦与文学的关系自是颇为密切的,有的梦直接就是小说的全部内容,有的梦在小说中起到预示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二十世纪的作家,则又赋予了梦具有象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托马斯·曼也是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虽热衷写梦却又憎恶弗洛伊德的,最著名的自然是纳博科夫了,而他对托马斯·曼也是嗤之以鼻,加以贬斥的。不过,有趣的是,他的《洛丽塔》和这篇小说却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之处:两个老男人(亨伯特相对要年轻很多)被两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男一女)所迷倒。阿申巴赫对塔齐奥名字的猜测,也能让我们想到亨伯特对洛丽塔名字的着迷。事实上,纳博科夫也喜欢写同性恋,他的好几部小说都有这类角色,但他也在访谈中说过,他所厌恶的现代作品包括“同性恋者的伤心史”(参见《独抒己见》)。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老作家与美少年的故事

《死于威尼斯》电影海报

托马斯·曼的另一部中篇小说《特里斯坦》(一九〇二),同样是以作家作为书中的主要人物,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则是一个疗养院——这也是他后来的长篇巨著《魔山》所设定的各色人物聚集的地方——探讨的则是(不妨理解为)艺术与世俗(金钱)的矛盾对立。

小说里面有关于音乐的描述(书名即与瓦格纳的歌剧有关),而托马斯·曼无疑是熟谙这门艺术的——他的另一部长篇巨著《浮士德博士》正是以作曲家为主角,并夹杂有大量相关的音乐理论。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