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京官生涯,十年升官七次,明明炽手可热却为何屡遭权贵唾骂?

MRLOKI


曾国藩28岁中进士,29岁到北京成为了翰林院检讨,到了38岁就成了礼部侍郎这样的二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称得上是官运亨通了,毕竟这个升官速度在道光一朝无人能及。可他为什么还会遭到权贵唾骂呢。

首先我们要来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曾国藩升迁速度如此之快?

众所周知,曾国藩并不以聪明睿智见长,相反,他还有点笨拙,另外在京城中,他的家世也并不显著。可以说曾国藩的官运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 曾国藩有着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是这样对自己要求的: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也被后人称作《日课十二条》,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国藩刚到北京只是一名翰林院检讨,这是一个非常闲散的职位,而在翰林院会有不定期的大考,以检验翰林们的才学水平。许多翰林忙于交友、游玩,关于文章写作却渐渐不怎么上心了。于是一到突然来临的大考往往吓得屁滚尿流,有的翰林甚至于借病缺考。而曾国藩经常凭借着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却能在考试中发挥优异,得以脱颖而出。比如曾国藩来京第二年在大考中名列二等第一,升为翰林院侍讲,来京第五年的大考中,又名列二等第四名,受皇帝批准成为了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

  • 曾国藩善于交友,在士林中的名声非常好。这在他的家书中曾这样写道:

“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佽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正是这样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使得他结交了一大批朋友,在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到,他没有一天不在社交的。正是这样的行为,使他成为了在京湖南籍官员的领袖,为日后的飞黄腾达提供了大大的帮助。

  • 曾国藩凭借着优异表现和良好的名声得到了道光皇帝和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赏识。道光皇帝虽然算不上什么英主,但却重视人才的选拔,曾国藩的勤奋和实在给道光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曾国藩良好的理学修养也正合道光的胃口。穆彰阿虽然为官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却十分爱才。正是在道光帝的赏识和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得以平步青云。当然,这也是在曾国藩自身的良好表现得来的。

既然这么优秀,为什么又会遭到权贵的唾骂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句话很好的总结了原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曾国藩得罪了几个人,使他受到了众人的排挤。

第一个得罪的便是新皇帝咸丰。1850年道光去世,咸丰登基,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也不例外。咸丰登基后宣布广开言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曾国藩坐不住了,激动的写了一篇《应诏陈言疏》,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三千余字,为皇帝分析了当时官员的通病,并且提出了解决之道。这篇文章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不仅写了长长的朱批,还命令各衙门详细审阅,殊不知这为后来的曾国藩留下了隐患。得到了鼓励曾国藩不久之后又写一篇言辞激烈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折,内容可以说惊世骇俗,大说皇帝的不是,里面不仅说了皇帝的用人于行政方面的失误,还直指皇帝的品德问题。这篇奏折呈上去之后,皇帝勃然大怒,虽然经过大臣们的劝说,没有处罚曾国藩,但是对曾国藩文中所指进行了反驳。经此,新皇帝开始不怎么喜欢曾国藩,在咸丰在位时,处处给曾国藩小鞋穿。

第二个得罪的是琦善。琦善在鸦片战争中指挥失当被贬职,后来又成为陕甘总督,在任上因为“妄加诛戮”又被革职并且交由刑部审讯。由于琦善人缘很好,许多人替他求情。这时曾国藩站了出来,反驳了这些人的说法。最终在曾国藩的坚持下,琦善被革职,去了宁古塔赎罪。

第三个得罪的是赛尚阿。赛尚阿位高权重,在太平军刚起义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镇压太平天国,但因为他的指挥失误,屡战屡败,致使太平天国做大,最终被革职。由于清末腐败已深,导致官官相护,许多人替他求情。可曾国藩认为军事事关国家存亡,必须从重处罚,最后赛尚阿还是被革职。

最后得罪的便是同僚。他在《应诏陈言疏》将整个官僚团队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评,其中说道:

“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日退缩,日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日敷衍,日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担责任咎。琐屑者,锱铢必较,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

里面“满朝皆醉曾独醒,满朝皆浊曾独清”的口气,令他的同僚们相当不满。又在琦善,赛尚阿事件中打破了官场潜规则,被众官僚所恨。此时的已经曾国藩遭到了大家的疏远,甚至出现了“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这样曾国藩引以为耻的事件。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嘲讽与排挤只不过激发了曾国藩的斗志,磨砺了他的意志。后来曾国藩在太平天国内战中大放光芒,扶大厦于将倾,那些唾骂者却被证明不过是些庸庸碌碌之辈。


无邪说


曾国藩杀人如麻,号称“曾剃头”。政治小白,总是拿这个说事,试问,换了谁能有更好的做法?曾国藩深知清政府不得民心,太平军虽说内乱,但有很大一部分坚定反清的义士的。比如石达开,不仅军事才能过人,更是反清的决心不变。曾国藩也起了劝降的心思,因为他和石达开在军事上没赢过,若不是是诸王内讧,曾国藩基本上没有赢的可能性。另外,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次基本上成功的农民起义了。所过之处可以说是全民响应,当然反过来说当时的清政府也是民心尽失了。屠一城而镇天下,总比后来的蒋介石四处杀人放火,搞得整个政局乌烟瘴气强的多。历史证明,政治不是请客吃饭,每一场革命都是人命填起来的!!!这就为什么国家不武统台湾的原因,当时大陆局势蒋介石已经是民心军心尽失,所以统一的路上,基本上势如破竹。但台湾多数老百姓并不理解政治,更不会反蒋,一旦战争首先受苦的是老百姓。和平统一,是基于对台湾同胞的爱护才做出的选择,要真依政治一统,还不是屠城掠地???政治小白,除嘴上不饶人,屁都不懂。


天空昊主


不遭人嫉是庸才!天妒英才啊,老天都有看法何仿人乎?


用户63070397150


因为他不是旗人。


汇国智库


狼人杀狼,丛林法则,能者多劳,能者多磨。


空谷幽兰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屠杀无辜平民,在江南许多地方屠城,人口减少上亿,最著名的就是南京大屠杀,残忍程度不亚于日本的南京大屠杀,没有受到报应,真是没有一点天理,现在还有人为曾国藩洗白辩护,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