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大校场,这个地名南京人可不陌生,近百年来,它主要以大校场机场和中国空军基地而闻名于世。

不过在进入机声隆隆、枪炮轰鸣的民国大校场之前,旧时文献中己经留下了关于它前世的种种——明清时期那锋镝鸣晌、人马喧腾的大教场。


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被光荣与梦想包围的南京大校场

校场

南京大校场原名大教场,是明朝京军大教场的故地。所谓教场,简言之,就是旧时练兵、训马、检阅、比武的专门场地。

史书上“教场”之名首见于《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乾化元年(911年)十月“丙子,帝御城东教场阅兵,诸军都指挥、北面招讨使、太尉杨师厚总领铁马步甲十万,广亘十数里陈焉。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遝,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帝甚悦焉。”寥寥数语间,梁太袓朱温在教场检阅军队的宏大场面如在眼前。

历史上教场这一军事设施的出现,远早于五代,只是此前罕有文献记载。今山东茌平县尚有“教场铺”遗址,相传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练兵的地方。到了唐朝,诗人杨巨源《赠邻家老将》一诗中已有“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的生动描写。宋朝以后的相关记载较多。据《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下令“置诸州军教场,选兵专习弓弩,立格按试。”

到了明代,教场的设置更加广泛,可以说,大凡有驻军的地方都设有教场。

朱元璋定鼎天下、定都南京后,依山傍水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墙,用以护卫京城,在城东建设皇城、官城,并在城内外设立大、小两教场,供驻军训练。也因此,这周边留有众多明代遗迹。东面有跨响水河的过兵桥、跨秦淮河的七桥瓮;南接明代南京外郭十八门之高桥门、上方门;西连替子山古文化遗址、明清丝织染料种植基地红花村;北通中和桥、明朝天坛遗址。
位置

大、小教场的设置,与明朝的兵制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度,每5600人为一卫,其下设有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12人)。为保障中枢,朱元璋将最精锐的军队安置于京城一带,分为48卫,合计20余万人,由五军都督府直辖。大、小教场就是48卫首都卫戍部队日常操练的地方。

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明史·兵志》关于设置大小教场的记载

明成袓北迁后,应天成为留都,仍保留与北京配套的都城建制,包括驻军。但驻军数量自然有所削减,到万历年间,“大小二场,新旧宦军二万三千有余”,已不足初期的十分之一。明神宗曾采纳参赞尚书王璘建建议,南京驻军“如北京各边,三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枝,每枝分中、左、右哨,得兵七枝。余置旗鼓下,备各营缺”。


明廷先后在南京设置的军事基地,除步兵为主的大、小教场外,还有火器军的神机营和水军的新江口、浦子口等。“凡大小教场操练军士,新江口操习战船,神机营演放火器,倶各府公侯伯都督及都指挥等官专管。”嘉靖九年(1530年),兵部“议准印烙南京各营马匹,大教场用‘大’字,小教场用‘小’字,新江口用‘新’字,神机营用‘中’字,浦子口用‘正’字为记,以便查考。

以上各处,大多位于城外,地处城内者只有小教场。据《冲南淮北区域志》载,“小教场,俗呼‘小营’,古乐游苑也。”在明宫城西北太平门内,覆舟山(小九华山)以南,是城防部队西十八卫的曰常操练之地。


康熙“开光”

从清人所绘《明都城图》上看,大教场位于城东南通济门、正阳门(即光华门)外,秦淮河以南、以西,土山、方山以北,中和桥东南,上方门西北(实际范围要小一些),其地较小教场为宽阔。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李遂奏请定议南京增设都督坐营官,许其奏带家兵,大教场坐营都督八十人,神机营、小教场六十人。”由此可见,明朝大教场之地位,当在小教场、神机营之上。

入清后,南京降为江宁府,为江南省城和两江总督驻地,明故宫一带成为旗军驻防城(又叫“满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小教场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为绿营训练之所及三年大比试武生于此。淸时车驾南巡,皆阅镇将射于教场中,有演武台。”当时,武科举的小教场与文科举的江南贡院,并为江南科举的两大考场,建有厅堂(为考官阅武评判之所)、武庙及演武厅(为将军、都统演武之地),故小教场又被叫作“演武厅”“演武场”。与小教场相比,此时的大教场则黯然失色,几乎完全被废弃,由旗人圈占为旗地。

关于清朝的大教场,许多资料都提到康熙帝的南巡。康熙一生六次南巡,曾数次亲临“江宁教场”。据《清实录》载:“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甲子,上幸江宁教场,命各将军、副都统、总兵等官及内大臣、侍卫等射。上亲射,右发五矢五中,左发五矢四中。士民观者以数万计,皆踊跃蹈舞,欢呼动地。”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又在江宁教场大宴文武群臣,观看比武。这次阅兵的壮观场面在著名的《康熙南巡图》中有生动的展现。关于此次阅兵的地点,是大教场还是小教场,至今没有定论。

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康熙南巡图


兵家必争

清朝的大教场,作为驻军训练场所的功能虽然大不如前,但因战略地位依然重要,每逢战事发生,常为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就曾数度鏖战于此。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美洲总支部募捐资金购买了6架柯蒂斯飞机,分两批运抵南京,支援临时政府。这是民国第一批空中军事力量。

1929年,随着空军的再度扩建,中央航空署征收大校场土地700余亩,作为空军训练场所,并设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靶场。1934年,国民政府将大校场正式辟为军用飞机场,明故宫机场成为民用机场。为了组建新式空军,国民政府陆续购入美军机500多架,驻停于大校场的军机约有60架,大校场机场成了中国空军的摇篮。

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上世纪30年代的大校场机场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战机几次空袭南京,大校场机场首当其冲。1937年6月19曰,日本海军航空队两次空袭南京,第一次就出动了45架飞机,空袭了大校场机场及兵工厂。“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国空军和援华苏联志愿航空队一起,奋勇应战,重创日机。

日军占据南京后,大校场机场被修复使用。1945年9月,首批进入南京受降接收的国民党新六军,就是乘飞机在大校场机场降落的。

1947年,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南京,飞机竟在降落时因场地问题差点出了事故,这让蒋介石极为尴尬。此后,国民政府用了半年时间,对机场进行大规模重修,建了新的候机楼。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大校场机场登上“美龄”号专机,黯然神伤地飞离南京。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

  军用与扩建

  1949年4月23日,大校场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空军部接管,之后划归南京军区空军。随后,对机场进行改造,跑道两侧加宽7.5米道肩,新建长2165米、宽18米、厚0.2米的钢筋混凝土滑行道。

  1954年,南京军区空军继续扩建该机场,将跑道加宽至60米,跑道两端修建安全道、滑行道、联络道等;建立远近归航台,增设夜航灯光以及短波通信电台、锅炉房、变电所等设施。

  扩建后的大校场机场是当时国内最好的机场之一。

  由军用改为军民合用

  1956年7月,民航南京航站与空军某部合用大校场机场。民航投资兴建停机坪4800平方米,扩建候机楼789平方米。

  1959年底,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民航继续扩建,建停机坪5585平方米,改建停机坪6300平方米,继续扩建候机楼772平方米等,工程投资29万人民币。

  1971年6月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到南京参观访问,由于停机坪狭小,飞机在停机坪转弯处滑行时气流吹向机坪工作人员。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停机坪小,应该早解决。根据周总理指示,民航仅用时3个月即建成停机坪、滑行道等共4.24万平方米。

  1972年4月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马耳他总理明托夫到南京参观访问时指示:大校场机场应修建民航候机楼。民航总局按照这一指示,制订了修建机场候机楼的计划,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年6月9日,国家计委批复同意,8月9日破土动工。候机楼整体建筑面积为3826平方米,包括候机厅、贵宾休息室、餐厅及航行、通信、气象等单位业务用房。

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1976年的大校场机场

 

  1988年8月23日,大校场机场国际旅游候机厅动工。1989年1月竣工,面积为1707平方米,投资120万元。与此同时,对大校场机场跑道进行不停航抢修,1991年9月14日竣工。

南京地名探源“大校场”、“大教场”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的大校场机场

 

  关闭

  改革开放后,南京民航客流猛增,但大校场机场却逐渐无法跟上民航发展的脚步,南京市也开始考虑机场的扩建或搬迁工作。

  大校场机场位于市区内,净空条件不好、周边发展空间余量小且起降噪声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最终,江苏政府决定另行选址新建民用机场。

  在经过多年考察后,选定禄口镇为新机场建设地点,1995年南京新机场开工,飞行区等级为4E。

  1997年6月,新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期工程竣工。6月30日,民航江苏省局从大校场机场搬迁至禄口机场。至此,南京大校场机场停止民航运营,恢复为空军永备机场。

  2015年7月30日,空军新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有80余年历史的大校场机场正式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出版的《民国南京市街道译图》,仍然将这里注为“大教场”。什么时候“大教场”变成了“大校场”?老南京人谁也说不清楚,不过600年间这里发生的故事仍然让人津津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