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白人為主角的美國電影越來越少?或是說全白人的好萊塢電影還繼續存在嗎?

姚善之


很有意思的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電影工業最發達的地方,所以您提出的美國電影從數量上看簡直汗牛充棟。

對如此多的電影進行觀察,並推斷出白人主角的美國電影,是否呈現越來越少的趨勢。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不過我們可以抽取樣本進行分析,這個絕佳的樣本庫就是奧斯卡獲獎影片,特別是最佳影片。話不多說,上圖:

這是過去的奧斯最佳影片名單

我認真看了,主角全為白人。

在看近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名單

從《綠皮書》、《月光男孩》、《為奴十二載》、《平民窟億萬富翁》這些都是非白人主角的電影,今年的《寄生蟲》,主角甚至變成了亞洲黃種人。

所以你的第一個結論正確。

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有兩種原因:

一是社會思潮的變化。自馬丁路德金髮表《我有一個夢想》後的黑人平權社會思潮的影響。黑人追求各項權利,電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這種影像權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後來,這股風潮愈演愈烈,甚至成了好萊塢以及奧斯卡政治正確的重點。

二是奧斯卡的國際化。奧斯卡是一項立足美國的電影大獎,大家從它的全名可以看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金像獎。但它卻代表世界電影的風向標。從去年開始,保守的奧斯卡也開始國際化之路。首先是墨西哥電影導演阿隆索的《羅馬》,作為外國影片第一次獲得最佳影片提名。接著又最佳外語片獎項名改成了最佳國際影片,再後來,大家都知道的,奧斯卡歷史上第一部非英語片《寄生》獲得五項大獎,包括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當然,《寄生》是一部很典型好萊塢影片。

在這兩重因素影響下,美國好萊塢中,全白人電影將會越來越少!


方田耕不盡


可能是因為政治正確吧。。。

畢竟現在的網絡,噴子越來越多,很容易就會被噴。

用了有色人種,他們會噴:呵,還不是為了過審!別以為我們看不出來!

不用有色人種,他們還是會噴:只有白人是什麼意思?瞧不起黑人印第安人?

而我覺得吧,一部電影裡,如果要素多一些,也更能吸引人注意,更能引起關注,勢必會對電影票房帶來有利影響。所以,在大多數電影都是為了謀利的時期,當然是怎麼樣利潤更多就怎麼樣了。

(除了文藝電影,這類電影一般都是奔著獲獎去的,政治正確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吧。)

其實這和美國大片選用中國明星露臉幾分鐘是一個道理,宣傳的時候可以大肆宣傳,然而觀眾實際觀影后才發現,原來只是個沒有名字的配角,還美其名曰客串。

全白人的好萊塢電影當然也還會有,但肯定會越來越少了吧。畢竟在我的印象中,好萊塢電影中的總統一般都是黑人飾演。

(手動狗頭)



布丁愛吃糖豆豆


首先,你的問題是有問題的,美國好萊塢電影主演基本上都是白人,並不存在沒有白人為主演的電影,有的可能是第二主演或者第三主演。以美國那種白人至上的思想想要好萊塢電影沒有白人主演是不可能的。

其次全白人的好萊塢電影確實慢慢在消失,畢竟好萊塢並不止賺白人的錢,他們想賺世界的錢,那麼就必須討好它的觀眾,因此會出現很多像《花木蘭》《阿拉丁》之類的電影,還有會有其他國家其他人種的演員的加入,實際上就是為了盈利。


欣欣相月


反派都不能用蘋果的地方,你居然說白人不當主角?石樂智吧


不作不舒服


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光只有白人。這隻能說明美國更平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