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省人大多觉得普洱熟茶才叫普洱茶?而云南本地人普遍都喝普洱生茶?

听茶语话普洱


第一、普洱生茶选择性多,工艺简单,采摘_萎凋_杀青_揉捻_晾晒即可,同一片茶园工艺细节把握好基本每年都没有多大改变。整个云南任何地方只要有茶基本都可以做,价格几十块到几千的口粮茶一抓一大把,除了多花点时间跑跑喝喝而已。新茶压饼直接存储,别让茶受潮就行。简单粗暴的茶所以云南多说喜欢喝生茶。

第二、熟茶渥堆发酵技术很难稳定,晒青毛茶_喷洒30%左右的水_下堆_翻堆5-6次_开沟_分级。多数厂家喜欢用老熟茶来拼配新茶,调茶的香气、汤色、口感。一般传统工艺的熟茶需要放个3年左右才会比较能入口,新茶出堆汤色有浑浊感,没有光泽,堆味重,入口燥感强烈。所以制作好存起来,放个三年左右开卖,所以中间时间一般都喝生茶,生茶没这么多讲究。

好熟茶才是真正的普洱,具有收藏价值,生茶只能算工艺品,真正能算收藏级别的熟茶有钱难买,毕竟原料、渥堆技术相当讲究,而几千几万几十万的生茶遍地都是。物以稀为贵,且喝、且存、且珍惜。熟茶发酵和菌有关,菌对茶叶的破坏程度,决定了茶的口感、汤色、叶底。一款好的熟茶,新茶出堆没有堆味,外观褐红均匀无死亡的霉菌粉尘,香气醇正无杂味,洗茶汤色不浑浊或者轻微浑浊,汤色一定要有光泽,第四泡红亮,入口有红茶般的鲜爽甘甜,有熟茶的醇香无杂乱的香气,叶底柔软成褐红色,闻叶底有很沁人心脾的清香。

茶叶千千万,取一瓢独饮,每个人都有不同见解,茶者就是相互交流,相互包容。



阿龙点茶


题主所谓的外省人觉得普洱熟茶才是普洱茶,本地人普遍爱喝生茶的问题,那是十年前普洱茶市场不成熟时出现的特有现象,如今还有谁会这样认为呢!

十年前,普洱茶界基本没有高山、古树、纯料概念,仅有的几款大树、古树概念茶如“真醇雅”、“绿大树”、“九九易昌”、各种”白菜”们,最多算大树古树混采,也不排除搀有少部分小树的可能。如若说它是纯粹的易武茶,也只能算易武区域的大树古树混采罢了,并不是今天的纯料概念如“刮风寨”、“弯弓”等,更不是更高级更精细的“白茶园”、“茶王树”、薄荷糖;有人说“白菜”是班章纯料古树茶,真正懂茶的人有几个会相信呢!那个时候,能采用班章极其周边寨子(班盆、新班章、老曼峨、)的大古树茶混采就相当先进啦!这种大树茶(包括古树)树形高大,采摘困难,产量很少,新茶阶段就比较醇和好喝,不似台地小树茶那么苦涩难耐。

当时市场上有的尽是以大益为代表的大厂货,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厂茶,多以原料广泛的台地、小树茶混采为主(很少使用古树茶),用这种料做成的生茶,苦底涩口,茶性又寒,喝多了显然对身体无益。唯有通过发酵使其茶性变温,茶汤变得醇厚温和适口,市场上才会有出路。这是因为当时市场上有了刚性需求,才会催生熟茶的创制和生产。

假如没有熟茶出现,占云南绝对产量的台地、小树茶咋办?做红茶只能使用极小部分的芽头部分(今人脑洞大开做红茶扩展到了一芽两叶甚至三叶),当时还有很多低档次的原料无法消化,确实困惑了一代“普洱人”,后来发现,咦!发酵熟茶还真是消化原料的好办法。

至于当地人不喝熟茶爱喝生茶,当然是有原因的。笔者在十多年前即有滇南林区工作的经验,无数次地享受当地人的“雷打茶”,说起来这“雷打茶”颇为有趣。当地人有围坐烤篝火顺便烧水的习惯,同时准备一把薄铁壶和一个陶罐,薄铁壶用来烧水,陶罐里放入茶叶干烤,待罐里的茶叶发出了一阵阵焦糖香,此刻,烤茶之人动作要快,火候要准,很麻利地用滚开的水高高地冲吊,随着吱啦一阵雷鸣般的响声,一阵阵白色的烟水气腾空而起,一股类似焦糖香的味道扑鼻而来,令人陶醉。烤茶成功了,待水温降下来,大家乐滋滋地喝茶聊天,这就是有名的“雷打茶”。“雷打茶”的茶性,经过水与火的淬炼升华,茶性已变温和,苦涩不在,可以一次喝饱喝够,不必担心茶性寒凉的问题。在当时那条件,有这么好的茶喝,还需要什么熟茶呢!

随着现代发酵茶的成熟和冲泡普洱茶的便捷,城市里的人当然没功夫没条件喝“雷打茶”了,只有久居在山上的农人们,在来了宾客和自己高兴的时候,偶尔才会弄趣味横生的”雷打茶。





波多蜜韵古茶坊


到今天为止,在广东茶楼、食肆提供给食客的茶水多半还是熟普。广东在普洱茶的发展推广上起到了极大的正向作用,可以说没有广东人的推广,也就没有今天普洱茶的繁荣。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最先开始于广东,广东人首先富了起来,全国各地都有广东商人的身影,而普洱茶也随之流向了全国各地。

普洱生茶的刺激性比较强,苦涩味较重,对于才接触的人来说并不喜欢,而普洱熟茶的茶性柔和,几乎没有刺激性,汤甜滑润,颜色诱人,因此,在普洱茶流向全国各地的初中期,外省的茶友最先接受的普洱熟茶。至今仍然有些茶友认为只有普洱熟茶才是普洱茶,而普洱生茶是绿茶,这其中也有某些所谓大家的推波助澜,这我之前讲过,就不再重复。


老徐谈茶


确实如你所言,北方很多人都觉得普洱熟茶是普洱茶,这跟商家的销售有直接的关系,跟普洱茶的口感也有直接的关系。

北方人大多喝的是传统的绿茶,绿茶由于是高温制作,所以茶叶中的香味都被机器揉捻炒制出来,茶的生命已经终止,所以不能存放太久,闻干茶都很香,沸水冲泡,其精华马上就溶入水中,喝起来又香又甜,虽然三泡后就没有味道了,但冲泡方便,一撮茶,一个玻璃杯就解决了。


普洱生茶轻度揉捻自然晒干,完整的保存了茶叶的本味,所以它没有绿茶闻起来香,洗茶二次的茶汤入口都没有味道,五六泡后才渐渐显现出其精华,每泡以每泡之间有层次的变化,一般的茶都可以泡十多泡。普洱茶的标准採摘是一芽二味,相比绿茶更霸气,浸泡的工具繁多讲究,所以很多初次喝生茶的外省人不接受,觉得普洱生茶又苦又涩,而本地人生活节奏慢,三三两两约在一起,慢慢的泡茶慢慢的品味,就非常喜欢生茶那变化莫则的口感,和苦尽甘来的畅意。


普洱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已经没有了生茶的苦味和涩味,所以更能接受普洱熟茶。好品质的普洱熟茶的柔、甜、顺、滑、醇确实让人很舒服。


刘铃言


感恩提问题,普文是云南临沧普洱茶原产地经营茶山者,对您的提问发表个人浅见,喜欢可以关注真茶君——普文。

熟茶的产生

熟茶是在生茶的基础上产生的普洱茶产品,在1973年的,云南没有生产熟茶,一直生产普洱茶(青饼),也就是现在所谓生茶的前身叫法,自古以来有茶马古道通往西域的记载,云南属于高原地区,重山环抱,交通十分不便利,通往西域的茶,基本是靠马来驮茶,通过长时间运输,自然在马背上发酵,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熟茶也因此诞生。

云南本地人的喝的茶

云南本地人为何吃生茶,滇绿,其实是生活习惯与文化传承有关,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有明确的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在龙泉寺饮“太平寺茶”又名“凤山雀舌”其实此茶是滇绿,并非生茶。凤庆又是“百抖茶”又名“雷响茶”发源地,此茶以生茶为基茶放入土罐中,在炭火上不断翻炒百次,等茶叶有糊香味后冲入开水,发出雷响般,哧哧响声因而也名“雷响茶”,传统如此,后人便随传统,也叫母性口感。熟茶诞生晚,不及生茶与滇绿。

为什么外省人喝熟茶多?

1.例如:香港,台湾,在熟茶诞生前,香港,台湾等也采购普洱生茶,但是市场不卖新茶为主,采购后储存一段时间后,再市场销售,生茶储存后,自然转化过程中产生了熟味也就是陈味,尤其是南方潮湿的天仓储过程产生湿仓普洱茶,陈味与普洱熟茶很类似,所以接受度特别高。

2.在福建,广东,浙江,安徽,江苏等产茶大省中多以绿茶为主,母性口感为绿茶,在适应新来茶品时,更容易接受不同品类的茶。

3.茶商的推广,在某些普洱熟茶被推广成抗癌,减肥,美容等各类普洱熟茶的神话故事,这是起到外省普及普洱熟茶的关键作用。一款产品的成功,肯定离不开产品的营销以推广产品者的孜孜不倦。

真茶君——普文


真茶君—普文


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很显然,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把普洱茶前世今生说清楚才行

要搞清楚云南三千年来茶叶种植加工与贸易传播路径,首先要解决哀牢国的族属问题,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乌蛮、白蛮是怎么一回事,彝族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笼统地说濮人种茶,或者乌蛮种茶。

为什么哀牢国如此重要?是因为其地跟如今的云南茶叶主产区版纳、临沧、普洱、保山、大理、德宏等地重合。而且哀牢国的北部以氐羌为主,中部南部以濮越为主,正好与濮人种茶暗合。


先说哀牢国的族属问题。两汉突然冒出来一个哀牢国,汉武帝之前的历史不可考。有人说哀牢国是氐羌系的国家,有人说是濮人建立的国家,有人说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其实哀牢国并不是一个集权国家,而是部落酋长国,也就是几十个部落的联盟,部落叫小王,哀牢王是几十个小王(77王)的总王。哀牢的原住民以濮人(布朗、佤、德昂先民)、越人(傣族先民)为主,后来氐羌从北边南下,到了汉朝,形成北边是氐羌,南边是濮越的格局。

由于古人偷懒,我们现在很难搞清楚百濮、百越究竟包括哪些民族。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去溯源,根据这些民族的传说,都是说从北边南迁,也就是打仗打败了,从故土南逃,而且是在南逃途中,发现与利用野生茶树。传说中的故土在金沙江流域、洱海与滇池,沿着澜沧江、怒江两条江南逃,这两条江其实就是云南茶树种植的核心区,也是野生茶树的主要分布区。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这样就可以大胆假设,以前住在古蜀国南边,深受古蜀文化、印度文化影响的布朗、佤、德昂与傣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受两件事影响而南逃,一是氐羌人南下,二是秦王国灭古蜀国,造成民族大迁徙,其离开金沙江、滇池、洱海一带,在保山、大理南部、临沧、版纳、德宏与普洱,甚至缅北一带建立哀牢国。由于他们有巴蜀文化及古滇国的农耕文化底子,于是大幅度提升驯化野生茶树的水平。这是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第二缕曙光,是两汉及诸葛亮开发永昌郡带来的。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 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钢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中描述的茶可能产自云南的滇东北。

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文章说茶子产于南中,但没有具体说产自南中哪里。我们只能假设,既然提到南中,很可能作者的本意包括云南。

唐朝之前的云南产茶都是语焉不详,因此云南茶产业的信史只能从唐代算起。

唐朝 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云南就有生产茶叶,而饮用方法以烹茶为主。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 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

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

南诏与唐朝的数次战争,尤其是天宝之战十几万唐朝士卒流落在南诏;公元829年,南诏更从成都掳掠回“子女百工”(女子和工匠)数万人。许多工匠的入滇,自然也带来唐朝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制茶。大山深峡中的云南茶农很快普及了饼茶,团茶的制茶工艺,这样的茶产品形式对于在“更难于上青天”的滇道上运输显然更有帮助,这就超越了模仿时尚的意义。但采用蒸青技术,改变晒青技术却不像改变产品形式与饮用形式那么容易,可能是经济条件限制产品技术的更新,也可能就只是简单的口味习惯,滇人似乎只愿意学习唐朝的形式,于是,洱海地区的“三道茶”也加入姜、核桃、枣等调味品,使用的茶却是自古以来的晒青茶。

宋朝之前虽然早有先民种茶喝茶,可是并不为中原人士所熟知,基本行销疆外。

因为宋太祖挥玉斧不图云南,南诏经过郑、赵、杨之乱,被段氏大理国延续。大理国在相对和平安宁的200多年前。几乎不受外界干扰,晒青紧压茶的工艺被自由自在地继承,并因为与吐蕃的商贸而大力发展。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

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元世祖平云南后,洱海地区、永昌地区(今保山、临沧)的王族势力及许多少数民族都被迫迁移,随着迁移,云南独有的“晒青紧压茶”工艺也被迁移到云南各个角落。当年是南诏国、大理国边远之地的银生节度辖地(今天的思茅、版纳及临沧一部分)逐渐成为新的“晒青紧压茶”生产中心。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

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金齿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 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 ……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而这时中原的茶叶生产工艺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追求新鲜清香的炒青、烘青散茶产品已经非常成熟、江南等地的绿茶文化已经非常发达。明太祖于公元1391年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为代表的绿茶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云南的山太高,路太难走,皇帝的诏令还未到达云南茶山,官员们就忙着去执行皇帝的新诏令而不是落实老诏令。况且,云南的茶农老老实实的执行了一次皇帝的新诏令,结果才爬了一座山,星星苦苦做出来的产品就全碎了,后来只有大着胆子还是做饼茶卖——朱元璋的命令实在不适用与云南。

公元1620年,谢肇(zhào)制在《滇略》中记载当时云南:“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普洱茶这一名词由此正式载 入史书。

普洱茶在云南的兴盛是在清朝,清朝时候普洱茶变成贡茶,贡茶因为运到北京去以后,路途非常遥远,每年进贡大概有6000斤运到北京,皇帝留一部分,剩下大臣分了,其实贡茶量就少了,物以稀为贵,东西少的时候,普洱茶价值越来越高,尤其是皇上喜好的东西。


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
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
《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

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

同期志学家张泓著《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

阮福著《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

《普洱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据清代文豪曹雪芹著《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从此段记述中可以看出:诺大的贾府不是每个院都有普洱茶,只有视为掌上明珠的贾宝玉的怡红院才有,用笑着说,分明是乞讨,却遭袭、晴二人忙说已喝过两碗而婉言拒绝,可见普洱茶之珍贵。再看全本书,提到喝茶处很多,但仅此回提到喝普洱茶中的女儿茶,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到清朝末年,茶税更重。官府设置茶官,控制茶叶贸易,收取茶税。随后又开“洋关”,增收“落地厘金”,每一两银价值的茶叶加收2分茶税。茶农不堪重赋,便弃茶另谋它业,马帮也改走它途。六大茶山敷遭火患,茶树焚毁,疾病流行,植茶之农,死亡甚夥,致茶产锐减过半,六大茶山逐渐萧条。


  进入20世纪,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呈下降趋势。在设置“思普沿边行政总局”期间(公元1913—1928年),由於政局较稳定,对茶叶生产销售采取“民营、宫茶合办”的经营方式,茶农和茶商有利可图,茶叶年量不再下降,保持5万担的水平。公元1929年至1938年,云南省地方政府将西双版纳改为县治,茶叶生产是“官办民营”,茶商设庄制茶,民间运销,政府收税。公元1930年,每公斤茶叶收税滇币3元。公元1936年增至5兀,公元1938年更高达8元。加上公元1936年后印度茶.锡兰茶进入国际市场,与普洱茶竞争,普洱茶向东南亚的出口受到影响,年产量降至3万多担。抗日战争期间,茶叶外销路线被切断,社会动荡,茶农四迁,茶庄倒闭,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由国民党经济部所属的中国茶叶公司和云南地方陆系(陆崇仁)财团所属佛海茶厂垄断,年产茶降到3万2干多担。抗战结束,中茶公司回迁南京,遂由陆系财团独家垄断,後又合并改称“人企公司”。解放前夕,公司将资产博移,生产急剧下降,茶叶年产量仅达5干余担,跌至最低谷。

综合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普洱茶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有名气但是也只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产品,因此其知名度并不高,而且这些达官贵人锦衣玉食,肉食吃得多,普洱茶化油解腻的功效较佳成了他们追捧的茶品也不足为奇。

由于其化油解腻的功效,在藏区成了必需品。

《滴露曼录》载:“茶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之叶,而关国家大经。”

相传唐代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今西藏)时,带了许多茶叶,一方面是文成公主自己喜欢喝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播唐代的文化。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之后,对当地的肉食和奶食的饮食文化十分不习惯,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茶叶和奶一起煮,放入酥油等佐料。这应该是最早的奶茶了,渐渐成为了朝廷大臣效仿的做法。而随着马帮的默默奉献,藏民也都消费得起茶砖之后,茶成了藏民的生活必需品。

藏族居住的地区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属高寒地区,所以藏民的饮食主要是牛羊肉、糌粑、酥油,缺少蔬菜。茶既能分解多余的脂肪,又能增加防止燥热,正好和藏区饮食形成互补,所以,茶一传入这里,就受到欢迎,并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藏族人喜饮茶,藏区却不产茶。他们所饮用的茶就需要从外面输送。

藏族大多居住在险峻而又如天堂般迷人的雪域高原,而六大茶山则远在温暖如春的滇南,二者是如何结缘的呢?这就有劳于马帮了。

清代以前,云南、西藏两地间已存在古老的通道。以今大理为分界,这条道路可分为北段与南段。北段即由大理经丽江进入西藏的道路,其道形成的时间甚早。

  里堠碑所记的“北至大雪山”道,即由今大理经丽江过今滇西北入四川,经康定、天全、雅安达成都的道路。《明史》说此道“为南诏咽喉,三十六番朝贡出入之路”,这条道路至少唐初已存在。隋唐之际,吐蕃政权兴起于青藏高原,吐蕃军队南下洱海地区,威胁唐朝对云南的统治。唐朝遣将军唐九征率军击退吐蕃,建铁柱纪功,此即《大观楼长联》诗句“唐标铁柱”的由来。不久吐蕃势力复振。唐朝乃扶持南诏,组织诸部抵御吐蕃势力,南诏因此崛起。天宝十三年(754),南诏与唐朝决裂,与吐蕃结为兄弟之国,北至大雪山道成为南诏、吐蕃往来的要衢。大理国后期,蒙古汗国出兵平定大理国,北至大雪山道是蒙元较早置驿的道路之一。明代此路仍可通行。


  茶马古道的南段,即由大理至普洱茶产地六大茶山的道路,包括从今大理经景东、镇沅、普洱、思茅达景洪的道路,以及自今大理经楚雄、昆明、建水至思茅或景洪的道路。明代称前一道为“贡象下路”。明以前此路为民间便道,明代为边疆诸族向朝廷进贡驯象的必经之路。

  后一道路首见元代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朝将领步鲁合答率军出征罗必甸(在今元江),以后至八百媳妇国(在今泰国北部),途中经过车里(今景洪)。至正元年(1341),车里路总管寒赛遣其侄刀温入贡,道经元江与当地官吏争执酿成动乱,朝廷命云南行省裁定。事态平息,寒赛为表忠心,乃增租赋,在车里北上的部分道路设驿站。

长期以来,西藏所需茶叶主要靠四川供应。明末因严重战乱,四川运销西藏之茶明显减少。清初吴三桂镇守云南,出于种种原因,策划向西藏输出茶叶。顺治十八年(1661),藏区掌权者奏请在北胜州(今云南永胜)以马换茶,吴三桂也上奏疏,请求许可商人于云南驿盐道领取票证,“往普洱及川、湖产茶地方采买,赴北胜互市”,双方获益。清廷乃准许在北胜、中甸等地举办云南与西藏的茶马互市。滇东南所产之茶,遂得以销往西藏,并创出名气。时人因主要产地普洱府(今普洱)有普洱山,普洱山所产之茶性温味香,“名曰普洱茶”。在那个时代,每年的秋末、春初时节,大队的马帮从雪域高原一路南下,翻山越岭,历经艰辛来到滇南产茶地。他们带来藏族的名贵药材麝香、菖蒲、藏红花,也带来了藏北高原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然后又将藏民需要的茶、盐等运往雪域高原。茶马古道也在马帮的脚下一步步被开辟出来,成为千古佳话。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在艰险的茶马古道上,茶叶的“后发酵”在静悄悄中进行,就像神话中的凤凰涅盘,银生茶在经历了一路风霜一路颠簸之后,茶味的苦涩浓烈竟然神奇地变为醇和陈香。“银生茶”脱胎换骨,升华成了普洱茶!


民国时期的普洱茶

  民国时期,普洱茶还多为边销茶和侨销茶,后因战乱茶市大都荒废,在广大的内陆地区很多人对普洱茶都不胜了解,甚至有人把普洱归为红茶,吴秋山便在《谈茶》一文中出了这样的谬误,这是情有可原的。即便是民国大家,面对普洱茶也是充满着好奇与陌生的眼神的。

唐鲁孙第一次喝到普洱茶是在“藏园居士”傅增湘那里:“到期我准时前往,他已经把茶具准备妥当,宜兴陶壶,一壶三盅,比平常所见约大一倍。炭炉上正在烧着水,书童说,壶里的水是早上才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汲来的。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剩下一半多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时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潋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刭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唐鲁孙《谈喝茶》)


  与之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冯亦代,他在《品茗与饮牛》一文中也提到在重庆喝沱茶的难忘记忆:“在重庆的五年中,我是经常出没在这家茶馆的。前几天吴茵还写信来提到我们当年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情景。这里的茶与杭州的龙井或英国的利普顿茶有别,这里饮的是沱茶。每逢你吃得酒醉饭饱时,喝上几杯沱茶,的确有消去油腻的功用。但是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倒是那些伴着喝沱茶的日子,谈文学谈戏剧谈电影,甚至谈国事(当然是小声的耳语,因为茶馆壁上贴着‘莫谈国事’的警告),则是又一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社会大学。”

很显然即使在民国时期的普洱茶也局限在一些老茶客之间的交流,主要原因还是交通问题,因此那个时代的普洱茶能够进入中原地带的量还是很少的,加上运输时间过长,基本在路上就开始转化了,于是很多时候交到茶客手中已经是红汤了。这个可以从一张进货单得到证明。

很显然这张表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茶品的爱好选择,绿茶永远是主题,红茶次之,而普洱这样的后发酵茶属于很便宜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入流的茶,因此茶馆可以拿来当成免费茶,就给茶客收个水钱,自然也没有人会关心这个是什么茶,因此当时能够知道这茶是云南来的茶更少了。

普洱茶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进贡清朝皇室,自道光末年停止进贡。从停止进贡的道光末年跨越到本世纪2000年之前,这一段时期的普洱茶历史都是属于香港的。从清代开始,香港人就已经大面积的饮用云南的普洱茶。经过100多年的历史证明,普洱茶已经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人一天就要喝掉10多吨普洱茶。香港是云南普洱茶最理性、最传统的市场,它是一个长期、稳定、传统的大市场。 因为香港的酒楼、茶楼是他们交际和谈生意的地方,也是他们休闲、娱乐的地方。香港地价高、住宿情况紧张,酒楼、茶楼成为了他们的客厅。他们进入酒楼、茶楼喝茶谈天,一进去就是一整天。 香港人喜欢普洱茶,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香港茶楼兴起喝菊花普洱茶,带动了普洱茶的商业市场。香港人有坐茶楼的习惯,绿茶性寒,饮一天身体受不了;普洱茶则温性暖胃,不伤身,茶客们可以在茶楼饮上一天。 香港人喝普洱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是一种口味的忠诚。香港人最热爱普洱茶,但是他们喝茶的花费却很少,香港的酒楼、餐厅的普洱茶一般不收费,高档的地方收费是每人收茶位费3元至5元,客人还可以点几百元、几千元一泡的陈年好茶。 香港人喝普洱茶,是一种平常心态,他们将普洱茶当成普通的饮品看待,天天喝、时时喝,是中国喝普洱茶最普遍的地方。他们大部分人不收藏,也不投资。


1847年,蒙自举人曹士桂渡海入台任职,普洱茶随之流入台湾,1870年广东人出现在台湾,因个人有饮用普洱茶的习惯将茶带到了台湾也促进了普洱茶进入平常百姓家。一位居住在台北的蔡姓老人明确表示,受祖父影响,自他记事起家中一直饮用普洱茶。"该户人家是移居台湾的第四代,原籍广东省揭阳县,祖父告诉他们,过去一直喝这种茶、到台湾后这个习惯也未改变。"事实上,不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普洱茶价格一路飙升,不少台湾人将其当作艺术品珍藏,早年的普洱茶在台湾受到欢迎,有着经济和节俭的因素。过去能用正统茶叶天天泡茶的人家并不多,一般仅限于客人拜访或举办喜事宴会时用。普通家庭往往只用茶梗或少许茶叶泡上一壶淡茶,泡至无味后仍舍不得倒换茶叶,而普洱茶耐泡,反复数次加水仍味重色浓,自然受到了青睐。

很显然,整个民国时期对于普洱茶的认识除了香港、台湾、藏区之外的中国地区对于普洱茶的认识都是很不足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建国之后的普洱茶

建国之后私营经济逐渐衰亡,各种堂号、商号的茶庄也纷纷歇业。以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成立作为节点,之前的是号级茶时代,之后的便是印级茶时代。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普洱茶的生产,相继在各县成立茶叶公司,在各茶区设立茶叶收购站,提高茶叶收购价格;建立茶叶科研机构,用科学理论指导茶农生产管理;积极改造老茶园,创建新茶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到公元1952年西双版纳州共发展新茶园32000亩,改变了古老茶区的布局。建立国营茶厂。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赏。为进一步发展普洱茶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1952年设立中国茶叶公司普洱茶支公司,在各个茶区设立方便茶农投售的茶叶收购站,鼓励茶农加工栽培,增产出口,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亚、香港、仰光等地。

究其原因还就是边销茶和侨销茶性质影响,对于藏区茶是必须品,国家必须给予保证,而对于侨销品,能够出口创汇都是好产品,自然要加以扶持,很显然,这个时候能够流入内地的普洱茶只能说是凤毛鳞爪,自然认识普洱茶的人少之又少了。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普洱茶由广东口岸集中出口,并以出口原料茶(青茶)为主,出口市场主要是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由于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对普洱茶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在四、五十年代,香港茶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地窖的特殊温湿环境,人工促进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随着普洱茶市场的不断发展,至五十年代后期,香港的茶楼以普洱茶为主,占了60%以上,而消费者又喜欢喝有陈香味红汤褐底的熟普洱茶。

由于香港地价昂贵,地窖式小作坊的普洱茶加工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市场对“普洱熟茶”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供需矛盾,加快普洱茶的熟化醇化过程。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从香港茶商将普洱青茶放入地窖中催熟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于1955年成立普洱茶攻关小组,从事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研究。

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技术攻关小组由袁励成、曾广誉、张成等同志组成,负责收集整理散存于港、澳等地茶商有关普洱青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并参照香港茶商贮存的具有陈香味、红汤的普洱茶样,在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的大冲口简易仓库进行发水发酵试验。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研究,于1957年获得成功,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后发酵陈化过程和时间,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得知广东人工快速发酵加工普洱茶工艺获得成功的喜讯后,于1974年派昆明茶厂吴启英,勐海茶厂邹炳良、曹振兴等技术人员到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第二茶厂学习此技术,并将“发水茶”技术带回云南。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

这一事实在雷平阳所著《普洱茶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及刘勤晋所著《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广东旅游出版社)中均有记载阐述。

这个时代内部城市经济欠发达,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人们的保健养生的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多少人会去想着要饮茶养生,很多人饮茶纯粹就是为了解渴而已,更不可能去了解普洱茶。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起,人民开始富裕起来了,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茶文化开始受大家追捧,这时候几个关键事件让普洱茶进入了内陆城市并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了解普洱茶。

1993年云南在思茅召开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这时候邓时海先生发布了论文,论文提到了“普洱茶越陈越香”,96年这论文变成了书,这本书引领港台喝茶风,之后大量香港人到昆明找普洱茶、找老茶。而这也成为普洱茶兴起的标志性事件。

1999、2000年是台湾普洱茶的最盛期,但台湾普洱茶之盛是稼植在所谓减肥与保健功效,脱离本身的品饮价值,市场畸形发展,到2001年导致台湾市场崩盘。

接下来,普洱热被转移到大陆。一家北京媒体的报道和一个自称炒茶人的网上帖子描述了相似的情形,在2000年前后,一些台商派出人员深入到云南村寨和供销社收购老茶,有的老板派出上百人,收购一片茶支付一元劳务费。

随后普洱茶尤其老茶热波及大陆,其特殊功效和收藏价值得到大力宣传,普洱茶开始升温。台湾人手里的大多数老茶,都已卖到了大陆人手里。而市场显示,此时它们已经身价百倍。2002年后,一些台湾茶人开始在思茅等普洱茶产区宣讲普洱茶文化,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老茶开始带动整个普洱茶热。一些炒家一边炒老茶,一边介入大厂的品牌茶,甚至介入茶厂并购中。云南国有茶企纷纷改制。2004年底,有60多年历史却已资不抵债的勐海茶厂被博闻集团整体兼并,是其中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一些大厂的品牌普洱茶,价格开始以数倍的速度上涨。在云南省思茅市,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是:2002年时,一个小包工队给别人盖了房子,但对方没钱给,提出用两吨普洱茶抵工程款,包工队被迫无奈只好收下?到2006年,那两吨茶叶涨到了每公斤1400元。很明显,台湾和香港商人是幕后的推手,2007年,已持续升温一段时间的“普洱热”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一边是普洱传说中的诸多神奇功效吸引了老百姓的热捧,一边是普洱不断飙升的身价引发了投资人的兴趣。面对疯涨的普洱茶,茶商们的抢“新”行动也更为疯狂: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装着现金,睡在茶农家里,等待着树上的春芽。于是什么茶叶都被做成普洱茶,什么手段都敢上做老茶。“普洱茶成了神话,普洱茶成了钞票印刷机!”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在博客里面的这句话,道出当时茶叶市场排山倒海的“普洱热”。而这个神话就在07年推手们大量出货破灭了,直接一夜暴跌,泡沫的破灭导致七成茶商被深套,一年之间价格直接跳水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而且还卖不掉。

神话的破灭同时带来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普洱茶,而这时候的主流就是熟茶,因此可以认为进入广大国人视野的普洱茶就是熟茶,而先入为主的认为普洱茶就是熟茶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很显然,云南本地人自古就有喝生茶的习惯,在他们的生活习惯里都是拿毛茶经过一段自然陈化之后,用烤茶之类传统方式泡茶,随着功夫茶的传入,茶具泡茶的习惯慢慢取代了传统模式,而自始自终云南人接受的普洱茶还是生茶为主。


我心自在无碍


首先来说,普洱茶无可厚非,因工艺的不同而被天然的划分为生熟两种,就熟茶来说,它其中的一道工序——渥堆发酵,和传统的六大茶类相比,工艺极其特殊。所以,就生熟两种茶相比,普洱熟茶的确会更有代表性一些,就免不了会使部分对普洱茶了解不是很多的茶友产生这样的误解和错觉。相信现如今随着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这样的误解会逐步解甚至会越来越少

而对于您所说的“云南本地人普遍都喝普洱生茶”,这一点倒也没有任何官方数据证明过,不过您可联系云南本地的气候条件来看,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以上就是说茶网的一点简单解答,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多茶叶知识、资讯等,可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说茶网


普洱熟茶发酵后在口感上让人更好接受,特别是外地朋友不常喝茶的,还有很多适合喝熟普的人群,云南是普洱茶的发源地,当地人早就接受了它的真味,所以都喝生普多。


古香阁1819


熟茶可能有渥堆的味道,有些人一开始不太会接受,大家更加容易接受生茶,因为它跟我们的绿茶很接近,很鲜香,觉得这个味道很好,个人身体状态良好,能接受各种味道的前提下,生熟都可以由自己来选择,比如说夏天喝点生茶是蛮好的;

生茶一定要选择树龄相对大的茶,刺激性会比较低,生长环境比较好,里面还会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对人的身体还是会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这是因为天气和状态来决定的;像现在冬天可以喝点温和一点的,熟茶,发酵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