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入流”诗人,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后一句道出大唐黑暗

一位“不入流”诗人,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后一句道出大唐黑暗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金榜题名是人生中一大幸事。可是曹松却高兴不起来,他蹉跎一生,直到昭宗天复元年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这届科考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都年逾古稀才高中,故时称“五老榜”。

曹松看着自己残老的身躯,此时才高中又有多少用呢?人生已经前脚迈入了坟墓之中,纵有凌云之志也施展不了。何况朝廷给他的官职不过是一名校书郎,官阶正九品,属于朝廷最末流的官员。

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只成为一名小小的官员,曹松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都白受了。此时这是冬去春来之时,可是他从却感觉到过春天的气息。就犹如他的人生一样,只有一把辛酸泪。

一位“不入流”诗人,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后一句道出大唐黑暗

历史浩渺如烟,卷走了太多的东西。世人已经无法具体地知晓曹松的家世背景以及幼年经历,但是可以确认的一点是:他很早就过上了贫苦的生活,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

每一位少年的壮志都如熊熊火焰一般,又岂会被社会的悲凉所扑灭。曹松跟大多数诗人一样,醉心于科举考试,并把它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他苦读数年,置身于世俗之外。每当科举开考,曹松都会满怀信心地前去参加。可是每次等待他的结果都是一样,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曹松生活的时期正值晚唐,腐败渗透于国家的各个方面。那时的科举已经失去了考试本应该有的公平,处处充满了潜规则。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考生们的姓名和家世都会在考官阅卷时公开,这就导致考官们为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及人脉,刻意让有钱有势的子弟高中,而贫苦子弟永远无法鲤鱼跃龙门。

一位“不入流”诗人,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后一句道出大唐黑暗

年少的曹松哪里明白政治下的科考有多黑暗,他始终坚信只要提高才学,终有高中之日。曹松为了提升自己的才学,踏上了游学之旅,足迹遍布洪都、江浙、福建、广西,几乎走遍了中原各地。

大唐早已不是曾经的繁荣之景,民间各地的百姓大多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曹松骑着瘦弱的毛驴,带着破旧的书箱,一路上看见了太多的人间疾苦。长期生活贫苦的曹松深深地理解民众心中的想法,因为他自己体验过其中的苦楚。

传统儒学熏陶下的曹松,人生理念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想为苦难的百姓做些什么,可是无权无势的他又能做什么呢?

处于乱世中的当权者们,都以自身利益为重,没有人会去在乎百姓的生死。曹松在某些人眼中就是傻子,他自己都自身难保,还去关心着芸芸众生,岂不是太过可笑。

曹松没有在意他人的嘲笑,而是四处奔走,为生民请命。

他往返于官府和朱门之间,请求权贵们关注民生。

可是每一次,他都像只流浪狗一般,被人们狠心地赶走。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警示后世的统治者,经常说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是建立于人民之上,没有人民的支持,国家只有面临倒塌的局面。可是晚唐的统治者们对此不以为然,将百姓等同于牛羊。

饱受压迫的百姓们,最终纷纷响应黄巢的振臂一呼,战火在晚唐的各处蔓延了开来。曹松看着山河破碎,悲从心来,为什么就没有人听取他的建议,如果早点注意民生,又何至于此。

公元879年,唐朝节度使高骈被派往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他的功绩卓著,受到天子的封赏,从而身居高位。可是高骈高高在上的官位,是用无数的人头堆砌起来的。而这些死去的人们,他们也是唐朝的百姓阿。

无数的士兵为了自己的战功,甚至不管百姓到底是不是起义军中的一员,他们见着百姓就杀。手无寸铁的百姓们不知自己为何要被杀死,他们不解且绝望。而等战乱平定之后,士兵们把酒言欢,纷纷为自己的战功感到高兴。

曹松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乱之地,四周没有任何的生机,鲜血伴随着烈火,发出着嘶嘶的响动。这地上累山多的尸体,他们曾经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可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曹松的眼眶中充斥着血色,他仰天吟道,一首《己亥岁》横空出世: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古人征战时,多以人头记战功。这种鼓励杀伐的态度造成了许多屠城的惨案,而人们却往往对封侯拜相充满了羡慕。殊不知这背后背负了多少仇恨杀戮,绝望悲惨。曹松通过此诗,尖锐地揭露出时政的罔顾人命与人民厌战的情绪。

此诗立意远大,很快就在当时的社会上面引起了舆论。有良知的部分当权者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百姓也非常感谢曹松为他们发声。可是曹松一人又怎能够与时代相抵抗,他注定被时代洪流所遗弃。

一位“不入流”诗人,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后一句道出大唐黑暗

71岁才高中入仕的曹松,无疑是一位失败者。他没有实现过自己的人生抱负,也没有为社会贡献多少的价值。在大多数眼中,他只是一位年老的读书人而已,说不定哪天就离开人世了。

他自始自终也是一位小人物,骑着一只毛驴,行走于大唐各地,没有人在意他的存在。可是曹松也是伟大的成功者,毕竟敢为生民发言的人,他已然是一位英雄。

这位英雄在高中后不久,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让他心碎的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