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今臣战船,尚存十二”

这是悬挂在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宿舍墙壁上的一句标语,注意,是汉字。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其出自公元16世纪李氏朝鲜名将李舜臣之手。

李舜臣何许人也?或许大家早有耳闻。

他是韩国人最为崇拜的武将,没有之一。在韩国人心中,他就是“亚洲第一战神”。

而这一切,源自一场战役,即发生于公元1597年10月26日的鸣梁海战。李舜臣此战以12艘“龟船”,在鸣梁海峡,击溃倭寇130余艘军舰(也有说法是300多艘),击沉敌船三十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了日本舰队。

如此战绩,堪称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舜臣因此而一战封神,成为了韩国人心中的最强战神。

大家或许不知道,李舜臣在韩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2014年,由韩国导演金汉珉执导的电影《鸣梁海战》上映,火爆了那个夏天。不停的刷新记录:最高首日票房(68万人次)、最高平日票房(98万人次)、最高单日票房(125万人次)……

其最终观影人次总计超过1760万,票房收入达到了1357亿韩元,刷新了韩国历年观影人次纪录与票房收入。乃是韩国第一部突破1000万观影人次、1000亿韩元票房纪录的本土电影。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电影以丁酉之役为大背景,再现了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师,在敌我形势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最终拿下鸣梁大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不得不说,电影是一部好电影,崔岷植影帝坐镇,服化道方面也相当用心,而且整体的剧情方面,导演金汉珉细腻的拍摄手法,细节的人物捕捉,有血脉喷张的视觉震撼,也有感同身受的情感渲染,刚柔并济。

更难能可贵的是,《鸣梁海战》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片,却能表现出几分英雄人物所具备那样极富感召力的精神贵族感。看完以后,你彷佛觉得李舜臣就是一个力挽狂澜,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他以弱胜强,击败了倭寇,守卫了国家,战神之名,当之无愧。

但是,电影毕竟只是电影,从历史角度而言,《鸣梁海战》似乎还缺了点儿什么。

诚然,鸣梁海战这场战役,确实是李舜臣带着朝鲜水师打的,战果也还可以,称得是漂亮的一战。但鸣梁海战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全局。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因为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是丁酉之役,因为1597年是丁酉年。而在日本则被“庆长之役”,因为天皇年号是庆长。鸣梁海战只是其中的一场战役,而且不是关键性的战役。而且整个丁酉之役,不仅仅是李氏朝鲜和丰臣秀吉的战争,其还有一个参与者,那就是明朝,李氏朝鲜的宗主国。

因为丁酉之役以及其之前的壬辰之役,在中国历史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万历朝鲜战争或者万历援朝战争,其乃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其大致就是朝鲜王朝遭到倭寇侵略,明朝以宗主国的身份应朝鲜王朝的请求派兵进入朝鲜,帮助朝鲜王朝击退了倭寇。

整个万历朝鲜战争一共打了两次,分别是1592年,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大军第一次进攻朝鲜。朝鲜不敌,派使臣向明朝求援。明朝派遣宋应昌和李如松统领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奔赴朝鲜作战。双方你来我往,打了个五五开,最终罢兵言和,倭寇退兵。因为1592年是壬辰年,所以被称为壬辰之役。而日本当年的天皇年号是“文禄”,所以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

1597年,丰臣秀吉以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再度求援,明朝再度派军入朝,大战又起。最终以丰臣秀吉身死,倭寇撤退结束。由于1597年是丁酉年,所以被称为丁酉之役,又称丁酉再乱。

相对于壬辰之役,丁酉之役的规模更大,尤其是在海上。而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王朝向来海军著称。,或者说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海军了。朝鲜陆军武备废弛,当初壬辰之役面对日军,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国王都被赶到鸭绿江边,只差到明朝流亡了。所以陆上的战斗,无论是壬辰之役还是丁酉之役,主角基本上都是明军。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反观海军,其在李舜臣的带领下,倒是和日本水师打得有来有回,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都收获不小。但是在丁酉之役中,朝鲜王朝最后的希望也没了。

当时卷土重来的日军意识到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很难缠,于是一开始就用反间计把李舜臣投入了大牢,而后在朝鲜水师在沉船将军元均甫率领下,于漆川梁海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了188艘军舰,近乎是全军覆没。

等到李舜臣再度被启用时,其面临的局面便是开头所提到的:“今臣战船,尚存十二”。

但是你不得不佩服李舜臣的勇气,面对如此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着手重建水师,继续与倭寇周旋。

这是鸣梁海战爆发一个前提。

而在鸣梁海战中,李舜臣率领仅剩的十二艘战船,迎战日本水师。按照朝鲜史书的记载,其面对的是一百三十多艘日本战船(更有甚者说是三百余艘),李舜臣先是示弱将日本船队引入近海陌生水域,随后海水退潮,日本船队被李舜臣事先埋在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退路。

然后李舜臣船队凭借着龟船的坚硬,以及火炮优势,给予日军以重创。

其实这里有很多不实 的记载,首先船只数量上,其实李舜臣对战的不是倭寇主力,其仅仅是倭寇的先锋船队,其数量大概就在三十艘左右。当时倭寇船队遭遇朝鲜水师后,其追击的就是一个先锋船队而已,主力船队还在后面。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正是因为如此,在鸣梁海战之后,倭寇船队依然前进攻克了朝鲜水师的大本营,并突进到全罗道西岸地区,掩护陆上部队撤退。

如果对战的是倭寇主力,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如此说来,鸣梁海战,到底谁胜谁负都是有待存疑的。

此外,在对战过程中,远没有电影中的那般悲壮宏大,日本的安宅船并没有那般不堪,李舜臣的龟船也没有那么强大。这安宅船相当于中国的福船,通体木制,船身由厚木板防护,而船屋顶上有箭楼,士兵可站在箭楼上利用枪眼居高临下使用铁炮(鸟枪)和喷火筒作战。船上火力也不差于朝鲜,怎么说鸟枪也比火铳强。

而李舜臣这边所谓的大炮,其实没那么先进,其不是火炮,而是火铳,就是铁管而里面放铁砂,穿透性虽然挺强,但射程较短。至于史上记载的朝鲜水师佛郎机炮,那是在最后决战的时候,明军援助给朝鲜的。鸣梁海战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就算有,数量肯定也不多。

最有趣的就是龟船撞击,由于部分铁皮的包裹以及体积缘故,龟船是可以达到撞伤敌船的效果,但在退潮后的浅海,连安宅船都搁浅,你龟船能发挥多大作用,像电影里面那样碾压式冲撞,动力何来?

总之,鸣梁海战李舜臣打的是不错,但是所谓一战封神有些夸张了。至于说彻底击败倭寇,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在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是露梁海战,而主力自然是明朝水师,战船五百艘,兵力近两万。埋伏于露梁海峡,迎击撤退的日本水师。其中副将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待日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而主帅陈璘则率明朝水师主力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待机出击。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至于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属于辅助,战船百余艘和士兵七千,埋伏于南海岛附近的观音浦,与明军形成合围夹击之势。

战役当日,日军船队先是遭遇明朝水师主力,苦战之下不由得掉头回师,结果被邓子龙将军率军阻击。而此战,老将邓子龙,以70高龄,率亲兵跃入敌船,与之肉搏,最终战死。但他为主力赢得了时间,明朝水师和朝鲜水师已经完成了合围之势,倭寇大势已去,只得溃逃。

此役,烧毁倭寇战船两百余艘,万余日军尽数沉入海底,可谓大胜。

值得一提的是,李舜臣在此战中表现也非常出色,只是在追击过程中不幸被火绳枪射中胸口,战死殉国。

很显然,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果,露梁海战都要大于鸣梁海战,李舜臣更是战死在这里。其对于朝鲜历史的意义无疑更大。但他们偏偏将鸣梁海战捧上神坛。其实露梁海战的李舜臣,不是更应该值得称赞吗?

我想可能是因为露梁海战多了一个明军,而鸣梁海战只有他李舜臣。韩国人就是要把鸣梁海战神话,成为可以媲美古代希腊打败波斯人的萨拉米斯海战一般以少胜多的人类海战之最,来弘扬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

露梁海战显然无法达成这个目的,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忽视掉明军在里面起到的作用。

《鸣梁海战》:电影终究不是历史,李舜臣也不是亚洲战神

就当时而言,无论是明朝水师主帅陈璘还是副将邓子龙,那都是不输李舜臣的一代名将。而数百年后,国人只知道当年有个朝鲜李舜臣。如果李舜臣都能称战神,那我泱泱中华数千年历史中,岂不是遍地都是战神?

最讽刺的是,历史学界常说的“明朝实亡于万历”,就是明朝因为万历三大征耗光了国力,最终走向败亡。

换句话说就是,明朝舍身成仁,救了别人,却害死了自己,最终却被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