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陽陽五行新解

郭生白《本能論》

第六篇 陰陽五行新解

“陰陽五行”,兩千年來,許多哲人大家多有解釋,見仁見智之言論載諸典籍。本人不敢妄加臆斷。

白“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近百年間不斷有人將“陰陽五行”貶斥為“迷信”、“封建”、“落後”、“不科學”、“沒有推演”、“阻礙現代科學發展”的東西,而且每每都是與中醫捆綁在一起來貶斥的。遠的如1917年餘雲岫要廢止中醫,近的如建國初王斌要把中醫同封建社會一同消滅。此後,中醫一直處於“被改造”的命運。時至今日,主張“廢醫存藥”的尚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許多有識之士把中醫看作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我記得錢學森先生曾說過,中醫的奧秘一旦被破解,將引起一場(醫學)革命。2002年中醫正處在艱難時刻,鄧鐵濤先生說:“(中醫)這個第五大發明,將在21世紀發出耀眼的光輝。”(《中醫復興論》序言)毛澤東也說過中醫藥是一個寶庫。

為什麼同對一箇中醫,竟然有如此天上地下的褒貶呢?

記得十年動亂時期,我目擊一群“造反”者焚燒、砸爛文物的場景。他們也是把迷信、封建、反動這些字眼加給文物。可憐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毀滅掉的是自己民族的文化!試問:餘雲岫、王斌二位知道陰陽五行與中醫嗎?知道中醫是怎樣愈病的嗎?我敢斷言,他們根本不懂為什麼中醫以陰陽五行作核心理念。

20世紀初,孫中山、梁啟超、陳獨秀、魯迅諸位先生認為:中醫誠可以愈病,卻不能以愈病之理喻人。這個問題,似乎至今還沒有人回答過。但是,錢學森先生預言了中醫對世界醫學未來的影響;而鄧鐵濤先生2003年降服“非典”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醫的實力。

中醫為什麼會從冷落中復興?中醫為什麼會影響世界醫學?中醫是怎樣愈病的?“陰陽五行”是什麼?為什麼中醫與“陰陽五行”靈肉交融?對這些問題,我陋不白揣,試圖以現代人的思維、以現代人的觀念、以現代語言表述一通,索性也把“陰陽五行”與中醫捆綁起來一同理論。若海內外師友不吝賜教,則為幸甚!

一、陰陽五行是什麼?

陰陽五行是哲學,是人文哲學?是思維哲學?是生命哲學?且不必討論,先看清內涵再說。它具有哲學的一切特徵,即無定論性、宏觀性、普遍性、抽象性,古今中外哪一個學者也不可能說出陰陽五行屬於哪一個領域。軍事家研究它用於制勝強敵,中國的兵法崇尚“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者為上”(如墨子之“非攻”篇);以“一戰而勝者為中”(如“圍魏救趙”)。這種軍事思想是從哪兒來的?陰陽五行!墨子與孫子不過是用了五行中“依賴”與“制約”關係發生的“變化”而已。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論天下三分之策,同樣是陰陽五行中的依賴與制約構成的三角關係。赤壁戰敗,曹操逃命華容道,諸葛亮深知關羽不會殺曹操而特令關羽赴華容;諸葛亮為推卸不殺曹之責而命關羽立軍令狀。為什麼?如殺曹則破壞了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鼎足形勢,蜀國便無存在的依託,這是在政治上運用陰陽五行。此外,經濟學家研究陰陽五行可有富民強國之策;廚藝家研究陰陽五行可以調和眾口。今天我重新解釋陰陽五行,是為了中醫用以療疾養生。陰陽五行是無定論性的,可以從任何方向解釋。

古人從金木水火土五行衍生出五方、五色、五氣、五味、五穀、五果、五蔬、五畜、五藏……配以生、克、制、化,形成一個有秩序的“五”的關係。近代學者郭沫若先生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先民不滿於神權統治,提出這個原始的“原子說”,認為宇宙萬物是五種物質組成,以反對神權統治(《十批判書》)。對於幾千年以來的文化遺存,人們有不同的認知,這是很自然的事。一切解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於讀者,擇其善者而從之可也。

我對陰陽五行的解釋,是從什麼方向去認識的呢?《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有一段講陰陽五行的話:“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這段話說得好極了,指出了研究陰陽五行的方向,說明了陰陽五行的內容,而且斷言為醫不通曉陰陽五行是不可以的。

所謂“五運”,便是五行。古代五運與五行同指五項運動。運字不用說,“軍”在走動這不是運動嗎?行字為彳亍組成,彳讀音CHI,在甲骨文為腳、脛、股相連之象,意為向前邁步;亍讀音“CHU”,意為止步。一邁一止即向前移動。所以說運與行都作運動解。

“陰陽”在這裡的意義很明確,陰為靜態,為具象有形質的東西;陽為動能,是無形質、無象的東西;而陰陽是普遍對立而又統一的。陰陽這個東西在運動,五項運動(五行)。

“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這是說陰陽五行運動乃大自然的運動規律,這個運動規律是萬物的綱紀,而用金水木火土代表萬物。如把金水木火土看作是五種物質,無論如何你也說不通生殺變化的深邃內涵,只有金水木火土代表萬物才能說通。

金水木火土不是五種物質,而是五項運動,所以稱“五運”、“五行”。金不是金銀銅鐵,水不是氫二氧一,木不是松柏楊柳,而是宇宙萬物的五行運動。什麼運動呢?自然之規律的運動、萬物之綱紀的運動、生殺之本始的運動、變化之父母的運動,你說什麼運動符合這些條件呢?

我們先認知一下什麼是道?《說文解字》解作:行走的道;那麼宇宙萬物行走的道又是什麼呢?用現代語言說,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裡,自然萬物生、死、盛、衰變化的運動規律,就是天地之道。

什麼是綱紀呢?“綱”是一個大網的綱繩,提起綱,不論網有多大,就一目不少地舉了起來;“紀”是制絲人把絲的每一端都歸於一紀之中,只要握住紀,絲無論多少,便被提了起來。

“萬物之綱紀”,這裡是指五行陰陽運動把宇宙間紛繁複雜萬萬千千的事物歸納在五行運動之中,萬物的生死盛衰一切變化的發生,一切發生的根據,一切變化的原因,盡在五行陰陽運動之中。反過來說,我們掌握了五行陰陽運動的規律,便了解了萬物生死盛衰變化的由來與根據。我們看到,陰陽五行運動的規律,是生命由生到死的變化規律。

這是《內經·天元紀大論》告訴我們的。《天元紀大論》的作者是誰,不可知,但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是對五行陰陽深邃的概括論斷。這是陰陽五行的研究方向,是可信的。從先秦至今,研究陰陽五行的學者很多,說法也不盡相同。古人的研究是古代人的智慧。我們今天不能亦步亦趨按古人的足印走,而要繼承,發揚。繼承,不是復古;發揚,則要有新內容,起碼要用現代人的思維、現代人的語言去表述,用現代人的觀念去認識生命與生命過程。我想,陰陽五行應該是大眾可以理解的陰陽五行,應該是現代人的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大自然的運動規律,是萬物的綱紀,是生命的根本,是一切生命生死盛衰變化的原因。這不是生命科學嗎?宇宙萬物的生死盛衰變化的根據既然歸納為五大運動,那麼這五大運動是什麼呢?我們在研究了前人的見解之後,認識到陰陽五行運動是宇宙萬物之間的普遍規律——陰陽離合而生殺、相互依賴而生存、相互制約而均勢、相互變化而常新、終始嗣續而永恆,是五大運動的均勢平衡狀態。

天地之常道,即生命的常態,可稱生態。在生命的常態之中,也即生態之中,表現出生命的自主性、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守個性五大生命能力。這是陰陽五行運動在生命過程中形成的保障生命的本能,是醫學家研究陰陽五行所追求的目標。作為醫生,必須通曉陰陽五行與生命五大本能,因為這是生命生死盛衰變化的根本;掌握了這個根本,你便掌握了生命生死盛衰變化的權衡,這其中有取之不盡的認識生命的智慧,所以《天元紀大論》說:“可不通乎!”

二、五行運動中的“天人合一”

陰陽五行是把天(大自然)與人合二為一來看的“天人合一”觀。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天人一體,大自然中有我,我中有大自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便是我,我也是你。有了“天人合一”觀,才可以研究陰陽五行。

1、陰陽離合而生殺

在五行運動中,陰陽離合而生殺是什麼?無形無象的動能為陽,有形有質的靜物質為陰,陰與陽合,便是生命的形成。一個有形的質,含入了無形的動能,或者說無形的動能附在了有形的物質,一個生命物生出來了。你看,一個精子附在一個卵子中,一個生命物便生出來了。

一切動植物,凡是有生命的東西,無不是陰涵陽附,即“陰陽合德”而生;“陰陽離決”而死。什麼是陰陽離決呢?一個動物生命存在時,身體器官每個細胞都是在運動的,如果這個動能離開了身體、器官與細胞,也就是動能與形質分離決裂了,這個動物便死亡了。所以說陰陽離合而生殺——陰陽離合便是生與殺的根本。

2、相互依賴而生存

陰陽合德,開始有了生命,但生命要持續下去,必須要依賴他物。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生命必須是在相互依賴中才能生存。想想看,陽光、空氣、水與大地是萬物所依賴;牛羊及其它食草動物要依賴草木;食肉動物要依賴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也有食與被食的關係。昆蟲依賴草木,鳥類又依賴昆蟲……這個相互依賴而生存的關係很複雜,不是一條鏈,而是橫豎曲直多維交織的立體網絡。

這裡說的相互依賴,不是單指營養,還有多種共生關係。如天麻與密環菌、螞蟻與蚜蟲、白蟻與體內的鞭毛蟲、寄生蟲、寄生植物、菌類等等,包括生存的多方面。總之,宇宙間沒有一個生物是可以單獨生存下來的。而且每個物種都不可少,因為缺了一個會使另外一個或幾個失去依賴,造成另外物種的滅絕或災難。這就是天地之道——萬物相互依賴而共生共存。

3、相互制約而均勢

生物在相互依賴中,必然會發生制約。我們只說昆蟲與草木之間、鳥類與昆蟲之間、牛羊麇兔與草木之間、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關係。凡食草動物皆依賴草木,草木生長多少,制約著食草動物多少;食草動物多少,制約著食肉動物多少。而草木生長又受到天地風晴雨露的制約。因而,草木生長、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都是受天氣的制約,食者與被食者相互制約;總之,制約是依賴中產生的,沒有依賴便沒有制約,沒有制約的生命會走向滅亡,依賴與制約都是生存必不可少的,如果有一物種失去制約,必會因自我膨脹而滅亡。

20世紀5 O年代,在中國發動“除四害”,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遭到被消滅的命運。如果麻雀被大量殺死,農田的害蟲便不受制約地大量繁殖。農田被迫施用農藥,害蟲被毒死,鳥類也因吃了被毒死的害蟲中毒而死,導致麻雀、喜鵲、烏鴉很多鳥類急劇減少,造成一個惡性循環。至今農田仍舊依靠農藥,因而鳥類繁殖困難。

五十年來,每日三餐之中,糧食、蔬菜、水果,哪一樣不含農藥?誰知道我們的子孫到哪一代才能不吃農藥!這是人為地破壞了生態平衡,使昆蟲失去制約而導致的惡果。宇宙萬物在相互制約、相互依賴中相互磨合,形成均勢平衡,是大自然的生態,一旦人為破壞,決不是人可以重建的,一定要等到大自然重新磨合,才能再一次出現生態的均勢平衡。

4、相互變化而常新

宇宙萬物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中生存,這是天地之道,是大自然的運動規律。蘊含在依賴與制約中的,是變化。草原變成了牛群、羊群;牛羊一部分變成了食肉的猛禽、猛獸……這是變化,宏觀的變化。

宏觀變化是從微觀變化而來的,說宏觀變化自應概括地看微觀變化,如動物體內營養代謝、基礎代謝……這些都是概括在生命過程之中的,“宇宙萬物之間與萬物自身”這個提法,自然是宏觀和微觀都在其中。一個人的生命,一株草的生命,一個細菌的生命,一個細胞的生命,是平等的、並列的,大自然中沒有大小尊卑,都處在“陰陽五行”之中。

人的生命在哪裡?在人自己的生命過程之中。而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五行的運動過程,相互變化,無時無處不在。只有相互變化,才能保持生命的常新。器官、組織、細胞、DNA之中,不是人的生命,而是組織、細胞、DNA的生命。

5、終始嗣續而永恆

宇宙萬物在陰陽離合運動中生死,在相互依賴中生存,在相互制約運動中均勢,在相互變化運動中常新。宇宙是永恆的,萬物也是永恆的。萬物的永恆,是在終始嗣續運動中永恆的存在。這就是宇宙萬物父生子、子生孫、孫又生孫……以保持萬物的永恆存在。

三、生命在五行運動中的五大本能

陰陽五行運動——陰陽離合而生殺、相互依賴而生存、相互制約而均勢、相互變化而常新、終始嗣續而永恆,這五行運動存在於宇宙萬物自身以及萬物之間,凡是有生命的物,無分大小尊卑,都共生共存於五行運動之中。不知多少千百萬年,在生命運動的悠悠過程中,生命日益完美,衍生出生命的五大本能:自主性、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守個性。這五大本能特性,是排除生命運動過程中外源性與內源性傷害的職能系統,沒有這五個本能,生命很難存在下去。一個生命的健康水平,便是這個職能系統的健全水平。這個職能系統不是某一個器官、組織的功能,而是各器官組織的生態運動所產生的宏觀效能。這五大本能,只有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才能存在。

1、自主性

自主性是自“陰陽合德”之一瞬間開始的一動一靜的運動。這個運動直到陰陽離決時才停止,自主性運動就是生命運動。為什麼叫自主性呢?請問,是誰命令他運動的呢?沒有。所謂“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是它自己在運動。這個自主性運動與生命同步,一個人,心臟的張縮、胃腸的蠕動、肺的開合、細胞的運動……器官組織不同,運動形式有別,但它們的運動都是自主的。有人說:是神經主宰的。我問是誰主宰神經的?還是自主性運動。而且,在一個生命體中,各器官、組織雖有運動形式的區別,但它們是協調地共同完成同一個生命程序。一切根據生命運動的需要,快慢、大小、高低、上下、內外、左右地調節著,總是和諧而精當地運動著,這是生命巨系統中一個自主性運動系統程序。

自主性運動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從陰陽合德生命運動開始之後,這個生命的自主運動便是陰陽互根、陽生陰長的過程。陰是物質,比如營養物質;陽是動力,營養物質進入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變化成能量,發生了動能,這個動能便是陽;從食物入口,咀嚼入胃,胃的蠕動分泌,膽汁的泌出,小腸的運動分泌、消化吸收,肝、脾的代謝,一系列的運動,都屬於動能的陽;而最後變化為能量的物質,是動能的陽所生出來的,但這生出來的能量物質屬陰;正是這屬陰的能量物質又會發生出運動能力的陽;這個過程便是一個陰陽互根、陽生陰長的過程。這個生命過程很重要,一個生命自陰陽合德形成開始有自主性運動以後,始終是在陰陽互根中生活,直到生命終結。

我想進一步說明陰陽互根發生自主性運動這一現象。例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出現心前區壓迫感、早博、房顫、心率失常、心絞疼、心肌壞死,所有這些症狀只是一個原因,即心肌缺血造成的。一旦供血充足,所有症狀都會消失。例如,心臟移植、腎臟移植,一個心臟從胸腔取出,已停止了跳動,但在植入另一個胸腔、吻合了血管之後,血液流入心臟,心臟立即跳動起來。上述兩例都是陰陽互根的例子,自主性運動存在於陰陽互根之中。

中醫自張仲景以來,便根據自主性運動法則,及陰陽互根的原理,以助陽、回陽、補氣、滋陰、育陰、養血等理法,治療內源性功能性疾病,使千千萬萬人走出死亡,得到健康。但自主性運動是不可取代的,激素類藥物長期使用導致的嚴重後果,便是取代自主性運動的惡果,違悖自主性,便是違悖生態規律。

2、共生性

宇宙萬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共生關係,決定了萬物之中不能有一個被消滅,也不可能有一個單獨生存,單獨一個生命不可能生存下去。哪有一個不吃東西而能生存的生物呢?而且,消滅其中任何一種生物,必會造成別一種或別幾種失去依賴而不能生存,也會使某一種生物因失去制約而自我膨脹。無論是失去依賴還是失去制約,都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生命的災難性結果。

前面提到的“除四害”,消滅麻雀而導致的災難,就是因為破壞了依賴與制約關係,打破了共生性結構,這是一個萬物之間共生性關係的例子,人體也是如此。人體各器官、組織,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四肢百骸,它們之間在生理關係中同樣是共生性關係。

在病理關係中也是如此。例如,營養代謝系統功能,依賴內分泌系統功能;內分泌系統功能,又依賴自主調節系統功能;而自主性調節系統功能,又依賴營養代謝系統的能量供應。三個系統在相依賴中又必然相制約,形成一個共生關係。

生理上的共生性,又導致病理中的共生性質。例如:糖尿病為什麼總出現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而高血壓、高血脂又常常導致高血糖,以及免疫功能低落。這是一個常見的代謝、分泌、免疫三系統的共生關係。所以在治病中,無論治糖尿病還是治高血壓、高血脂,總是治一病而三病同時痊癒。

共生性現象在中醫的案例中是不勝枚舉的。眾所周知,中醫有內病外治而愈的,如針灸、按摩、藥敷、藥浴等等;有外病內治而愈的,如潰瘍不癒合、皰疹、瘡瘍、多發脂肪瘤等等。這些都是以生命的共生性關係為基礎的。

順便說一下,不瞭解生命的共生性,是當不好醫生的。例如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大血管病、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肢痛、肢麻、潰瘍不癒合、脂肪肝、腎小球硬化、前列腺肥大、白內障、眼底病……許多的合併症都會發生。怎麼辦?不知道生命的共生性,便只能心病治心、肝病治肝、血糖高降糖、血壓高降壓、血脂高降脂、眼病治眼、腳病治腳……一對一地對抗治療。結果,病不能治癒而藥害日增,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終身服藥的原因。而通曉陰陽五行、掌握生命共生性法則的醫生,對上述糖尿病無論併發症有多少,只一方一劑,所有症狀悉數解除而痊癒。你相信嗎?今天不信其有,明天相信不遲。而我不能不說,真善美盡在大自然中!

共生性法則是中醫臨床中對藥物選擇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比如我們用降糖藥或其他化學藥,只考慮某一療效而忽視藥物的毒副作用,往往要治的病沒治好,卻傷害了肝腎,其後果不問可知。有時我們切去脾臟,結果造成了“無脾綜合症”。諸如此類,都因為不知生命共生性法則。

3、排異性

生命過程中的排異性,是生命本體保護自己生存的本能。以人為喻,人飲食、呼吸、視聽、汗腺、大小便等全身孔竅,都是外界通向內部的通路,也都是內部通向外部的通路。外界的有毒有害物可能經這些通路侵入內部造成對人的傷害,甚至死亡。而人體在任何一個通向內部的路徑都有防禦,間或防之不力時,有毒有害物侵入了,人體的排異職能系統便動員相關體能將有毒有害物通過相應的通路排出體外,以保障生命過程的穩定。同時,對自身內部在生理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廢棄物,也由排異職能系統經由體外通路排出體外。一般說來,固體廢棄物經由大便、嘔吐排除;液體由小便與排汗排除。全身的孔竅,甚至微血管都可以作排異的通路。在人的生命運動過程中,排異系統時時刻刻都在清除體內的異己物質,送到各便宜通路代謝於體外,以保障生命的穩定。

排異系統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非常重要,中醫早在兩千年前已經非常成功利用排異本能治病了,到《傷寒論》問世,已經成為一個臨床治療體系。今天,我要對天下說,《傷寒論》與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的臨床療效是超現代的!為什麼一個醫學成就能夠超越兩千年呢?這完全是陰陽五行的生態理念對生命運動的智慧認識。我願對此作簡單的介紹。

張仲景對“傷寒”這個外源性疾病(致病生物體感染),在明確認識人體生態中的排異職能後,用因勢利導的方法,把致病物排出體外而愈,請看《傷寒論》的陽性病理系統的臨床案例。

陽性病是指自主性運動處於常態,機體的排異職能有能力對致病生物體做出有效排異反應。如果自主性運動不足,機體排異職能無力做出排異反應,則為陰性病病理過程。在陽性病過程中,由於病理的器官組織部位不同,排異的代謝通路不同,也可稱為病位不同,而區分為“表”、“裡”、“氣機”三個病區。以陰陽消長為經界,稱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是三個經界不同的階段。

太陽經病理反應在“表”。表,是個病區,就是排異反應的區閾。表的排異通路在汗腺。凡是在表的排異反應,都有共同的特徵:脈浮、發熱惡寒、頭疼、身疼。其治療原則是因勢利導,方法是汗解。汗解法,又根據病理趨勢不同而分別有解肌法、發汗法、助陽解表法、清熱發汗法、逐飲發汗法,等等。其方劑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桂枝加葛根湯等等。汗解法的目的不在發汗,而是以排除病理物質為目的之方法。

清乾隆年代,急性傳染病流行,如麻疹、猩紅熱、腦炎、斑疹傷寒等,又有吳鞠通、葉天士等人在《傷寒論》的影響下著有《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書,以“辛涼透表法”豐富了《傷寒論》汗解法的排異方法。自東漢張仲景到清乾隆吳、葉大師們的臨床貢獻,使中醫對外源性疾病達到超現代的臨床療效,這也是中醫為什麼不用滅菌消毒的藥能治致病生物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的原因。

說超現代,這個話的份量並不輕鬆。1956年河北省流行乙型腦炎,用抗生素治療,死亡率甚高而多有後遺症;而蒲輔周先生用中醫藥治療167例,全部治癒,且無一例後遺症。2003年的“SARS”,廣東中醫藥大學鄧鐵濤醫師院內治療六十例、院外會診幾十例,均無一例死亡。這在世界醫學中是不是超現代的臨床水平?當然,中醫學的超現代水平,並不止於此,這只是中醫利用排異性本能的一部分。

再舉一個陽明病。陽明病的排異反應在“裡”。裡,也是個排異反應的病區,這個病區的代謝通路是胃與腸,所以有吐法、下法兩個,其實質都是依據病理排異反應的趨勢而因勢利導,把病理產物排出體外。若病理物在胃中,因其欲吐之勢而用“瓜蒂散”湧吐而病癒;如病理物在腸內,腸的排異職能反應是大便,其病勢表現為“發熱惡熱,不大便三五日或六七日,神昏譫語,不識人,腹滿脹痛,日哺潮熱,等等”;這種趨勢欲排異於大便,但結腸乾燥而不通,為下奪之勢,可因其勢而用下法。下法中可根據病情緩急而因勢用“白虎湯”通便,或“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通便,排除病理物質而愈。

張仲景的因勢利導而用的下法很巧妙、變化多端。如對腹中淤血,有“桃仁承氣湯”;對腹中腫塊發熱者,有“大黃牡丹皮湯”、“下瘀血湯”、“大黃蟅蟲丸、湯”;對腹中有水飲的,有“五苓散”、“豬苓湯”、“十棗湯”、“茵陳蒿湯”、“茵陳梔子湯”等。到清代吳鞠通,排異法又創作了“增液承氣湯”、“宣白承氣湯”等,使下法排異更加豐富。

中醫對人體生態中的排異性能力的理解,使兩千年來的醫學臨床治療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許多疾病中出現了奇蹟。可以預料,當今許多被現代醫學認定為“終身服藥”的病,以及癌症、艾滋病,都會在人體排異性本能中得到治療。

機體生命中的排異性,被認識的比《傷寒論》更早,其成就也更完美,有不少奇蹟。但是,違悖排異性法則的治療也很普遍,比如我們感冒了常是用藥退燒、止痛、抗過敏等對抗方法與藥物,這些行為正是違悖了排異性反應,使致病物質得不到代謝排出體外,結果造成併發症或後遺症,常見的是肺炎、肺感染、鼻炎、咽炎、心肌炎、膀胱炎等等。所以世俗中有“感冒生百病”的說法,其實是病理物質沒排出體外造成的。順便說一句,為什麼機體對一些化學藥產生抗藥反應?這也是排異性做出的結果。

4、應變性

應變性是人體在生態中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的本能。當人體內、外環境突然或逐漸發生變化時,應變性本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寒、熱、缺氧、飢、飽、勞、逸等等,應變性系統會改變自我的皮膚、汗腺、血壓、心率、血管……以調節自我適應環境。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們,適應缺氧的環境;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習慣於寒冷的環境;這是生命過程中人人常見的應變性現象。在五十年前,剃頭的師傅都長有一雙大腳,因為他需長年站著工作,又須站得穩,應變性本能改變了它;木工師傅常年吃力地用手推刨,應變性本能改變了他的雙手,生得粗大有力。任何一個生物,都有應變性的本能。

中醫很早以前便在陰陽五行中發現了應變性本能。有記載證明,在十六世紀,中醫以“人痘接種天花”。中醫把天花病毒接種到人體,使人在生命過程中與天花病毒共處,結果,人體生態中的應變性本能,改變了自我,適應了病毒環境,這是人體應變性改變自我適應自然的另一表現。中醫這個對生命認知的智慧,一百多年後,被英國醫生琴納學去,改用“牛痘接種”。

艾滋病毒與猴子的和平共處,也是“應變性”的結果。蟑螂吃滅蟑毒劑,只需六代便可以得到自身“應變性”帶來的免疫。艾滋病毒與猴子、蟑螂與毒劑的和諧共處,是自然生態使然。牛痘接種是陰陽五行的智慧,人引牛痘病毒進入自身,用自身的應變性本能改變自我適應自然的理念,用於“牛痘接種”,至今四百餘年,在世界上消滅了天花!

這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中醫把痘毒引入自身,艾滋病毒與猴子的共處,與之磨合,用自身應變性本能,改變自我來適應有毒環境。這是個什麼理念?“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理念。為什麼改變自我適應自然四百年而消滅了天花(應該是天花在世界絕跡)?西方人上世紀四十年代發現了青黴素,舉世為之歡呼,以為殺滅病菌的藥造出來了,人類有救了!然而,殺菌、抗菌不過五十年,結果是病菌越殺越強,傳染病越來越多。什麼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態理念——一個是按照生命運動規律來對待生命,改變自我或者說完善自己來適應自然;一個是戰勝自然、改變自然,以適應自我,這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個問題,到此為止,不作更多的討論。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態平衡的理念已經過至少四五千年的考驗證明:自然和諧、社會和諧、生命和諧,是來自陰陽五行運動的生態平衡理念。

應變性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動物、植物有,病菌、病毒也有。植物從熱帶遷移寒帶,或從寒帶遷移熱帶,都可以逐漸改變自身而適應新氣候環境而生存。蟑螂對於毒餌只需六代即可得到免疫,這是蟑螂的應變性本能;中醫引種天花病毒進入自身,改變自我適應自然,到“牛痘接種”四百年,使天花病在世界絕跡;青黴素進入人體制菌五十年,用藥量增大了上百倍,而傳染病卻逐年增多、副作用逐年加劇。這其間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同是一個應變性,順之與違之有如此不同的結果。今天許多疫苗的應用,正是中醫“天人合一”、人體“應變性”本能的臨床應用,前途必定廣闊而光明。

5、守個性

生物的守個性是物種保持其生物個性的生態法則。如果生物沒有守個性,萬物便失去了區別。這是不可想象的災難。因為有了生命的守個性,萬物才成為萬物。物與物之間、類與類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出現萬萬千千同中之異、異中之異,以致萬頃森林無相同之樹木,天下之樹木無相同之樹葉,世界六十億人無相同之面孔,無論動物、植物,子孫萬代各有差異。由於生物的守個性法則,在保持自身純度的同時,保持了物種的多樣化。

生物的守個性法則,在優生學的研究中有豐富的內容。

陰陽五行運動衍生出五大生態法則,是生命賴以生存、發展的能力,是生命自始至終的全過程,是生死盛衰的根據。醫學家臨床治病,以及養生,順之則昌,逆之則危,實所謂天地之道不可違也。

四、陰陽五行的啟示與推演

1、陰陽五行:系統性之推演

中醫在《傷寒論》問世前,臨床醫療是“醫方”(如同時代的《肘後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方》、唐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唯張仲景在陰陽五行的啟示中推演,建立了理、法、方、藥一體的臨床醫療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張仲景融入了信息系統、控制系統,把《傷寒論》打造成無古無今、超現代的臨床醫學體系!如今,中醫於本世紀初便創立了《傷寒論》臨床醫療系統,使用了信息處理與控制程序。這是在中醫內容中得到驗證的,決無邀寵之意。

《傷寒論》臨床醫療系統的構建,完全是在陰陽五行的啟示中推演而來的。陰陽五行本身就是一個包羅宇宙萬物的巨系統。這個巨系統把宇宙萬物分為五種屬性,發生著五行運動。這就是把宇宙萬物以陰陽屬性構建為一個巨系統,又以五種不同屬性分為五個大系統。每個大系統中還可以根據需要以不同個性分別為若干子系統,甚至無限可分。

五行陰陽這個巨系統,恰恰是把宇宙萬物整合為一的巨系統。這是一個無限整合,沒有這樣的無限整合,我們不可能得到對宏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因為,生命規律只有在宏觀世界中才能得到。在認識了生命規律之後,再對宏觀世界用分割的方法,進入微觀世界。在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你會把在宏觀世界中得來的生命生死存亡盛衰認識加以更深刻、更真切的昇華!如果不瞭解宏觀世界的大道理,而對個體進行無限分割,進入微觀世界去尋求生命規律,那你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這裡,是講系統的意義。系統是對事物整合的宏觀認識,宏觀認識即普遍性、共同性的認識,也即是普遍規律的認識。系統的功能,就是我們以共同性為指導去認識個別性,去更好地解決問題。

“系統”這個詞,是外來語還是本土語,我沒考證,在漢墓出土的簡書中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在漢代尚沒有這個表述。那麼我根據什麼說陰陽五行是宇宙萬物的巨系統?說傷寒六經是臨床治療系統呢?很簡單,陰陽五行本身便是同類事物以內部聯繫組成的整體,傷寒六經也同樣如此。漢代前沒有“系統”這個表述,《天元紀大論》稱陰陽五行為萬物之“綱紀”,張仲景命名傷寒治療體系為“六經”,而“綱紀”、“經”、“系統”這三個詞都是從“糸”字與諧音字組成。“綱”是網的綱繩,千萬個目繫於一綱;“紀”是治絲,把散絲的頭緒整理出來為“紀”;“經”是織物的縱線,可引申為道路、規範;“系”為絲所連綴的同類事物,以及內部聯繫組成的整體,與“系統”沒有區別。我們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兩千年之隔,綱紀、經、系統,名稱雖有不同,而實質則一。我們可不可以確認傷寒六經系統,是受陰陽五行的啟示而推演出來的呢?

我再以陰陽五行與傷寒六經系統的內在聯繫展現給大家看:張仲景開宗明義,首先把傷寒中風同類疾病分為陰、陽兩個系統:“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無形的動力是陽;有形的器質是陰。陰陽合德,一動一靜,是生命過程。陰陽離決,有靜無動,是生命滅亡。這是生命生死中的陰陽。那麼生命過程中的陰陽是怎樣的呢?生命過程中陰陽是均勢平衡,也就是動態平衡。

我們可以設定一個陰陽正(+)、負(-)值。“+”為陽性值,表示機體的自主性運動在正常值。自主性運動是一切生命機能的動力,自主性運動在正常值中,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等都在正常運動之中;如果自主性運動在“-”值狀態,那麼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運動都會出現動力不足,整體處於陰性狀態。所謂“病發於陽”,便是病發生在“+”陽性值中,機體的自主性、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能力處於正常狀態;如果病發生在“-”陰性值中,機體自主性運動量不足,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能力都處於低落。同樣一個病,發生於這兩種機體狀態中,病理、治法與方藥都是截然不同的。而確認病發於陰性值與陽性值的根據,是發於機體內部的一條信息,即發熱惡寒與無熱惡寒。這個信息證明了什麼?為什麼是病發於陽或發於陰的根據呢?

2、陰陽五行:排異性之推演

這要從病理說起,傷寒、中風是生物病原體侵入機體引起的排異性反應。在排異性反應中,無論是排汗、排便、排膿、排血,任何一個排異通路,都必須是有關的器官、組織自主性運動做出超常量的運動,才能把致病物排出體外。例如排異反應趨勢向體表排汗,必須提高體溫、提高血壓、提高周圍血管供血量,讓微血管充血,以開放汗腺。在這個排異過程中,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發熱”,發熱惡寒是在提高體溫中肌組織顫抖而發生的感覺,但體溫是超常的發熱。

“發熱惡寒”這條病理信息,最能表現人體的自主性運動與排異性能力在正常值,病是發於陽性病理過程中,因而“發熱惡寒”是陽性病理的定性標準。

在《傷寒論》中,陽性病是一個系統,又根據排異反應出現的病理部位不同而分為太陽、陽明、少陽三個子系統。太陽經排異反應趨勢向“表”;陽明經排異反應趨勢在“裡”,或向上越,或向下奪;少陽經病在“氣機”部位排異反應發生障礙。

在太陽經系統,分有汗與無汗兩種病勢。有汗病勢二十一例,無汗病勢四例,共二十五例。太陽經系統中有汗病勢類與無汗病勢類所有個例,都具有太陽經自主運動正常值,排異反應向“表”的共同病理特徵,而又各具獨有的個性病理特徵。但都是以脈、症、病情等病理信息所表明的,都因其排異趨向而用汗法。

陽明經病理系統排異反應在胃腸,張仲景稱“裡”。排異反應趨向上越(吐)與下奪(排大便)兩種。對上越者,因其趨向用湧吐法;對下奪者,因其勢而用攻下法。吐法、下法是對陽明病的一般病勢而言,又根據各自不同的個性病症而有不同的下法,在下法中有“白虎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個不同等級。陽明病所有個例,也都是以脈、症、病情,與自覺、他覺的病理信息表明的。張仲景所謂“辨脈症”,實際便是病理信息的處理程序。

少陽經病理系統在“氣機”,排異反應因氣機調節失常而受到障礙。少陽系統病勢有四類:氣機調節失常是其一;因調節失常而障礙排異反應排汗是其二;因氣機失調而障礙排異反應排除胃腸熱結是其三;因氣機失調大便燥結障礙排異反應排便是其四。

3、陰陽五行:自主性之推演

以上是陽性病系統中三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中有若干個例,以下我們看陰性病理系統。

陰性病理系統與陽性病理系統相反。陰性病是自主性運動在負值狀況,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能力無能做出有效的反應。為生物病源體侵入人體後,共生性與排異性反應不能動員相關器官組織以增強代謝的形式排除異己,集中表現就是不能提高體溫發熱,而出現體溫低落的惡寒,所以“無熱惡寒”是陰性病的定性標準。在陰性病系統中,與陽性病相對,也是表、裡、氣機三個病理反應的區閾。不過,陽性病是病理反應區閾不同而排異方式不同;而陰性病則是在表、裡、氣機三個病閾中組織器官自主性運動能力衰弱,不能維持正常基礎代謝,因不同病閾、不同的組織器官出現自主性運動衰弱而已,以下分別介紹。

少陰病系統,脈沉細,體溫低落,身寒,但欲寐,是心功能衰弱、外周循環不足,這表明循環系統自主性運動在負值狀況,這個病是以“回陽法”治療。“回陽”的含義,就是恢復失去的動力。少陰病過程中有七個不同的個例(麻黃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附子湯、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少陰病因陽回發熱汗出而病解除。這就是自主性運動值升高,排異性能力回覆正常,排除了病原物質而病癒。

太陰系統脈弱,弱象是沉微細無力,表明血壓降低,循環血流量與動力俱呈現負值,而且腹滿時疼,下利清谷,食不下而吐;體溫降低,明顯的自主性運動降低,循環動力與胃腸消化功能、代謝功能都在低值的狀況,這種狀態中,排異性能力幾乎出現零值。太陰病與少陰病以及厥陰病,其共同的性質就是自主性運動能量過低——少陰在循環與周圍組織;太陰在循環與胃腸器官;而厥陰病,是自主性運動能力降低出現於氣機官能。厥陰病系統,問題複雜,需從頭說起。

關於厥陰病,章太炎先生說:“厥陰病乃千古疑案。”為什麼說是疑案呢?因為自宋代至今,可以看到的《傷寒論》版本,在厥陰篇只有提綱一條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而下面既無理法,也無方藥,也就是提綱之下沒有切實的內容。因此,自宋·成無己註釋《傷寒論》以來,歷金、元、明、清諸代,眾多醫學家對傷寒論厥陰病議論甚多。說法之一,張仲景也是有侷限的,消渴病今天還是醫學界沒能解決的難題,一千多年以前不能出治法是很自然的事;說法之二,《傷寒雜病論》成書一百多年後,經王叔和整理而行世,建安至晉大約百年,而戰禍頻仍,更加水、火、蟲蛀之災,對於竹木簡書很難保存完好,《傷寒雜病論》中多有佚失,厥陰病篇應是因這些災難而散失。上述這兩種說法,不必分證是非,重要的是將佚失者找回來,實缺者,可補上。但已經尋找千年,仍無消息,還是補起來便宜。怎麼補?缺少什麼補什麼。缺少了什麼呢?缺少了厥陰病的理法方藥!

4、陰陽五行自主性推演:厥陰病補缺

什麼是厥陰?什麼是厥陰病?厥陰病怎樣治法?什麼方藥?

厥陰是張仲景以陰陽消長的關係來說明傷寒六經病的病理關係,並以它來命名。陰陽是對立存在的,沒有孤陰、孤陽。但陰陽是運動的,運動的形式是消長變化。陽長陰消,陽極生陰,陰長陽消,陰極陽生,循環往復,無始無終。厥陰表示陰氣盛極而陽氣開始增長,所以厥陰與少陽對立存在。在《傷寒論》六經系統中,太陽與少陰是在“表”病閾中,陽性過程稱太陽,陰性過程稱少陰;陽明與太陰是“裡”病閾中,陽性過程稱陽明,陰性過程稱太陰;而在氣機病閾中,陽性過程是少陽病,陰性過程為厥陰病。這就是說,氣機這個區閾的病,自主性運動能力在正常值為少陽,自主性運動能力在負值為厥陰。這便理出來一個頭緒:少陽氣機病的陰性過程便是厥陰病。

張仲景在厥陰提綱中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這是說的什麼病?“消渴”應是糖尿病與尿崩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應是強心悸與心絞痛、心肌壞死。這似乎透露出一點線索:糖尿病與尿崩症都是內分泌病。糖尿病總是合併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這是很清楚的。內分泌紊亂必然導致代謝障礙,先發生糖尿病,後出現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者;或先發生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而後出現高血糖者,臨床中均屬常見。到這裡,厥陰病已經初步定位——分泌與代謝病閾。

我們可以與少陽病的病閾核對一下,看是不是同病閾。病閾是發生病理反應的實體是器官組織。張仲景說,太陽病在“表”,陽明病在“裡”,而少陽病則沒有指出一個實體病位,我們只好從少陽病的脈症中尋求其病理部位。

六經提綱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口苦咽乾目眩”是出於什麼部位?

“口苦”是膽汁代謝障礙,膽汁溢於肝循環,進入體循環,在舌組織循環中而產生的苦味;

“咽乾”,是口腔唾液腺分泌失調,稀薄的唾液腺分泌減少,而感到口咽乾;

粘稠唾液分泌增加粘稠唾液中含粘蛋白,所以容易附著在舌上形成白苔,這就是少陽病“舌上白苔者”的形成原因

“目眩”一症考慮是眼血管收縮,以及瞳孔散大所致。

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以及脈弦細,都與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調節失常關係直接。交感神經活動使內臟與外周血管收縮,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腸運動,抑制膽囊收縮,使瞳孔散大,促進糖原酵解;副交感神經運動則相反,使血管舒張,分泌稀薄唾液,促進胃腸運動,促進胃液、胰液、胰島素的分泌,使膽囊收縮,瞳孔縮小……

說到這裡,少陽與厥陰的共同病位已經分明,口苦、咽乾、目眩、脈弦細、舌上白苔,以及其他少陽病症(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往來寒熱、胸脅苦懣)與厥陰病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同出於分泌調節機制。

內分泌與外分泌是相連接的,分泌與代謝也是相連接的。這些都是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調節失常所致:副交感神經自主性活動降低,交感神經失去制約。如果在有“往來寒熱”時,可認為在少陽過程中;如無發熱,出現消渴,或出現心中疼或心悸或飢不欲食,可認為入厥陰過程。

中醫對少陽稱“生髮之氣”,並以三焦為體。《難經》三十八難稱三焦“主持諸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例“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中說:“三焦為相火之用,分佈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作相火之用的三焦,在中醫臨床中,一向被認為是少陽氣機,而相火被認為生命之火。或換個話說,是推動生命活動的動力。交感、副交感神經、運動與分泌,代謝等都屬於三焦氣機的一部分功用。三焦氣機作為少陽與厥陰的病理部位,從形式、內容都是相契合的。

下面我們談治法與方藥。

我們不妨把厥陰病直稱為糖尿病併發高血壓冠心病的一個案例,這樣說起來方便些。

在中醫的理論中,糖尿病發生於厥陰病理過程中,是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低於正常值而出現的營養代謝調節機能障礙。在少陰病表陽虛,以附子、人參助其自主性運動稱助陽;在太陰病在裡,以附子、乾薑回其陽;而厥陰病在氣機,用什麼藥來強化三焦氣機大的自主性活動呢?

這不是個新問題,這是前人已經重複做過,並且說了二三千年的問題。張仲景對少陰與太陰用助陽、回陽的附子、人參、乾薑等藥重振了自主性運動,正是我們的思路,即治癒糖尿病的思維。張仲景在治療少陰病時,對循環瀕於衰竭(張仲景稱亡陽)的情況,就是用“回陽”法起死回生的。當然,少陰、太陰與厥陰是同理不同法、同法不同藥的,既是相同的病性,又是不同的個體。我們可從少陰、太陰病中受到啟發。

我們重述一下陰陽的關係:“陽動陰靜”,“陽生陰長”,“陰陽互根”。陽為運動,運動不足為陽虛,陽虛則陰不足,陰不足又導致能量缺少,這是陽生陰長的關係,也是陰陽互根的關係。以糖尿病說,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嚴重不足,造成營氣缺乏、衛氣不足,上焦納入、中焦運化、下焦排出的一片混亂,神疲體倦,併發症狀逐日增多,這是從宏觀上看三焦氣機的陽虛勢態。

從微觀上看,糖尿病與胰島素的分泌至關重要。胰島組織分泌兩種激素,血糖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分泌降糖激素;血糖濃度低於正常值時,分泌升糖激素。這就使血糖調節在一個動態平衡之間。而糖與脂肪、蛋白三大營養物質之間在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這個生化過程中也存在一個調節機制,並且是根據生命活動的需要來調節的,穩定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範圍。每一個器官、組織的分泌,激素也好,生化酶也好,都是在運動中產生的,這些物質不是憑空產生的,是由物質轉化而來的。

這些器官、組織的運動是從哪裡來的呢?前面已經說過,是副交感神經活動促進胃腸運動,促進胃液、腸液、胰液、胰島素的分泌。是什麼東西使副交感神經活動呢?這在微觀世界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我們只好說:自主性。生命中組織器官產生了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需要什麼,產生什麼;需要多少,產生多少;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產生……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又非常有序,而且是動態的自主運動、自主控制、自主調節的生命化學程序。治療糖尿病的理法藥物,就在於如何恢復上述這個生命化學程序的自主性活動。

讓我們回到宏觀中去。微觀世界中所表明的,與宏觀世界中所認識的,是相似的。我們已經知道,治療糖尿病只能強化三焦氣機的自主性運動。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同時補以高能量的營養物質,以期達到“陽生陰長”、自主調節的生化程序,恢復其均勢平衡的生態秩序。

什麼藥物強化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呢?什麼藥物可作為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所需的能量呢?

我們是幸運的,先輩們在三千年中給我們留下大量的醫藥遺產。至今能看到的《本草》三十多種,方書三百五十多部,中藥一千八九百味,而且大多是在千百年的臨床中無數次實踐驗證過來的。在這個寶庫裡,何求不得!我在補元氣、健脾氣、滋肝補腎的思路中組成“天和強生合劑”,已經過六年的臨床驗證,中醫學中一扇未曾啟動的門為我大開。我看到,厥陰病系統中遠不止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而是更多更多的內源性疾病。

我去年在浙江大學醫院臨床中治療糖尿病,其併發的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先後痊癒了,這是糖尿病與高血壓、冠心病的合併案例,治療原發的高血壓、冠心病,結果相同。而且在治療糖尿病或高血壓、冠心病的過程中,我看到許多併發性疾病,或非併發疾病,都在“天和強生合劑”治療中先後消失,諸如脂肪肝、萎縮性胃炎、潰瘍不癒合、口腔潰瘍、慢性咽炎、內外痔、白內障、青光眼、玻璃體混濁、便秘、失禁、前列腺肥大、腎功能不全、陽痿、陰冷、肢疼肢麻、風溼痛、顏面黑斑、老人斑、器官組織間囊腫、鼻息肉、脂肪瘤(其中一例是扁桃腺腫瘤),以及所謂更年期綜合症、乾燥綜合症……而且,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進入“天和強生合劑”治療中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一切都趨向平衡。比如,先是大、小便通暢,多食與不欲食、血壓高低、血脂、血糖逐漸平衡,心率快與慢、體重超標準肥胖者與體重不足消瘦者趨向平衡,面部逐漸出現紅潤,光澤潔淨,老年斑逐漸淺淡,直至消失……

我寫到這裡,已足以說明厥陰病系統的空缺不再是中醫的缺憾。“天和強生合劑”所治療的疾病,遠不止上述所列出的二十幾個。我斷定,在今後的臨床中,會有許多疾病補入厥陰系統中來,包括腫瘤。

我說的是陰陽五行的啟示與推演,用陰陽五行剖析了傷寒六經。而且補足了厥陰系統應有的內容。以“自主性調節”為法治癒了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二十多個功能性疾病;發明了生態同步療法[1]。感謝我們的先祖給了我陰陽五行智慧。敬告我的同胞們,中醫不會叫您失望,一定會在這太平盛世復興發展繁榮。

以上便是我對關心“陰陽五行”與中醫的先生們的請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