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四风谷的原野


从地形地势上考虑,晋阳作为都城的优势确实是最大的。晋阳(今太原)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地形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在著名的晋阳之战中,赵襄子凭借坚固的晋阳城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而且晋阳周边由于是盆地,农业发展也具备一定的基础。



以上都是晋阳做为赵国都城的优点,正所谓“有一利必兴一弊”,随着战国形势的发展,晋阳作为都城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首先晋阳位于山西北部,和当时最发达的中原地区还又一定点距离,十分不利于赵国向南向东的发展。就凭这一点,赵国要向外发展,就一定是迁都的。

赵国先迁都到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一带),就是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魏国十分强大,中牟位置过于靠近魏国,因此赵国在赵敬侯时期把其首都迁到了邯郸。

赵敬侯于是依靠邯郸为根据地,开始了向中原地区的扩张,赵国的国都从相对封闭的太原盆地迁移到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有利于赵国的发展,同样因其位置靠近太行山脉,比之前以中牟都城防守压力要减轻不少。而且在邯郸以南还有一条漳河,算是给邯郸又加上了一个保险。
从战国历史的走向看,赵国迁都到邯郸的决策也是十分正确的,拉开了与日后越来越强大的秦国之间的距离,这使得日后秦赵两国的战争,赵国增加了一定的优势,秦国要攻打邯郸就必须要跨越太行山,这极大的增加了秦军后勤负担。


浮沉的历史


赵国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就是定都晋阳,晋阳也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个城市之一,非常的适合建都。只不过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晋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赵国发展的需要,所以赵国不得不迁都。



从地理位置上讲,晋阳处于太原盆地中,可谓是易守难攻之地,当年赵国的开国国君就是利用晋阳的险要地理优势,最终击败了智伯,从而建立了赵国。但是晋阳也有一个问题,就在于他处在山西的北部,和当时发达的中原地区相隔,实在有点远,实在不利于赵国的开疆拓土和继续发展。



所以后来赵国就进行了第一次迁都,将都城由晋阳迁到了黄河附近的中牟,中牟在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但是中牟的地理位置虽然靠近中原比较不错,但是它离魏国实在太近了一点,所以对赵国的国防形势也是一个压力。所以后来赵国的国君又进行了一次迁都,就是迁到最后的邯郸。



邯郸应该是非常合适做国都的地方,所以后来赵国的都城一直定在邯郸,直到他灭亡。邯郸这个位置还是非常优越的,因为它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同时它又紧靠太行山,所以也便于防守。后来秦国强大起来之后,首先面对的也是魏国,因为和赵国国都邯郸之间隔得有点远,要跨越整个太行山。从这一点上讲,赵国的这次迁都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我字多,看我!晋阳—中牟—邯郸,从赵国的迁都史,看赵国的血泪史。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赵国还只是一个依附在晋国之下的大家族而已,虽然权力滔天但是远不足以跟其他国家抗衡,直到赵敬侯和其他两位君主瓜分了晋国之后才正式成为一个国家,同时也标志着进入到了战国时期。

赵国从初始的晋阳到后来的邯郸中间还经历了中牟,转移都城意味着劳民伤财,相当于将原有的根基放弃再到重新一个地方扎根,所以除了不出现什么危机情况是不会转移都城的,而赵国这三次转移我们也能看出赵国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

以晋阳为始

此时赵国还不能称之为赵国只能算是晋国下的一个小家族而已,晋阳也不能说是赵家的都城只能说是大本营,那么为何初始赵简子会将大本营建立在晋阳呢?有什么意义?

这是因为赵家在刚起步之初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晋国中的其他大臣早已形成气候,赵家的突然出现肯定会遭到其他人的敌对,而如果想要在其他五大上卿中活下来肯定要选择一个有着地理优势的地方,不得不说赵简子的眼光非常的独到,最终选择了晋阳这个地方。

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在这个地方中没有什么其他地方的优势,就是在地理上完全占优,在晋阳可以让赵家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所以其他人就算强攻最后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还有一点就是晋阳适合耕种,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家就可以安然在此发展,为后来的分晋打下了基础。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家现在实力还并不算得上强大,否则挑选地理位置也不会优先选择晋阳,并且在赵简子病逝之前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遇到什么不利,可退居到晋阳,可见晋阳的军事地位,也能看出此时的赵国并不算强大。

以中牟为中

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谨记其父的遗嘱,就一直在晋阳慢慢发展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直到赵襄子去世之后下一任当家的才将大本营迁至中牟,这又是赵国实力上的一次转变。

此时的赵国实力已经不弱,并且晋国已经有名无实已经被韩、赵、魏给瓜分了,但是瓜分下来的土地非常不利于赵国的发展,为何?因为韩和魏都处于中原地带,只有赵国是在中原以北,或者说已经不在中原了,而中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赵国当然不想就此退出,但此时赵国的都城还是在晋阳,晋阳可保平安但是不利于发展,这怎么办?于是当时的国君就将都城从晋阳转移到了中牟,虽然未能进入中原,但却也是对中原虎视眈眈。

从这次迁都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赵国已然不再像当初那般弱小,已经有实力可以跟其他两个国家争地盘了,这说明赵国的实力再一次进行了蜕变。

以邯郸为末

第三次迁都已经是在赵敬侯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韩、赵、魏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此时的赵国再定都于中牟已经有些不合适了。

从地理上讲

魏国可谓是天命之国,占据了最好的土地完全处于中原地区,所以说魏国是这三个国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并且随着魏国的扩张已经将赵国三面包围,只剩下最后一面就彻底包围了,这是赵国的都城自然不会在如此危险的地方,所以自然要迁都;

从国家分布上讲

中牟虽然紧挨着中原但是赵国的大片土地是在中牟的后面,当初赵国以中牟为都城是在晋国还没有倒塌的前提下,这时候赵国还有机会收取中原的部分土地,但是现在晋国已经完全灭亡,赵国已经没有机会。

并且中牟还是位于赵国的最边缘,这样发号施令一个来回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现在需要为国家考虑自然需要选择一个位于中间的位置,便于发号施令和发展,而魏国实力强大,如果强行留在中牟,难免有被直攻都城的危险。

但是如果要是转移都城到晋阳,虽然都城得以安全,但是却十分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从对于国家发展来讲

此时的赵国已经是一个国家了,所以自然要为国家的发展所考虑,第一次确定大本营是为了自己可以延续下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第二次迁都则是为了占据更多的土地,因为此时的晋国大局还未定,所以还有机会,这就是中牟的作用,并不能给赵国带来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最终选择的邯郸则是最适合赵国发展的地方,虽然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防守,但是邯郸的经济水平却是赵国中最高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富国强兵,富国排在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早在赵襄子时期,赵襄子就曾想转移都城到邯郸,因为邯郸曾是殷商时期的商业中心,并且就算是在赵国之后,邯郸在中国历史上依旧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结语

可谓是不同时期的都城有着不同的使命,最弱的时候选择安全地带,实力强大之后自然要选择一个易于收取其他土地的地方,等国家稳定之后发展就是国家的首要选项了。

这三个不同时期的都城如果把顺序调换了那么赵国也必然不会长久,如果在早期就把都城建立在邯郸,那么恐怕就没有赵国这个国家了,同理,后期把都城建立在晋阳,虽然安全了但是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只能说是有害无益。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一座都城可谓是赵国的成长史和血泪史。


文青聊史


先说邯郸并非无险可守,襄城—邯郸—邺城可以看作一体,南靠黄河,西倚太行,邺城从某方面来说可以看作邯郸的延续。直到580年,邺城被杨坚下令焚毁,才是去其战略意义。

杨坚为何焚毁邺城?还不是因为邺城是河北插入中原的一颗钉子:自邺城北可收河北,南可进中原,西可进山西,东可入山东。再加上邺城墙高城深,一旦被“歹人”占据,危害太大。

干脆,烧了完事。

选都城,可不能仅仅处于安全考虑,否则为何不找个山头?山头肯定易守难攻。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换句话说,都城权贵最多、最有钱、最强。

都城具有天然“吸引人力”的功能,所以都城在古代一般都是人口最多的城池。可以参考今天的北上广。

唐宋以前,都城表示己方的战略核心,而迁都表示战略转移。

秦国九次迁都,一次次都是向东迁徙,为的是离中原更近一些。战国也是。

晋阳离中原太远,不符合赵国战略发展,只能想法向中原迁徙,把人口、财富、军事力量往中原方向带,好让赵国更容易参与到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关中确实有天险防守,可唐宋后逐步放弃关中,为何?养不起人啊。

隋朝定都关中,可隋炀帝没事就往洛阳跑,唐朝也是。宋朝结束五代后干脆定都开封(开封在五代就已经作为都城了),都不愿去关中,为何?关中运粮太难。

都城人口多,消耗就大,古代运输条件低,粮食运输效率太差。洛阳守着黄河,可以将河北、山东、乃至南方的粮食通过黄河运到洛阳,大大缓解人口压力。

但洛阳比不上开封,开封水系更发达,南方的粮食更容易运到。所以选择开封为都城完全没问题。

宋朝徽钦二帝被俘虏,不是开封问题,而是宋朝不打而降。扯远了,就这吧。


卧牛说历史


这就跟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开封)一样,向东靠拢,接近中原,然后称霸中原地带!而跟韩国走不一样,韩国地处中原,经济也发达,虽然国力一直被秦魏赵压制,但是韩国的经济确实没有崩溃过,经商的去哪里都得经过韩国,韩国可以收过路费!


农民看笑话


邯郸地处赵国腹地,是当时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中心,便于对赵国四境有效管理。


张红心


风水宝地


棋无悔子


地大物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