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官橋”上瞭望縣府衙門,這就是縣府街、縣府橋的來由


1912年,上述兩直隸廳分別改為歸化縣、綏遠縣。1913年,兩縣合併稱為歸綏縣。1928年,綏遠省成立,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複稱歸綏市。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時將歸綏縣撤銷,併入土默特旗。

1885年清朝第41位任歸綏道道員安詳創建“古豐書院”,因呼和浩特地區古時稱豐州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歸綏中學在原歸綏道臺衙門原地擴建。於1954年改稱呼和浩特第一中學至今。 在縣府街東口正對楊家巷也有一座橋,因為它的位置是在縣府街衙門邊上,所以解放前叫作“官橋”,老百姓習慣上稱作“縣府街橋”,從木橋到鋼筋混凝土橋,縣府街大橋的名字一直沿用沒有改變。

扎達蓋河,有的人也叫它扎達海河。河的東岸便是彎彎曲曲的西河沿,早年間人們稱其為西河灣,它和九龍灣、胳膊灣並稱老歸化城的三灣。


呼和浩特環城水系西河即扎達蓋河治理工程碑記,2003年9月1日立。

扎達蓋河貫穿呼和浩特市區南北,是一條季節性河流,遇到雨季,城北大青山壩口子、紅山口、烏素圖烏里沙河的洪水順溝而下匯流於扎達蓋河,經西河沿流入小黑河之後匯入大黑河流歸黃河。

伊利廣場與八中之間,修建了兩座鐵索景觀橋,為兩岸來往遊人提供了休閒娛樂和老年人懷舊的場所。舊城的橋頭市場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牛、羊、騾、馬,草料、皮毛的交易市場變成了房屋裝修的市場。

不同角度看昔日“官橋”,縣府街大橋

縣府街橋對面的乃莫齊召即隆壽寺。

站在縣府街大橋上看到烏里沙河匯入扎達蓋河交匯點。

上游烏里沙河匯入扎達蓋河入口河道。

上游紅山口、壩口子方向水流匯合成的扎達蓋河與烏里沙河交匯處。

西河烏里沙河治理後匯入扎達蓋河的河道。

呼和浩特市一中,原道臺衙門所處位置

站在“官橋”上瞭望縣府衙門,這就是縣府街、縣府橋的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