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一作,二作,三作有什么区别?

剑弈茗香


目前,SCI学术论文,通常只看两个作者;一作和通讯作者。一作常常为做实验的研究生,通讯作者的话,则是该学生的导师。




在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毕业是有发论文要求的,这个论文指的就是一作,二作三作通常是不能拿来毕业的。而对于导师们而言,申请基金,评职称,也主要是以通讯和一作的论文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导师占了一作,在有的学校,学生二作也能用来毕业。

不过,对于神刊级别,诸如Nature, Science ,Cell这种级别的期刊。大多会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形式,好几个作者都是一作,自然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更注重的是排序第一的作者。




这种只重视一作和通讯作者的论文评价方法,确实不利于科研项目之间的合作。有些原本很好的项目,需要不同课题组、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完成,但往往由于一作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实际上在国外的话,大家也会看二作三作的贡献,我国科研评价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

其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文章署名的时候标注不同作者分别对文章的贡献。比如,谁的想法,谁做的测试,谁分析的数据,谁写的文章,一目了然,如此一来,每个作者的贡献都能得到体现,就能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


上庠


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多学科融合,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需要相互合作。

所以,当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的时候,会署上多个作者的名字。

科学界重“名”,因此,在论文署名时,是非常慎重的环节,需要做到明察秋毫、百无一漏,把对论文有直接贡献的研究人员都列在作者中。

这是科研界的潜规则。

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对论文成果做了贡献,但没有被列在作者署名中,很容易关系破裂,后果很严重。

科研界因为署名,而发生的撕逼事件层出不穷、恒河沙数。

最出名的莫过于杨振宁与李振道两位科学大家,二人曾是亲密的合作伙伴。两个人在一起热烈讨论物理的情景,曾被称为“普林斯顿的一道风景”。

两人合作研究,并一同获得诺贝尔奖,可谓亲密无间。

但因为署名的先后问题,二人割席分坐,决裂了半个世纪,至今也难以破镜重圆。

文人好名,署名之道,不可不察。

署名的顺序一般代表了不同作者对成果的贡献程度。

一作是成果的最大贡献者,往往是研究的主要执行人与论文的撰写人。可以看作整个研究的灵魂人物。

现在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有一作的SCI文章,才能毕业拿学位。

有时二作的贡献也可以与一作并列。如果特别注明二作与一作对论文有同等贡献的话,也可以提升二作的地位。但这就像打补丁,总不如原生态来得自然。

有些文章的署名灌水严重,尤其是一些人把作者署名当成了礼物,送领导,送配偶,送男女朋友,送师兄弟。即使对研究完全没有贡献的人,也仍被列为作者。

虚名浮云,举手之劳。

所以,现在国内学术界往往只认一作是最大贡献者,学生毕业或科研人员评职称、评奖,都以一作为准。其它的顺序就很鸡肋了。虽然也意味着做出了贡献,但学术界普遍只看一作。

SCI文章署名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通讯作者,在作者名字后标一个*。

通讯作者是指给期刊投稿的人,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例如:一作是博士生,而通讯作者是他的博士生导师。

对于通讯作者来说,排名第几并不重要,即使放在最后,也仍然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权威地位。毕竟,通讯作者往往是领导研究团队的人,是研究生们口中的“老板”。

申请项目或科技评奖时,文章的通讯作者也算主要贡献,与一作效果相同。


罗思扬


年前发了篇SSCI,老师通讯我一作,学校要求老师学生一作或者老师一作学生二作有效。我导师算很好的,有的导师不管还要一作和通讯。二作三作一般只有写简历的时候有点用。


你2350


我自己的情况,一作是我自己,二作导师,三作及以后是同学。文章是我自己写的,实验是自己做的;二作导师,主要出于尊重和报账,投的文章从来没给他看过;三作及以后都是同学之间互相加的,其实也没有做什么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