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紅樓夢》中關於晴雯具體的身世描寫並沒有,很多的時候都通過曹雪芹先生不經意間的字裡行間透漏出來的,通過推測,猜測晴雯出身卑微,家境貧寒。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如果不是賈寶玉的《芙蓉女兒誄》,我們甚至不知道晴雯夭折的時候才十六歲,更不要說,知道晴雯陪伴了賈寶玉五年八個月時間。對於晴雯的過去,曹雪芹先生沒有具體的描寫,但是晴雯被趕出賈府之後,曹雪芹還是小補了一段。

 卻說這晴雯當日系賴大買的。還有個姑舅哥哥,叫做吳貴,人都叫他貴兒。那時晴雯才得十歲,時常賴嬤嬤帶進來,賈母見了喜歡,故此賴嬤嬤就孝敬了賈母。(節選第七十七回)

通過上面的文字可見,晴雯小的時候家庭貧寒,命運悲慘,童年的人生只能用悲苦來形容,她的人生軌跡大致可以推算出來。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第一階段:童年的悲涼(十歲之前)

十歲的概念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大概年齡。晴雯十歲的時候連家鄉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年紀呢?正是因為晴雯不記得家鄉父母,晴雯的童年才無盡的悲涼。晴雯不記得家鄉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父母雙亡,年幼的晴雯流落街頭,以乞討為生,被他人收養之後,轉賣賴嬤嬤。如果是晴雯父母賣女兒的話,晴雯應該知道家鄉、父母等情況。第二種晴雯父母把年幼的晴雯賣了,晴雯被幾經轉手,晴雯被養到十歲轉賣賴嬤嬤。不管哪一種可能性,晴雯悲涼的童年都是相似的: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受盡欺辱……晴雯的童年或許比香菱更加悲涼!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第二階段:賴大家的艱辛(幾個月)

進入賴大家的晴雯,或許迎來了自己的溫飽,生活稍微得到了改善!但受到折磨和歷練不會少。賴大雖然是有頭有臉、有地位、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但終究還是奴才,賈府的世世代代的家奴。奴才買奴才,不是為了襯托賴大的富貴,而是說明晴雯的身份、地位更低,就是曹雪芹口中的“身為下賤“。初入賴府的晴雯需要學習很多,學會規矩、學會禮節、學會伺候主子、學會端茶倒水……學習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不是打罵就是不給飯吃,幸好晴雯聰明,幸好晴雯乖巧。依靠自己的靈巧,晴雯獲得賴嬤嬤的歡喜,依靠自己的機警獲得賴嬤嬤的青睞。這一階段雖然短暫,但是晴雯付出的努力一定很多,生活也過得很艱辛。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第三階段:賈母的丫環短暫(幾個月)

晴雯的標誌伶俐得到了賈母的喜歡和認可之後,賴嬤嬤為了討好賈母,把晴雯當禮物一樣孝敬給了賈母。自從,晴雯的命運發生的根本的變化。賈母作為賈府金字塔頂的女子,一品誥命夫人,她的地位和尊崇是賈府獨一份的。晴雯作為賈母的丫鬟,自然身份地位也高於其他丫鬟。《紅樓夢》的鴛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賈璉、王熙鳳看到鴛鴦都是一聲聲“鴛鴦姐姐“的叫著,該讓座讓座,該上茶上茶!晴雯雖然比不了鴛鴦,但是依靠賈母的光環還是體面的,受到其他人的尊敬和禮讓。

和賴府不一樣,賈府是公爵府院,規矩更多,禮教更嚴,晴雯都必須從頭學起。晴雯的針線也應該是這階段學習的。晴雯的針線冠絕賈府,除了自身的天賦之外,勤奮必不可少。白天她學習規矩,晚上她學習針線,生活忙碌而充實。晴雯通過這些磨練具備了基本的思想和察言觀色的能力,也擺脫了被動挨打捱罵的處境。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第四階段:服侍賈寶玉招人怨(五年八個月)

因為侍奉賈母盡心盡力,晴雯和襲人一樣被派來服侍賈寶玉。這一階段的晴雯人生達到了頂峰,命運缺跌入了峽谷。因為賈寶玉的喜愛和放縱,晴雯肆無忌憚。怡紅院上上下下,晴雯得罪了遍,即便是林黛玉和薛寶釵,她也當面唱反調!更不要說王夫人、趙姨娘、李嬤嬤、王善保家的……

因為賈寶玉獨一無二的地位,因為賈寶玉對於晴雯的喜歡,眾人或許對晴雯尊重、敬仰、禮讓三分,但他們並不是真心實意的敬仰晴雯、尊重晴雯。一旦,賈寶玉自顧不暇的時候,眾人的積怨也就壓抑不住了,晴雯成為了眾矢之的,也成為了抄檢大觀園主要的犧牲者。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縱觀晴雯的人生四個軌跡會發現晴雯一直悲苦中長大的。有人說晴雯尖酸刻薄,尖酸刻薄何嘗不是晴雯自我保護的手段呢,因為她受的傷太多了,有人說晴雯目空一切,目空一切何嘗不是晴雯曾經受過的苦,手指別戳了多少針才能冠絕金陵,有人說晴雯晴雯個性剛烈,個性剛烈何嘗不是既然一身,身無片瓦,心無所歸……


紅樓夢:晴雯太悲苦了!人生四段軌跡,沒有一段軌跡有幸福可言


紅樓小黑原創文章,歡迎一起討論,營造和諧的讀書場所!

參考:

《紅樓夢》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

《馬瑞芳話紅樓夢》

《1987 我們的紅樓夢》

《紅樓夢》87版本劇照

《吳氏石頭記後28回》

《紅樓夢》畫冊—清.孫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