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下落何方?

忘憂清樂閣主


提起中國古代的書法家,東晉有個繞不開的名人——“書聖”王羲之。其代表作品《蘭亭序》有著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傳頌。然而,現在不但我們看到的《蘭亭序》都臨本,其真跡卻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團。

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人(今山東臨沂),他赴入仕途後,成了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博採眾長,創立了妍美流便的書風,給人以靜美之感,被人驚歎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蘭亭序》便是最好證明。

其實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是偶然的神來之筆。據悉,在東晉時期有個特別的習俗:每年陰曆三月初三,人們必須要到河邊聚會,一方面增進情誼,另一方面消除災難。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次戶外交遊,結果當時謝安、孫綽等四十多位社會名流熟悉到場。眾才子佳人飲酒作詩,好不快活。酒過三巡,眾人詩興大發,紛紛銜觴賦詩。事後有人提議把今日所作的37首詩彙編成冊,眾人於是一致力推王羲之書寫一首《蘭亭序》。

王羲之也不謙讓,鋪紙揮毫,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一氣呵成。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後,再來抄寫,卻發現無論如何寫,都無法超越昨天的草稿的“高度”。 居然無一相同,各有不同的體態和美感。宋代書法家米芾稱讚地說了9個字:此真乃天下第一行書。

而王羲之自知這是自己的巔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了,於是把他當作傳家寶,贈予兒子王獻之。

8年後,王羲之死後,《蘭亭序》不知怎麼過,從他兒子手上“輾轉”到了他的小舅子郗曇手上。據悉,郗縣死後,甚至還把《蘭亭序》作為殉葬品帶入了他的墓中。

就這樣,《蘭亭序》暫時“消失”了。與此同時,王羲之的其它墨寶也經歷了三大劫難。

首先,來看第一劫。原來,在東晉末年時,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是個王羲之的超級粉絲,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跡,後來,桓玄妄圖篡位失敗,在逃亡路上,他竟將所有收集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一併投江銷燬,可以說王羲之的真跡經此損失大半。

其次,來看第二劫。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級發燒友——是梁武帝蕭衍。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窮一生之力,一共收集了78帙767卷老王的墨寶。

梁武帝,還曾讓人把王羲之的字編成《千字文》。然而,梁武帝所有的努力都毀在他的子孫手裡。公元544年,西魏圍城,南梁的梁元帝開城投降,投降之前,梁元帝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縱火將梁武帝所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的書法盡數焚燬。

經過這兩次投江焚火的生死劫後,王羲之留在世上的真跡已是屈指可數了。

再次,來看第三劫。據悉,到了北宋時,宮中也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墨寶,然而,後來隨著北宋的靖康之難,宋徽宗和宋欽宗連帶著宮裡的大批珍稀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大量墨寶,都被金軍一起擄走,至此,世上幾乎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了。

而在王羲之的墨寶越來越稀少,越來越成為珍寶之藏品時,在地下沉睡二百年的《蘭亭序》又重現於世,引發軒然大波。也就是在南北朝時期,軍士盜了郗曇墓,盜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墨寶。盜墓事發後,這些盜品全讓官府沒收了,秘不示人。幾經周折,公元565年,陳國之主陳伯茂得到了《蘭亭序》。然而,三年後,陳伯茂死於宮廷政變,他被其叔叔陳頊殺死後,《蘭亭序》再次消失。

到了唐朝唐太宗時期,他非常熱衷於書法,而當時市面上的王羲之真跡已經不多了。唐太宗一方面重金求購真跡,重金之下一共有2290卷,並且在每一張書法真跡上,加印上了“貞觀”小印。另一方面,他經過多方努力,打探到《蘭亭序》在一個智永和尚的手上。他多次索求不成,於是派人從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和尚手中騙來了《蘭亭序》真跡。

也正是這個時期開始《蘭亭序》先後出現了多個摹本,其中又以馮承素的神龍本為首,質量最高。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唐太宗生前遺詔要求死後頭枕《蘭亭序》,即所謂“生則同榻死則同穴”。後來,唐太宗在駕崩前,吩咐自己的兒子唐高宗,要把《蘭亭序》墊在他自己腦袋下,陪著一起下葬。

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歸葬於生前即營造好了的陵寢——昭陵。

三百年後唐末五代風波再起,軍閥溫韜在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幹了件令人髮指的事——盜掘關中十八帝王陵。《蘭亭序》真跡之謎再次傳的神乎其神。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一是有人認為《蘭亭序》的真跡並沒有埋在唐太宗的墓裡,因為在溫韜的盜墓筆記裡,卻並沒有出現《蘭亭序》的名字。而《蘭亭序》的真跡其實被唐高宗自己私藏了起來,後來被安放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同時,據乾陵周圍的老百姓說,《蘭亭序》真跡後來為武則天所得,武則天是否真的將《蘭亭序》帶進乾陵或是傳給子孫後代就不得而知了。

二是有人認為溫韜盜掘了昭陵,發現了《蘭亭序》,私自藏了起來。於是“韜悉取之,隨傳人間”,從此《蘭亭序》的真跡流落民間。

三是有人認為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在墓室裡的隱秘之處。

總之,就這樣《蘭亭序》真跡去向直到現在仍是一個待解之謎團。而有專家認為,只有等時機成熟,正式發掘昭陵和乾陵之後,真相便可見分曉。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蘭亭集序》作為中國“第一行書”向來享譽全球,它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不論是書法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都具有不同一般的地位,但是我們很遺憾並不能看到真跡。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蘭亭集序》知識唐人摹寫的版本,據說真跡一直在唐玄宗陵墓中,也有說法是毀於戰火,真跡的下落一直也沒能完全弄清楚。

在貞觀時期,李世民曾經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作品,可以說是王羲之的資深粉絲,而作為皇帝的他,在追星的路上就會有很多人幫他,作為太宗心腹的監察御史蕭翼自然是最得力的,他上交了大量的王羲之的作品,差不多一年之後,唐太宗就基本得到了王羲之的所有畫作,但是唯獨沒有找到《蘭亭集序》,但是太宗並沒有放棄,而是更加急切的尋求,並且表示找到了《蘭亭集序》的人就會加官進爵,他許之以高官厚祿的做法成功的刺激了蕭翼,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他找到了辯才和尚。

據說蕭翼本來想的是用暴力手段強搶,但是佛門乃清靜之地,多少都還是有點忌諱,所以他就想了一個周全的計策,他假裝成書生,來和辯才和尚探討書畫,做出一副請教的的樣子,這樣一來就真的騙過了辯才和尚,騙走了《蘭亭集序》,但是等辯才和尚反應過來之後,畫作已經到了皇帝的手上,遺憾的是辯才和尚因此鬱鬱而終。

後來,太宗命令歐陽詢、褚遂良等人一一臨摹,這就是現在出現的數本《蘭亭集序》的原因,而真跡被李世民帶進了墳墓。當然,也有說李世民的昭陵早就被溫濤搬空了,他沒有說裡面有《蘭亭集序》,同時,武則天也酷愛書法,所以有人就猜測王羲之的真跡可能在武則天的墓裡。至於誰說得對,只能等日後科技發達了,那些皇家大墓重現天日的時候才能知道了。



西漢水e村夫



(一)永和九年,王羲之和一幫朋友在蘭亭這個地方搞了次聚會。

這幫人都是耍筆桿子的,在酒足飯飽之後,每人作了一首詩,想把這些詩合成一本詩集,就推舉王羲之為詩集寫個序言。

王羲之趁著酒興,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

第二天,他發現草稿中有幾處塗改,實在不好意思拿出去見人,就準備再抄寫一篇正稿。

可反覆抄寫,還是原來的配方,卻怎麼也寫不出原來的味道了!

腫麼辦!他只好挑了一張看得過去的拿去做序文,把草稿留了下來,做為傳家寶傳一代代傳了下去。

(二)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非常膜拜,是他的鐵粉,不惜重金四處尋找偶像的真跡。

唯獨《蘭亭序》苦尋不到!

有個叫蕭翼的御史,為了討好領導,也加入了尋找的隊伍。

他明察暗訪,沒想到還真有了眉目,將目標鎖定在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身上。

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孫,辯才是智永和尚的得意弟子,因此《蘭亭序》極有可能在辯才和尚手上。

這蕭翼也挺狡猾的,他知道要是明著去要,人家辯才和尚死不承認,他也只能呵呵呵了。

於是,蕭翼決定放長線釣大魚,他扮成書生去找辯才切磋書法,一來二去,兩人相談甚歡,漸漸的辨才將他視為知己。

眼見時機成熟,有天晚上蕭騰拿出山寨版的《蘭亭序》,謊稱自己得到了真跡,辯才表示不服,取出了正版《蘭亭序》。

哪知蕭逸當場拿出太宗的召書,人證俱全,辯才後悔的恨不得找塊豆腐撞死自己,可皇命難違,也只有認命了。


(三)李世民得到了《蘭亭序》,如獲至寶,恨不得每晚睡覺都摟著。

他找來許多書法高手,臨摹了大量山寨版《蘭亭序》,哪個大臣有功了,就賞賜一張。

今天我們所見的《蘭亭序》全都是後人臨摹的,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李世民的功勞。

後來,李世民曾在遺詔裡說過,自己死後要將《蘭亭序》放在腦袋下面,那麼《蘭亭序》最有可能在埋葬李世民的昭陵中。

可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有個叫黃韜的軍閥盜了昭陵,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是否因年代久遠化為灰燼也不得而知。

還有一說,李治拿山寨版的《蘭亭序》糊弄了老爸李世民,自己把真跡留下來了。

按說也有這可能,李治連老爸的女人武媚娘都敢據為己有,更別提《蘭亭序》了。

不過,埋葬李治的乾陵從未被打開過,所以《蘭亭序》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只有天知地知了!


※別緻的※聆聽※


蘭亭序真跡現已下落何處?現已塵埃落定,現藏宣齋,林衡鑑藏。

歷代古書畫真跡古玩界中的食物鏈頂端,誰擁有了這些頂級稀世珍寶,誰便是收藏界頂級鑑藏大家。

在當今世界,手握頂級稀世重寶的人物是誰?他在中國,在廣東在宣齋藝術館。

超級巨星林衡,到底有多牛,一位牛到你無法抗拒的魔力,僅以已之力改變世上數十億人對中華頂級藝術文化美的重新認知。重新復活了由晉至清七個朝代共數百名家創作的頂級藝術結晶,卷卷精美絕倫的曠世名作,強大論文作為後盾支撐,無可爭議的實物說話,挑戰了國內外的古玩權威專家有,兩岸故宮,國博,首博,上博,遼博,廣博,浙博,華豫之門,天下尋寶,蘇富比,佳士得,馬未都等國內外眾專家,無一人敢以專家身份出來應戰,更是直接挑戰馬未都二十七個回合,嚇到直接躲貓貓,馬未都,怎可與日月爭輝。

林衡破解了眾多千年失佚瑰寶的神秘面紗,如千卷歷代名畫真跡,十大名畫真跡,蘭亭序真跡,五代柴官窯,北宋汝官窯,北宋建盞,大明真宣,大明成化鬥彩官窯,凡與博物館有相同的名畫,實物為準論文為輔逐一論證,強大的論文更是無可挑剔,力挑各類藏品專家的地位,確是收藏界和文博界的一大奇蹟,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林衡鑑藏中國十大名畫真跡有《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五牛圖》《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歷代帝王圖》《孔子弟子像》《天王送子圖》《八十七神仙卷》《六龍圖》《九龍圖》《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搗練圖》《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二謝帖》《瘦金體千字文》等千卷歷代名畫法書真跡,真正是世界藝術文化界的頭等大事

這是收藏界一股濃濃正能量的清流,中國民間的稀世珍寶該要有出頭之日了,老祖宗留下了眾多頂級瑰寶,需要面呈國人世人,這些才是世界頂級的稀世之寶,老祖宗的原作真跡該翻身醒過來了,我們要為它們自豪,那些李鬼要還原,李逵更要還原真身,這也是對原作者真跡的敬畏,豈可混淆。

價值連城的寶物可能聽得多了,但什麼寶物才是真正的價值連城?林衡鑑藏的中國十大名畫真跡,蘭亭序真跡等寶物便是,卷卷都是價值連城,卷卷都是母本孤本,無法複製,這些寶物最保守估值約1000億美元,中國首富實至名歸。

古玩鑑定機器永遠也不能代勞,對於那些假專說古玩要靠機器檢測,那是不懂鑑賞古玩,什麼叫古玩?就是一件器物包含了所有細節信息都是可以辨識,無論舊物還是新仿物,都是有跡可鑑,機器永遠也做不了這種辨識。

鑑賞古玩真假,唯有眼鑑為準,機器永遠無法取代鑑賞大家之眼,因為所包含有古玩的視覺,美醜,陳舊,閱歷,經驗,思維,推理,邏輯,排除等各種鑑定方法,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代,但是,要綜合以上技能,目前所有已知偽專和利益集團假專都沒有這種水平,已一一領教挑戰過了,只有通過實戰的民藏大家,才是實戰出來的鑑賞鑑定大家。

林衡計劃將中國十大名畫真跡在全國各省市巡展,望各地博物館通力合作,共襄盛舉,共同締造這個歷史性的藝術文化盛事,民藏的走向,理應由我們民間藏家決定,唯有這樣,才能搞活民間國寶,才對得起老祖宗留下的眾多藝術心血結晶,讓它們的絕色美景能讓世人盡收眼底,引領世界藝術文化潮流,重奪國際各類藏品話語權,中華藝術文化有賴您我的參與與支持。

在收藏界,天眼已出,林衡鑑賞鑑定各大類頂級古玩結合強大無可挑剔的論文,歷朝歷代的稀世之寶逐一呈現,重現中華五千年璀璨的藝術文化,強大了中華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引領世界頂級藝術文化潮流。林衡謹代表歷代數百繪畫名家感謝國人。

十大名畫、蘭亭序真跡 林衡鑑藏

頂級鑑賞鑑定鑑藏大家 林衡敬啟











宣齋藝術館


一代書聖王羲之的最傑出書法作品毋庸置疑是《蘭亭集序》,《蘭亭集序》被歷代帝王都看做絕世珍寶,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據為己有。然而,時至今日,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真跡卻已經不可考察,不可追尋。


此前最令人信服的說法是《蘭亭集序》已經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他的陵墓之中。《後唐書》記載,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後,對其愛不釋手,每天都將其枕在腦袋下面。並且他還派人臨摹了一副大臣看,真跡留給自己一個人看。李世民去世以後,便將此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帶入了自己的棺材陪葬。

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因為後來出了一個人叫溫韜,這個人是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他將李世民的昭陵盜竊一空,但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他擔任陝西節度使期間,依靠自己的地位,一口氣發掘了17座唐朝皇帝陵墓。除了武則天的乾陵,其餘唐朝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沒有逃脫他的魔爪。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在哪裡呢?有人猜測很可能就是在溫濤那個乾陵之中。說法是《蘭亭集序》陪李世民下葬以後,又被武則天重新拿出來佔為己有,並陪放在了武則天的乾陵,不過這也只是後來猜測而已,真相如何早就已經不可今天已經不可考了。


是阿維啊


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裡,兩種人研究最多,一種是史學家,一種是收藏家。一個在典籍中找,一個是在市場上找,都找了上千年,至今仍舊下落不明。

尋找這一國寶界重器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姑先不論,不妨猜猜看它到底有可能在哪裡。



第一種可能,蘭亭真跡仍存於世。

(1)在大唐皇陵。一是具備強烈動機,蘭亭序是唐太宗親自炒起來的,且奉為至愛,因此為李世民殉葬的可能性極大。二是具備強大能力。皇帝想搞什麼,只要有這個東西,當然肯定是跑不了。

(2)被藏家深藏。蕭翼從智永徒弟辯才手上盜走的,未必就一定是真跡。史書上也說,王羲之後來多次重書蘭亭序,即便自覺皆不如前作,既親出右軍之手,想也只是毫末之差,隨便挑個重寫版拿出來與人PK也是綽綽有餘的。如果真是這種情況,最好的結局就是辯才之後傳來傳去,成了鉅商大賈的私家收藏。

(3)散落於民間。王義之書成換白鵝的那副真跡現在何處?右軍一生愛寫字,揮毫潑墨何止千萬,如今傳世寥寥,大多散於民間自然消彌。蘭亭真跡也並非一點沒有這種可能。古代史官很會寫歷史,既然唐太宗自己都當成真跡一般收藏,那誰人又敢言有假,不僅如此,史官還會把故事寫的很圓滿、很漂亮。



第二種可能,真本早已香銷玉殞

(1)傳丟了。但凡是有點文化頭腦正常的人,絕對能看出蘭亭序是個好東西(古代人沒現代人有文化,但比現代人實誠,絕對不會以醜書為美)。於是,流傳個幾百年肯定沒有問題。如果唐太宗那副不是真跡,真本可能就是在民間給傳丟了。

(2)潮黴了。古代除溼技術不好,如果沒有采取特殊的防潮防水保護措施,三五百年受潮結漿的可能性顯然存在。

(3)蟲蠹了。古代裝裱字畫一般是生面粉熬漿糊為膠,比較招引真菌和微生物,也極易生蟲。即使葬於皇家陵冢,三五十年也許沒大問題,畢竟至今已逾千年。完全有可能被蟲子吃掉

(4)腐化了。古法造紙,一千一百年是最低紙張壽命,如果原料好,可達四千五百年。蘭亭序真本距今一千六百多年,這就很難說。如果右軍所用的紙是品質好的,國寶理論上現在仍屬有生之年。但如果保管不善,或紙質較差,腐蝕成灰也是可能的。



現在研究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歷史文化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就藝術層面來講,現存的摩本與真跡幾乎完全一樣。當時拓印技術和雙鉤摩法幾乎可以做到與原作一模一樣。但由於歷史文化者往往執著於尋根溯源,再加上收藏界始終潛伏待掘的巨大利益寶藏,蘭亭真本歸於何處的研究探索永遠不會停止。



我是抱庸。歡迎交流。


抱庸詩書


《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大致有四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沉睡在李世民的墓中。

李世民的世界公認的王羲之超級發燒友鐵桿粉絲,李世民在位期間廣泛收藏王羲之書法作品,大家知道了李世民的愛好於是都想盡辦法蒐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進獻給皇上套個賞賜啥的,如此以來也有人拿贗品來糊弄皇上,為了杜絕贗品,李世民特別成立了王羲之書法鑑定小組,大名鼎鼎的褚遂良就是王羲之書法鑑定小組的組長。據說李世民得了《蘭亭序》真跡後時常把玩欣賞,連睡覺都擱在枕頭旁邊。況且李世民的遺詔也特別強調他死了以後要與《蘭亭序》合葬。

第二種可能,沉睡在武則天的墓中。

李世民死後,武則天開始左右乾坤,就《蘭亭序》是否遵照李世民的意思一起合葬,武則天時有決斷權的,雖然李世民駕崩前後武則天還沒有達到呼風喚雨的地步,但在高宗耳邊呵一口氣說她想要《蘭亭序》,於是《蘭亭序》流落到武則天手裡,最後陪伴武則天一起下葬也是極有可能的。

第三種情況,沉睡在民間。

也就是說《蘭亭序》既沒有陪李世民也沒有配武則天,要麼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流落到民間去了,要麼在盜墓賊盜墓時得了蘭亭序從此流落民間。

第四種情況,蘭亭序已經不再人世。

書畫是極其嬌嫩極其容易損毀的,一點火星子,一盆水,一場雨,兩個人爭奪而撕個稀巴爛都是有可能的。


水滴國學


王羲之的大名我想不需要我在這裡贅述,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師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博學眾家,自成一家風格。楷行草皆善。

他的楷書《黃庭經》《樂毅論》堪稱經典,歷來是人們學習小楷的典範之作!他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被歷代奉為珍品,後人評價他的書法“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他是中國書法成就最高的代表。唐太宗更是奠定了他的“書聖”地位!


然而,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蘭亭序》,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親手書寫的,而是後人謄寫的,比較有名的是馮承素和定武蘭亭本。那麼王羲之的真跡到底在哪兒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種說法,《蘭亭》在昭陵。

相傳王羲之對他醉後書寫的這篇字也很是滿意,因為他醒後書寫幾遍皆不佳,於是他自己便把此書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七代孫智永手上,而智永因為種種原因出家做了和尚,沒有子嗣,於是就把此書作傳給了他的弟子。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是人盡皆知的,他花大力氣收購王羲之書法真跡而只差《蘭亭》,於是派人四下打探,得知在智永弟子手上,重金購買不得,於是就有了唐太宗設法騙取《蘭亭序》的故事。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朝夕觀摩,讚歎不絕,曾留下遺言要將《蘭亭序》帶入墓葬中,於是,就有了《蘭亭序》在太宗的昭陵中的說法。

但溫韜盜掘過昭陵,因而人們又推測《蘭亭序》可能已經流落人間了,然而在記載的書中並未提及蘭亭序,所以人們推測,《蘭亭序》可能放在昭陵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溫韜盜墓匆忙併沒有發現。因而說,《蘭亭序》依然在昭陵裡。

第二種說法,《蘭亭序》在乾陵。

另外一種說法是,唐太宗並沒有將《蘭亭》殉葬,而是在臨終之前傳給了同樣喜愛筆墨丹青的兒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是李治把《蘭亭序》帶入了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而乾陵沒有被盜掘過,所以這一說法不能驗證。

總之,關於《蘭亭序》的真偽,下落,書界一直都有爭論,至今也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來,我列舉的這兩種書法,一個是在昭陵,一個是在乾陵。那麼具體情況,可能就要等這兩座陵墓發掘過後,真相方能大白於天下。千年蘭亭之謎才能真正解開!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那麼你對《蘭亭序》的下落有何見解呢?歡迎留言,我是鐵匠的頭髮,感謝支持!


存希齋書法


我藏有康有為審定,王文治長跋的隋開皇蘭亭古刻本。

發圖給題主一觀。

此本“快然自足”側有一“僧”字。

王文治跋"蘭亭以開皇刻本為最祖。餘所見者,如董元宰跋高鴻臚藏本,餘始見於滇中,再見於臨洮,皆曾臨摹數過,…”

愚以為,蘭亭興於唐李世民之推廣,此隋刻本,智永(其弟子辯才和尚)在世之時,此應最接近蘭亭真跡。與馮摹神龍本頗不同。

其“僧”字,亦耐人尋味。

收藏印二,"沈質"系民國原藏家,"向金港印"系本人。







向金港的象


前幾年參加一個飯局,酒酣耳熱之際,有位朋友趁著酒興,神秘地說,《蘭亭序》真跡在他手上。大家哈哈一笑,朋友更急了,於是說了一大堆繞來繞去不著邊際的話。

朋友並非無知之輩,更非無錢之人,想來一定是有人下了老本,挖空心思編出一個故事,讓他大大地出了一點血。

故事歸故事,但看來收藏界從來不乏此類事件。

回到《蘭亭序》,自它問世以來,從來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好不容易到了唐太宗時期,終於在辯才手上出現了,於是便有了蕭翼計賺蘭亭的故事。再後來,據說是被太宗帶了去。

《蘭亭序》的真跡已不可考,但圍繞蘭亭序,古人們卻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國畫,更有歷代名家臨摹《蘭亭序》的作品。

我們已經有了這麼多與《蘭亭序》有關的精美作品,何必強求一定要見其真容呢?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所作《顛倒蘭亭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