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兒童春季常見病,大同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來支招

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但也是疾病的高發季節。因為天氣轉暖,各種細菌也活躍了起來,而在易感人群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就是健康防禦系統還未完善的兒童。他們屬於“易感人群”和“重點保護對象”。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幫助孩子預防這些疾病呢?大同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兒科專家劉丕松主任就兒童春季常見病及治療為大家詳細解答。

普通感冒

每年春天,總會有很多小朋友感冒,流鼻涕或鼻子不通、咽喉發癢、咽喉痛、咳嗽、輕微的身體痛或頭痛、打噴嚏、低燒 、稍感疲憊。家長朋友們自然是心痛並著焦慮,其實這其中絕大部分都屬於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尤其嬰兒和學齡前兒童容易患感冒,這是因為他們抵抗大多數感冒病毒的免疫能力還沒有形成。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和其它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多,並且不能總是把手洗乾淨,也不知道在咳嗽和打噴嚏時用手臂或紙巾擋著。

孩子出現普通感冒家長可以這樣做:讓孩子多喝水。這有助於恢復因發燒或流鼻涕等過程中損失的流體;保證孩子休息的舒適和充分。調節室內溫度和溼度,保持室內溫暖 (但不要太熱);如果空氣乾燥,使用加溼器來使空氣溼潤,這樣有助於減輕鼻子堵塞和咳嗽;減輕咽喉腫可以每天用溫鹽開水給孩子漱口。溫檸檬水加蜂蜜也可以幫助減輕咽喉腫痛和咳嗽。不過千萬不要給一歲以下的嬰兒喝蜂蜜。總之,早預防,細護理,普通感冒多休息。

流行性感冒

從感染病毒到發生症狀,潛伏期數小時到2天。絕大多數患兒發病突然,先是出現發冷、寒顫等症狀,隨後發燒,體溫升高至攝氏39℃以上,持續3-5天,並伴有頭痛、全身痠痛、疲倦、咽乾、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狀。

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多補充水分、多休息。飲食要營養均衡、易消化。以清淡為主,通常可在一週內痊癒。若發現孩子高熱持續不退或熱退後體溫又上升,同時出現咳嗽、喘息、面色發白或青紫時,有併發喉炎、氣管支氣管炎和肺炎的可能,要立即就醫。

水痘

水痘是因為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患者前期會出現發高燒,咳嗽不止。三天左右身上會出現疹子,剛開始是紅色米粒大小的紅疹,然後過渡到水泡,最後結痂。脫痂後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任何的疤痕,但其傳染性很強,當孩子患上水痘時應該做好隔離工作,一直到孩子的水痘完全結痂為止。

家長可以平時使用溫水給孩子洗澡,不僅有滋養的功效,同時也能夠清除細菌,降低孩子感染的風險。孩子的貼身被褥以及毛巾應該定時消毒,當孩子高燒不退或者精神比較差時,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只要孩子得過一次水痘之後就能夠獲得終生的免疫。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受到了多種腸道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一般會發生在5歲以下的孩子身上,孩子會一直處於低燒狀態,同時伴有流鼻涕咳嗽,幾天後在手心、腳心、口腔或者肛門周圍會出現一些皰疹,有明顯的疼痛感。手足口病只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不必過於擔心,一般一個星期就能夠痊癒。

家長要隨時關注孩子的症狀並且做好相應的護理。孩子發熱之後應該及時的退燒,給孩子選擇半流食或者流食的食物,比如粥類或者麵條。當孩子出現了神經系統或者呼吸問題時,應該及時去醫院做相應的治療,要注意生活中的護理,經常使用流動的水給孩子洗手。

急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很多時候是由於花粉、蟲咬、感染這些各種各樣的過敏源引起的,會導致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的炎症性的充血,大量的血漿液體滲出到局部軟組織,造成局部皮膚水腫性損傷。其特點是發生的比較迅速,同時消退也比較快,臨床表現的症狀就是皮疹以及瘙癢。1-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

家長要避免孩子接觸這類過敏源,如果遇到急性蕁麻疹,需要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症狀好轉後停止就可以了。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冬春季容易發生。多見於5到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後可獲終生免疫。大多數患兒急性起病,有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可伴畏寒,咽痛、頭痛、肌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等症狀。

家長要給孩子的居室定時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病兒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間可拿到室外曝曬。注意不要給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質和半流質,以減輕孩子吞嚥的困難。多喝開水,以利於身體內毒素的排出。

劉丕松主任提醒各位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要做好以下幾點:

1、家裡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持室內和周圍環境清潔。

2、不到帶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氣汙染的場所去。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給孩子勤洗手,勤換洗,勤曬衣服、被褥。孩子的個人用品如毛巾、牙刷、餐具應定期消毒。

4、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帶孩子鍛鍊身體,保持均衡飲食。春季氣候多變,根據天氣變化適時為孩子增減衣服。

5、孩子出現發熱或有其它不適要及時就醫。許多傳染病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易被家長忽視。到醫院就診最好戴口罩,回家後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