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名人

天目湖文脉

掠影

第七期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孟郊的《游子吟》浮雕,坐落在天目湖牌楼绿岛的南侧。浮雕总长约三十米,最高处约四米,由三块巨型条状天子石(花岗岩)组成品字形。其中间凸起部位镌刻了中英文对照的孟郊诗篇《游子吟》,左右两侧分别是“灯下苦读”、“春风得意”和“名作诞生”、“奉养老母”。整个浮雕是孟郊人生的缩影。“灯下苦读” 突出诗人在慈母的教育下发奋进取的精神;“春风得意”描绘孟郊金榜题名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场景;“名作诞生”表现孟郊挥毫泼墨作《游子吟》的气势;“奉养老母”刻画诗人侍迎母亲以尽孝道的神态;而其最高处的中英文对照诗篇,则代表了孟郊的最高成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堪称人类文化史上讴歌母亲的纪念碑式的五言诗作,就是《游子吟》。

该诗情深意切,脍炙人口,一经面世,立刻广为传诵,造成轰动,引起古今无数读者的共鸣。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推选活动,此诗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泰国《星期日报》记者夏霜在报道这条消息时评述:“这首诗所以在盈千累万名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描写母爱,发扬孝道,而语句浅白,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首诗向世界各国推荐为学生的优秀读物。

《游子吟》是苦吟诗人任溧阳县尉期间所作,有自注曰“迎母溧上作”,其“溧上”,就是溧阳。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溧阳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县。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溧阳其名,公元前22年始建溧阳县,三国期间分为屯田都尉和永平县(县治在今古县),两晋、南北朝期间又改名或拆分为溧阳县、永世县(原永平)、平陵县,公元620年合为溧阳县至今。元明时代,溧阳曾升为溧州、溧阳府、溧阳路、溧阳州等。孟郊任溧阳县尉时,为唐代,县治在今旧县。

孟郊,字东野,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不得志的寒酸诗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四十一岁的孟郊在母亲裴氏的鼓励下,参加乡贡考试,中贡生。次年赴长安应试进士不中,贞元九年再应试再不中,贞元十二年第三次赴试,始中进士。孟郊欣喜若狂,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齪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踌躇满志,准备施展才华,为民办事,报效朝廷。然而,他苦等了四年之后,五十岁的孟郊才被更都造为深阳县尉。进士及第与九品小官的不相称,实在便孟郊大出意外、难以接受,叹曰:“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后来在韩愈的劝说下才走马上任。

孟郊在溧阳任职五年,虽然政治上不得志,却爱上了溧阳的山山水水,在这里饱读诗书,苦吟诗句,流连忘返。据《溧阳县志》记载,当时的县城在今旧县,孟郊常去城外唐兴寺观赏蔷薇花,吟诗唱歌;去城东南的晋时平陵古城旧址,在树荫下,水池边,苦吟到夕阳西下方回。由于孟郊经常外出旅游、射鸭、饮酒、吟诗,甚至到了“荒废政务,不务正业”的程度,使县令季操大为不满,将其所为告到上级,并聘人代理孟郊的公务,分去他的一半年俸。孟郊一气之下,辞职赋闲在家。韩愈还曾写《送孟东野序》,安慰和鼓励他。

孟郊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深刻体会到游子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他上任后即把母亲接到溧阳,但他觉得以自已当时的现实境况,一辈子也报答不尽老人家的恩情。在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中,他写下了《游子吟》。从此,孟郊“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苏东坡称赞他“诗从肺腑出,出辄动肺腑”。孟郊在官场失志、人生失意之时,写成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诗作,也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经典之作。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韩(愈)孟(郊)诗派”的开派人孟郊,作诗一直追求瘦硬,而他的《游子吟》却一反其诗风,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文字,颂扬了伟大的母爱,不仅为当时的诗坛瞩目,而且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使其在身后获得极大的声誉。

孟郊诗《游子吟》,好评如潮。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3年6月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讲解此诗时说:“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2006年5月,上海市诗词学会会长陈鹏举在《新民晚报》开辟的专栏《偶注唐诗》上,对此诗这样评论:“这首诗,确实流芳千古了。诗人在《游子吟》题下自注‘ 迎母溧上作’字样。这首诗谁也看得懂,谁也感觉得到,又谁也这样期望着的,这首诗不会死,只要有人还活着,这首诗就会流传。这首诗出生在唐代,是唐代的光荣。这首诗是唐诗,是唐诗的光荣。

孟郊的《游子吟》,被广为引用。孙琴安、李师贞在《毛泽东与名人》一书中提到:1951年秋天,毛泽东邀请原湖南第师范学校校长张干到北京相聚,并派车接到家中做客。当时,张干紧握着毛泽东的手,噙着泪水,惭愧地说:“一师闹学潮那阵,我曾主张开除你,真对不起呀!”毛泽

东一听此言,忙摆摆手:“当时我虎气太盛,要是像现在这样学点猴气,就不会发动‘驱张运动’了。”随后,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恳切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棵‘寸草心’,是难报答自已的老师‘三春晖’啊!”2008年10月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为该校百年华诞,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庆典活动。该校初创时,作为教师的丰子恺为孟郊的《游子吟》谱曲,以为校歌。一百多年来,在校歌《游子吟》的激励下,在名师夏丏尊、李叔同(弘一法师)、一代名流何香凝、柳亚子等人的精心教育下,培养出了大批的杰出人才。

孟郊诗《游子吟》,流传海外。时至2009年6月17日晚上,俄罗斯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庆祝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的文艺晚会,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等领导莅临观赏。晚会上,一位俄国表演艺术家用汉语朗诵了孟郊的《游子吟》,博得了全场嘉宾的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于黄金时间在一频道向全国观众直播,闻者无不动容。这再一次证明孟郊诗《游子吟》的魅力所在。

在孟郊诗《游子吟》的影响下,不少人重视了同题材的创作。宋朝马光祖在《建康府学先贤堂赞》开篇中就落笔:“扰扰今人中,贞曜(笔者注:孟郊死后被私谥的称号)心独苦,披撰三百首,顿挫五七语。其中春草心,浩荡报慈母。”而今,孟郊的家乡浙江德清县先后于2003年、2006年举办了二届游子文化大奖赛。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孟郊在溧阳任职、闲居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道德文章在溧阳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了纪念这位溧阳尉,溧阳人采取多种形式加以颂扬。

从宋代至清代,溧阳文人吟诗作词缅怀孟郊的有十多人,元代甚至对孟郊不作诗追忆溧阳女杰贞义女,看成是一大遗憾,有诗《贞女庙》云:“如何孟少府,到此不题诗?”清乾隆二年(1737),溧阳茶亭水东人探花任端书作诗《金濑吊古》中云:“一向投金濑,翻思溧阳尉。”可见,对孟郊景仰之至。

绘图题词 宋末元初,有人画了一幅孟郊在平陵的图画,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为之作诗《题孟东野平陵图》,诗云:“骑驴渺渺入荒城,积水空林坐自清。政使不容投劾去,也胜尘土负平生。”至清嘉庆时,史炳编撰《溧阳县志》时,他把平陵城及射鸭堂列为溧阳名胜之一,由芜湖汪鸿绘图,史炳题词:“射虎家儿,勲封六县,如何竹弓,笑彼浪战。”

置祠供像 宋代,在县城的胜因寺内,置李白孟郊祠。南宋溧阳县尉周文璞有诗《濑上怀古诗》(原注有:孟贞曜祠堂)。诗的开篇中云:“古寺閟岑郁,空梁悬斋鱼。神座既欹仄,德容亦饥虚。”大意是:古寺隐藏于茂密的山林中,空荡的梁上悬挂着鱼形般的报时筒。神座既然已经歪斜,孟夫子的遗容也饥瘦虚弱。这是当时孟郊祠的真实写照。明代溧阳诗人陈周有诗《胜因寺二贤像》,诗云:“当年疏放客,岂不爱廷评?一日文章在,千秋庙貌生。”大意是,当年狂放的李太白、孟东野,怎么会不重视朝廷的好评?只要他俩的诗文存世,就像祠中的画像流传千古。

筑亭立碑 北宋崇宁五年(1106),溧阳知县李亘在唐兴寺的西走廊,建造了一座蔷薇轩,石刻孟郊的《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立于蔷薇轩的右面,在轩前种上蔷薇花,希望前来观赏者登上此轩,吟诵此诗,欣赏此花,以怀念孟郊的风雅。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曾任工部郎中的狄冲,把这块诗碑,从墙下的乱草中迁至后园,建放于红香亭中。之后,又被其后代迁至净香亭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溧阳进士、舞阳知县陈时泰有诗《净香亭废,余得蔷薇诗断碑,将择地种薇植援以覆之》,诗云:“伊昔唐犹盛,何分半俸符?莺花一以赏,放达岂为迂?妇寺朝中渐,干戈塞上虚。寂寥诗酒意,俎豆在三吴。”从诗题可知彼时蔷薇诗碑的状况,而诗中则充满了对孟郊处境的无比同情。而诗尾表明:孟郊往昔把落寞寄托于诗酒之中,而今三吴的人民立祠供奉着这位诗人。之后,陈时泰又把诗碑搬往戴埠陈家村祠堂。

溧阳名人掠影 |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

挂匾示意 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徐经在县署迎宾馆,采用孟郊的诗题《审交》,刻于匾额,以提示官员在结交中要审交。康熙年间,陈必达在典史署内,筑“怀曜轩”,以缅怀孟郊(私谥贞曜)的风范。

修志记载 明弘治《溧阳县志》在“名宦”中,有盂郊的简介,文中提及“迎侍母溧上,尝为游子吟。”在“附录”中,收辑其诗《溧阳秋霁》、《迎母溧上》 (《游子吟》)、《审交》、《织妇辞》,以表明这四首诗在溧阳所作。清嘉庆《溧阳县志》在“文题名”、“名宦”中,均有孟郊的条目及介绍,并在有关篇目中收录其《送淡公》(之四、之五)、《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溧阳秋霁》、《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五首。1992年新编《溧阳县志》,在“人物”中,有500余字介绍孟郊,文中提及在溧阳曾作《游子吟》、《溧阳秋霁》、《同溧阳宰送孙秀才》。在“附录·古今诗词选”中,刊有其《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诗一首。

溧阳人为了纪念孟郊这位为官清廉的苦吟诗人,从宋代起就为他建祠、供像、刻碑、置亭。1999年7月,在104国道陶家村转盘处,建起了《游子吟》大型雕塑。2003年8月,天目湖畔、牌楼南侧的天子石巨型浮雕《游子吟》建成。2004年2月,又在市区人民广场竖起了《游子吟》、“慈母春晖”汉白玉圆形浮雕大柱。这颇具地方特色的三大景点,充分反映了溧阳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溧阳人对诗人、县尉孟郊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天目湖畔的浮雕《游子吟》,最受中外宾客的瞩目和景仰!而以《游子吟》为代表的感恩、报恩文化,感染了中国,也感染了世界,其必将百世流芳、千古传承!

(尹少鹏/雨中人 文)

联系 / 18906146555(微信 / czly0049)

溧阳童谣

冬季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