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来逛 1983年的“街里”,青岛中山路


中山路是青岛市“名片”,长1500米,堪称青岛的“母脉”。 中山路一带原仅有一两个小村庄,1897年11月,德国武力强占青岛,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一条城市道路。中山路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

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名山东街,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以后,这条路南段改名为静冈町,北段大部分改名为山东町,日本侵略者又将德占时期北京街以北一段与相邻的德占时期皇帝街的南段合并,称为所沢町

中山路至今还留下了日本商号的一些遗迹。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将堂邑路分出,南北段合并,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沦陷时期改为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清光绪十七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民国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民国十八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民国三十四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改属山东省辖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

青岛站位于市南区泰安路,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火车站是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由山东铁道公司施工的。当时的火车站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两大部分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候车大厅以高大的装饰山墙和三个大型券门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楼南角耸起一座造型优美的尖钟塔,正居于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成为兰山路对景。火车站成为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并成为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青岛,1983年。摄影资料:Leroy W Demery Jr】


分享到:


相關文章: